楊雄
無論是田間秧苗還是人類兒童,只要“適天時,符童心”,絕大多數(shù)都具有茁壯成長的潛質與勢能。其實,每個兒童天然具有努力將任務完成好的“心理傾向”,了解“蔡加尼克效應”可以讓孩子生活學習起來事半功倍。
我們大多數(shù)人生來具有傾向于要把事情完成好的心理驅力。比如,讓孩子畫一個圓,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畫得不夠圓時,會想將它畫得更圓;如果發(fā)現(xiàn)畫的圓有缺口,就想把缺口補上。這其實是“蔡加尼克效應”在起作用。
1927年,心理學家蔡加尼克曾做過一個經典實驗:他給每名被試者布置15~22種難易不同的任務。被試者完成一半題目時,實驗人員故意打斷,讓他去做另一項課題,直到完成該項課題。實驗結束時,要求被試者回憶所有工作任務。結果發(fā)現(xiàn):未完成的課題被回憶起來的有68%,而已完成課題的回憶率則是43%。這說明人們對于未完成任務的記憶,比已經完成任務的記憶保持得更好。我們把這種記憶現(xiàn)象稱之為“蔡加尼克效應”。
“蔡加尼克效應” 揭示了大腦在處理不同任務時的兩種思考切換模式。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所遇到的大多數(shù)問題,一般僅憑個人的常識、經驗(快速處理)方式去處理就足夠了。只有當遇到難題、復雜性問題時,人們才會啟動深度思考(慢速處理)模式。后者啟動慢、進入慢,但沉浸其中就可挑戰(zhàn)較高難度的任務。
我在《有機教育》一書中提出:孩子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好比秧苗既有自然發(fā)育拔節(jié)的勢頭,又可通過人工“灌溉”促進其生命驅力的加速。有經驗的老農懂得既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無所作為,若父母能懂得其中奧妙,適時運用“蔡加尼克效應”,就能激發(fā)兒童成長的潛在勢能,使他學習時進入專注、高效的心流狀態(tài)。
適當停頓,減輕學習倦怠。當我們去完成一項難度過大的工作任務時,心理上往往會產生畏難或抗拒情緒,下意識地逃避、拖延,孩子也是如此。如果“蔡加尼克效應”過弱,人就會失去動力,缺乏干勁和執(zhí)行力,時常半途而廢,目標不斷轉移,以至于無法有始有終地完成一件事。所以,當孩子解不出難題時,可以適當放松、停頓一下,以減輕學習倦怠。將孩子做作業(yè)或復習時間分成小段,可以明顯提高學習效率。
不停頓地學習,并不能有效提高成績。學習并不是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多,記住的東西就會更多。因為我們的大腦需要休息,需要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對記憶內容進行加工和整理。休息一會兒后回憶起的內容,會比緊張學習的時候要多很多。大腦確實需要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休息,所以記得學習一小時后適時放松一下,去戶外做些運動是非常有效的。
安排合適的做題順序,每次只做一道高難度題目。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一般是難易兼顧,不少孩子往往會在難題上消耗時間,這樣不僅使得學習效率變得低下,還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甚至讓其失去寫作業(yè)的興趣。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做題順序,例如先將有把握的做好,再去鉆研難題。合理的做題順序,會提高孩子完成作業(yè)的效率,在較大程度上增加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由此,也可大大減輕因為難題而出現(xiàn)的作業(yè)拖拉現(xiàn)象。
當孩子的專注力被啟動后,父母不要隨意干擾。根據(jù)“蔡加尼克效應”,如果某一件事情深深吸引著自己,那么人的大腦中會產生一種想法,想一口氣去把這件事情做好。當孩子對學習任務進行預熱,大腦會產生內驅力,即一旦啟動某項學習目標之后,孩子在心理上會對該項任務標識上“今天必須完成它”的驅動印痕。因此,一旦孩子的專注力被積極調動,沉浸在學習中時,父母不要隨意干擾、打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