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潔
[摘 要]語文素養(yǎng)包括閱讀理解、評價鑒賞、書面表達、口語交際等能力,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基礎。在閱讀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呢?教師可通過聚焦文本詞語、語言運用、語文思維、閱讀策略、語文實踐等途徑,激活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與作者、文本進行深度對話。這樣,學生就會主動思考,融入文本展開深度體驗,享受閱讀審美的樂趣,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閱讀要點;語文素養(yǎng);語文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19-0034-03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發(fā)展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學生是閱讀的主體,他們在閱讀體驗中獲得知識、智慧,產(chǎn)生情感體驗?;谡Z文素養(yǎng)的閱讀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尊重、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引領學生深入地進行學習體驗。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多停留于淺層次的文本學習,學生無法進行個性化體驗,導致閱讀教學效率低下。為此,教師要明確語文素養(yǎng)的目標,注重文本閱讀有深度、知識運用有廣度、思維發(fā)展有高度,讓學生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一、聚焦詞語,促進學生深度品味文本
在文本中,詞是基本單位。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詞語的學習。只有抓住詞語進行學習,才能讀懂句子,深刻理解文本的內容。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大自然的聲音》一文,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大自然的不同聲音,如風的聲音、水的聲音、動物的聲音等?!奥曇簟笔情喿x這一文本的關鍵詞。對“聲音”的辨識與理解,有助于學生掌握課文內容,體驗大自然聲音的美妙。如,“風”有哪些聲音?作者將風比作音樂家,微風拂過,聲音是“輕輕柔柔的,好像呢喃細語”;狂風吹起,聲音是“合奏出一首雄偉的樂曲”。那“水”有哪些聲音呢?下雨時,作者將雨比作打擊樂器,“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當雨水匯集成小溪,聲音“淙淙” “潺潺”;在大海,水的聲音“嘩嘩”,猶如“海洋大合唱”。顯然,聚焦這些詞語,讓學生抓住不同聲音的特點進行理解、體驗,學生就會體會到這些美妙的聲音。
閱讀課文,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概括文本主旨,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陶罐和鐵罐》一文,以童話的方式講述陶罐與鐵罐的故事。在閱讀時,教師要讓學生讀出鐵罐的傲慢、無禮,體認陶罐的謙虛、友善。在指導學生感知文本內涵時,教師要抓住 “奚落”“傲慢”“謙虛”“懦弱”“輕蔑”“相提并論”等詞語,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其意義。教師可鼓勵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從鐵罐、陶罐的對話中體會他們說話時的神態(tài)、語氣及內心活動,把握人物內心的情感變化。在角色扮演中,學生對兩者的語言、思想、神態(tài)、心理等方面進行深入理解,這樣既品味了文本語言,又獲得對人物形象的深度理解。
二、聚焦運用,發(fā)展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語文知識的梳理,又要順應學情,突出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掌握方法,學會舉一反三。在課堂上,教師要結合語言,讓學生概括文本的主旨,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增長才識與文化。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不懂就要問》一文,通過講述孫中山先生小時候讀書敢于質疑、不懂就問、哪怕挨打也不怕的故事,告訴我們,讀書要善于獨立思考,要敢于提問,只有勤學好問才能學有所成。在指導學生閱讀該文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從文中找出有新鮮感的語句,學會概括段落大意,初步感知文本的主旨。整篇文章以“問”為線索,敘述了孫中山“禮貌請問”→先生“厲聲反問” →孫中山“從容答問” →先生“欣然解問” →同學“提出疑問”→孫中山“笑著答問”的過程。教學時,教師要從“問”的態(tài)度、神態(tài)、語言、動作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體會,讓學生領會“不懂就要問”的優(yōu)秀品質。閱讀教學強調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遷移運用的能力,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教師要結合文本閱讀,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抓住文本的關鍵點進行體悟。如,對第二自然段,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流利” “壯著膽子”兩個詞語進行思考,想一想:“孫中山是如何對待讀書的?他為什么要‘壯著膽子去問?”顯然,孫中山之所以能夠流利地背誦出來,說明他很認真,任務完成得很出色。“壯著膽子”提問,說明孫中山不滿足于能背誦,還希望能理解所背內容的意義。
閱讀課堂上,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在具體的閱讀情境中,學生能全面地理解閱讀內容,獲得深刻的閱讀體驗。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海濱小城》一文,描寫了海濱小城的美麗、整潔,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該文的特點是景物描寫,作者運用不同的觀察方法,為讀者展現(xiàn)海濱小城的獨特景致。教學時,為了豐富學生對海濱小城的認識,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xiàn)海濱小城的風景。接著,引領學生初讀課文,對文本的主要內容進行梳理。如,“第一段描寫了哪些地方?請同學們邊讀邊畫出來。”于是,學生既畫出這樣的句子“走到街道盡頭,就可以看見浩瀚的大海。天是藍的,海也是藍的”,也畫出作者描繪的景物,如海面上的機帆船、軍艦及天空中飛翔的海鷗、飄著的云朵等。這樣,圖文對照,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本內容。
三、聚焦思維,培養(yǎng)學生閱讀思辨力
在閱讀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是關鍵。自主閱讀需要學生主動思考,具備一定的閱讀思辨力。在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時,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又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進行深度閱讀。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司馬光》一文,是一篇小古文,記述了司馬光小時候和伙伴們玩游戲,遇到小伙伴掉入水缸,冷靜砸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寥寥數(shù)語,將該事件的發(fā)生、經(jīng)過、結果寫得清清楚楚。教學時,教師對照插圖,設置問題:“司馬光用力搬起石塊砸甕后,水從甕中噴涌而出,司馬光扶起得救的小伙伴。請同學們思考:小伙伴是如何掉入甕里的?在掉入甕里后,其他人在做什么?司馬光的心里在想什么?”這幾個問題,指向學生的思維。學生循著問題,再次閱讀小古文,把握小古文與現(xiàn)代文的區(qū)別,討論小伙伴掉入甕前、甕中、甕后的場景。有的學生想到,甕里有金魚,小伙伴想看,不小心掉入甕中;有的學生想到,司馬光最初是尋找樹枝、繩子來救小伙伴,但沒成功;有的學生想到,司馬光和小伙伴打算合力推倒甕,但沒有成功。