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黑
《我的解放日記》里有很多關于地鐵通勤的鏡頭,進站閘機,候車站臺,高峰時擁擠的車廂,或末班車零星的座椅,窗外快速消失的建筑和高空的光暈,或漫長的地底穿行,周圍的人在看手機,在打瞌睡,在偷笑或擦眼淚,全都是我們所熟悉的日常景象。
前不久,有個小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傳開,梅雨天,場所碼,密密麻麻的各色雨傘在上海郊區(qū)某地鐵站外緩慢蠕動著,辛苦的人,在等待一個前往市區(qū)上班的時刻。那時的他們心中也已經開始暗暗等待歸途了吧。早出晚回,這作息同樣適用于遠離農耕時代的人,不同的是,就像劇中的大姐嘆著氣所說的,她每天都在通勤路上失去一個黃昏。
劇中的二哥對于超級都市圈有個精彩的比喻。他說首爾是蛋黃,京畿道是緊緊包裹住蛋黃的蛋白。二哥向往蛋黃,也一度相信自己若能生在其中,生活一定不會是現(xiàn)在的樣子。等到真的搬進去住,又被告知,只有三代都在此地的人,才算真正的蛋黃。首爾也好,東京也好,北上廣也好,或多或少都和這個比喻相通。
這部劇的樣貌在當下顯得有些跳脫,它緩慢、平靜、細膩,有時一言不發(fā),有時噴涌而出,仔細想來,又有一種久違的熟悉感,來自許多年前的日劇的生活氣息,雞湯和啟示錄并存。腳本家的定調帶來文學性,導演組的美學制作讓它精良。不同的是,它所依附的土壤不再是意氣風發(fā)的早期都市,而是泡沫后的空虛壓抑,這一點,足以讓它沉入普通受眾的軌道。
三兄妹中的大姐是一個接近40歲的單身職場女性。她的主要狀態(tài)是疲勞,累得不想說話,累得不想動彈,甚至累得連頭上長頭發(fā)都嫌麻煩,也知道一旦停下慣性的腳步,自己就再也沒法走下去了。她只能繼續(xù),生活中僅存的熱情是尋找戀愛的機會,近乎于拯救自己的生命。大姐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在相親時,她坦言自己是個會接住丈夫頭顱的女人,因此把對象嚇跑了。二哥勸她不要輕易對陌生男人打這種比方,她卻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碰到心儀對象后,大姐猶豫再三,主動表白,然后實現(xiàn)了預料中的失敗。表白失敗后的大姐看到彩虹,笑了,她覺得自己變得輕松起來,前所未有的輕松。這一幕是很真摯很感人的,比起戀愛,選擇去愛的意愿才是能拉自己一把的韁繩。一攤將要融化的爛泥,在田間的住所,在城市的寫字樓里,終于有了自己的形狀。
真正投入戀愛后,大姐的生活并不是一勞永逸的。顯然,她要繼續(xù)在她的一團亂麻中奮力翻騰,面對霸道苛刻的小姑,面對充滿敵意的繼女,還有無可避免的,自己的衰老和生育的困境。但大姐都一一接住了,接住不等于解決,只是迎面走上去,伸出手,把這些掉在自己頭上的東西大方認領了、收下了,甚至從中找到瞬時的快樂和由此而來的動力,這就是大姐的過人之處吧。她對懦弱的男人說,我來做男人吧。
大姐的結尾,是一朵斷頭的玫瑰,來自深夜里喝得醉醺醺的愛人的禮物。大姐端詳著兩個殘缺的部分,玫瑰和玫瑰枝,笑了起來。和她所相信的那個接住頭顱的古老故事一樣,大姐接住了生活的災難和饋贈。
二哥的故事是我最喜歡的部分,作為虛構角色,他的維度更接近一個真實的普通人。老實又有野心,有野心又很懦弱,懦弱又不想承認,偶爾再來點倒霉,生活的高壓鍋結結實實被他套在頭上。一邊對離婚的客戶大媽耐心聆聽,一邊卻對自己女友不耐煩,從沒有被創(chuàng)作者賦予什么從天而降的拯救角色,二哥始終在自己尋找自己。但他被賦予的是一種微妙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這種本領是很難得的,大多數(shù)和二哥一樣的人,已被日復一日的渺小痛苦打磨得渾然不覺了。而二哥愿意去感知它、形容它、探索它,可以說是話癆,也可以說是金句,他的臺詞面向自己,也面向所有的觀眾。