這些問題,使學生對司馬光砸缸一事展開了深入思考,既理解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又增強閱讀的自信,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深度閱讀要突破學生理解的難點,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在課堂上,教師可通過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增強學生全面認識事物的思辨力。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坐井觀天》一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過青蛙與小鳥的對話,讓學生明白“正確認識、思考事物,不要受自己的已有經(jīng)驗所局限,否則將會像青蛙一樣,目光狹窄,自以為是”的道理。文章故事性強,教學時可讓學生分別飾演青蛙和小鳥,通過對話深入思考故事所蘊含的道理。有的學生認為,青蛙的說法是正確的,因為青蛙是站在井里的,他看到的天就和井口一般大;小鳥站在井沿上,他所看到的天也沒有錯。于是,有些學生認為青蛙眼里的天有其合理性。對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不同想法,鼓勵學生去創(chuàng)新思考,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有的學生想到,如果一直下雨,井里的水就會越來越高,逐漸升到井口,這時小青蛙就能夠跳出井口,看到無邊無際的天空了。這樣的討論,打破了思維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的閱讀思辨力得到發(fā)展。
四、聚焦策略,提高學生閱讀質量
過去的閱讀教學,倡導以能力為本,期望通過閱讀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但在實施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閱讀能力并非是由多讀、多積累就能形成的,而是要掌握適當?shù)拈喿x策略,并在不斷運用策略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形成的。那么,閱讀策略有哪些呢?如預測策略、提問策略、速讀策略以及有目的的閱讀策略等。研究發(fā)現(xiàn),閱讀能力體現(xiàn)在學生與文本的交互和理解上。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梳理教材中的閱讀策略,指導學生靈活運用閱讀策略,進行廣泛的自主閱讀。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習得和發(fā)展。從語文課程標準來看,語文學科素養(yǎng)體現(xiàn)在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上。具體而言,就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所獲得的語言知識和能力、思維方法和品質、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面對各種樣式的文本,學生要具備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靈活選擇不同的閱讀策略、方法,理解文本的內容、思想等。
支架式教學理論認為,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預估學生的學習起點,搭建適當?shù)拈喿x支架,以加強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性把握。閱讀支架,明晰了閱讀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閱讀策略,為學生提供顯性的閱讀過程指導。因此,教師要堅持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觀,優(yōu)化閱讀教學過程。日本學者佐藤學認為,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xiàn)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利,盡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在閱讀實踐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閱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完成導學單;引導學生共同研讀,解決他們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交流展示,進行自我建構。在自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依托導學單,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參照導學單,帶著問題閱讀文本,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提取關鍵信息。教師通過巡視,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并給予有效的引導。在學生共同研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結合閱讀任務,引導學生開展互助共讀。在交流閱讀體會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同伴的想法、觀點表達自己的感受,或贊同,或提出不同意見。在交流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可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記錄卡等形式,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教師可通過提問、追問、補充等方式,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提升閱讀課堂的質量。
五、聚焦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要關注學生語文實踐力的發(fā)展。俗話說,聽來的容易忘,看到的記不住,動手做才學得會。實踐,就是要讓學生去做、去運用。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曹沖稱象》一文,講述了曹沖小時候為大象稱重的故事。大象很重,很多官員都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來稱它的體重。最后,七歲的曹沖想到了用大船來稱大象的方法。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紹了曹沖稱象的過程,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在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提煉出具體的稱象步驟。第一步,趕大象上船,在船舷下沉處畫線;第二步,趕大象下船,往船里裝石頭,當船舷下沉到畫線處時,停止;第三步,對船上的石頭進行稱重;第四步,合計所有石頭的重量,就得到大象的重量。在閱讀后,教師鼓勵學生動手做“稱象實驗”,可以結合生活中的物品,學習曹沖稱象的方法,進行稱重實驗。設計與“稱象”相類似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認真體驗、科學觀察,獲得了閱讀探究的樂趣。
閱讀教學要關注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發(fā)展。文質兼美的課文,有的寫人,有的敘事,有的寫景,有的說理。閱讀這些文本時,學生不僅能獲得閱讀能力、表達能力的發(fā)展,還獲得了審美能力的提升。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媽媽睡了》一文,描寫了媽媽午睡時的情景。閱讀該文,學生能感受到母愛的深沉與慈祥,從而理解父母、關愛父母、感恩父母。在教學時,教師先要求學生找出描寫媽媽的句子并讀一讀,體會句子表達的情感;接著,進行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扮演“媽媽”睡覺的樣子,說說自己夢見了什么;最后,進行課堂小練筆,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對媽媽想說的話。這樣,讀寫結合促進了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理解,陶冶了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聚焦閱讀要點,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 肖夢華.文本細讀,淺教深悟:核心素養(yǎng)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教育觀察,2020,9(31):75-77+97.
[2] 江秀芳.小學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4):81-82.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