有一個我很喜歡的片段,是二哥在工作不順的時候去ATM機排隊取錢。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倒霉的體驗,掛號也好,公廁也好,炎熱的天氣,兩三條隊伍,為什么偏偏就是我排的這條速度最慢呢。二哥不耐煩地等著,前面終于只有一個人了,那人卻遲遲沒有結束。二哥快要爆炸了。這時后面有個人上來拍拍他的肩,問能不能插個隊,因為他乘坐的公交快要來了。二哥的情緒涌向頂點,像啤酒要變成白沫從瓶頸噴出來了,但瞬間又忍了下來。二哥答應了他。然后發(fā)現(xiàn)那位男士卡里連5萬韓元(人民幣250元左右)都取不出來,毫無所獲地走了。二哥說,他的心情一下放松了下來,不是因為看到有人過得比他更慘,而是慶幸自己的做法使那位男士沒有因為錯過巴士而顯得雪上加霜。二哥略帶自豪地說,也許自己就是這樣的毛毛雨,沒有河流那么厲害,也能灑到旁人身上。
這一段幾乎算不上什么情節(jié)的情節(jié)在剪輯上也非常微妙,像閱讀小說時獲得一種來去自如的悠游和暢快。故事在二哥的講述中不斷走偏,走偏中又不斷回流,最后落在一個正正好好的位置上,點到即止。
二哥曾獲得過一次短暫的救贖,來自一輛豪車,豪車給了他城市主人翁的快感,讓他擺脫焦躁,但真正救贖他的還是自己。這過程不太明顯,每一集里都有一些變化,比如去看一位朋友的將死的朋友,比如辭職,比如幫助父親走出喪偶困境,這些努力——用他自己的話說——這些“毛毛雨”,最后都回流到了他自己身上。最后的二哥,因為走錯教室門而意外接觸到和死亡打交道的行業(yè),他找到了自己想做、也擅長去做的事?;钪鶕肀У淖畲蟮恼鎸嵤撬劳?,就像在得不到的過程中反復尋找得到,這種意義上,二哥真正解放了自己。
從戲份來看,真正的主角應該是小妹。劇名也來自小妹公司的社團,三個不愛和同事打交道的人被迫組成了一個新的團建小組,目的是解放自己。這個動詞說大很大,說小很小,對于普通人來說,無非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并解決它。盡管發(fā)現(xiàn)問題已經很難企及了。組員立下幾條規(guī)則,不假裝幸福/不幸,不給予建議/安慰,誠實面對。當解放和誠實掛鉤,難度和份量可想而知。
小妹的故事相對來說更抽象,也更浪漫,大段大段的近乎宗教般虔誠的心理獨白,使這個人物具有文學化的質感。大部分時候,小妹是個習慣沉默的人。她的好友這樣評價,你不會想用話語迷惑人,你說過的每一句話都很珍貴。鄉(xiāng)間的生活環(huán)境賦予她近乎原始和本真的心,也讓她的無言擁有一種類似自然的樸素和強大。然而現(xiàn)實中,泯然于人海的小妹卻過得糟糕又壓抑,替人背債,被人拋棄,她決定找個人去填補自己的空洞,以他人的推仰,一種不受限的愛的形式,迫使自己認識自己。
這個人找得很對。這條不太常規(guī)的情感線索打開了小妹的新世界,也給全劇涂上了一層魅惑的金光。孫錫久是我前幾年就非常喜歡的演員,神秘、冷酷、溫情并存,他站在那兒一動不動,就好像有事已經發(fā)生的樣子。早在《超感八人組》,《浪漫的體質》和《最完美的離婚》里,他演的配角就總有一種游離于眾人的獨特氣質,這種氣質在具先生這個角色身上完美蔓延。命運般的相互救贖下,小妹的內心像冰山一樣浮出表面,變成薄薄的一層光暈展示著自己,保護著自己。結尾的小妹在笑,她說自己心里充滿愛,這愛,當然不限于某一種愛,而是更大更寬廣的東西。
值得一提的是三兄妹的母親,一個幾十年如一日生活的老年家庭婦女。創(chuàng)作者不動聲色地為她安排了自成一格的解放方式。在午睡時悄然離去,什么也沒交代,什么也不留戀,就此脫離了糾纏一輩子的家庭生活,把無盡的勞動,無盡的操心,無盡的奉獻甩在身后。也許在部分觀眾看來,這場變故突兀到令人失語,但是,真的,還有什么比這更好的方式呢。
我最近常常在做飯和拖地的時候聽這部劇的音樂原聲帶。太陽照進窗戶,水龍頭嘩嘩流著,鍋被蒸汽頂?shù)梦⑽⑻鴦?,時間來到中午,時間來到傍晚,時間來到第二天早上。三兄妹的母親是不是和我一樣,只有在這些獨自勞動著的時刻,才會突然感覺到世界歸屬于自己呢?
作者說
“喜歡喝白開水,喜歡沒事在街上走來走去,看來看去,接陌生人的話茬。坐下來的時候,喜歡認認真真想一點好像不必要認真去想的事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