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張鋒
摘要:革命文物作為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文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廣饒縣大王鎮(zhèn)《共產黨宣言》陳列館等為例,通過夯實革命文物基礎工作、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力度、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徑、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等方面內容進行論述,旨在讓革命文物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革命文物;新時代;煥發(fā)新生機
革命文物工作歷來備受關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革命文物的保護、開發(fā)和利用工作。近年來,為使革命文物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的生機和活力,各地區(qū)各部門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本文以廣饒縣大王鎮(zhèn)《共產黨宣言》陳列館等為例,進行簡要探討。
一、基本情況
大王鎮(zhèn)位于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的東南部,歷史悠久,擁有80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這里還是馳名中外的紅色之鄉(xiāng),建立了全國早期的一批農村黨支部——中共劉集支部和中共延集支部,流傳和保存了全國首版《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哺育了李耘生、丁萊夫、張?zhí)愕戎T多仁人志士,紅色文化底蘊極其深厚。
如今,該鎮(zhèn)擁有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革命舊址和革命文物紀念設施等)。本文在此選取兩處作簡要介紹。
(一)《共產黨宣言》陳列館,坐落于廣饒縣大王鎮(zhèn)劉集后村,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建筑面積2800平方米,距離中共劉集支部舊址紀念館約250米,是我國第一個以《共產黨宣言》為主題的陳列館。
2011年8月,廣饒縣大王鎮(zhèn)人民政府投入3000萬元,于當年底建成了全國首個《共產黨宣言》陳列館;2012年4月正式建成啟用,并創(chuàng)建為國家級AAA旅游景區(qū);2013年,增建《共產黨宣言》《中國共產黨章程》版本展。目前,該館藏有新中國成立前60個版本的中譯本《共產黨宣言》、60個版本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以及120個版本的外文版《共產黨宣言》;展館地下融入聲、光、電等高科技元素,建設有300米的觀光地道等。目前已獲得國家級AAAA旅游景區(qū)、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省黨史研究基地等多個榮譽稱號;山東電視臺、山東大學等單位在此設立黨建實踐基地,其因此成為魯北地區(qū)乃至全國有名的紅色教育基地。
(二)中共劉集支部舊址(第四批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饒縣大王鎮(zhèn)劉集后村。中共劉集支部于1925年春成立,乃山東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由陳望道先生編譯的首版《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新中國成立后發(fā)現(xiàn)出版時間最早和唯一在農村傳播使用的版本)也曾保存在這里。首任黨支部書記為劉良才。中共廣饒?zhí)刂г趧⒓h支部的基礎上于1927年8月成立,劉良才任書記,兼任劉集黨支部書記;中共廣饒縣委在廣饒?zhí)刂У幕A上于1928年12月成立,委員仍由劉良才擔任,其次年任縣委書記。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該黨支部領導農民群眾開展了“短工增資”“覓漢增資”“砸木行”斗爭等一系列革命宣傳活動,在戰(zhàn)爭時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舊址主房建筑面闊四間、進深一間,通進深4.8米,通面闊14.5米,檐高2.6米,總高4.5米,建筑面積約70平方米。東廂房面闊二間、進深一間,通進深3.8米,通面闊5.8米,檐高2米,總高4.2米。2005年7月,廣饒縣大王鎮(zhèn)人民政府在原址上投資230多萬元進行改造,建成中共劉集支部舊址紀念館。該紀念館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設支部舊址復原陳列展、中共劉集支部展廳、大型室外環(huán)壁浮雕重點事跡展。
近年來,廣饒縣大王鎮(zhèn)依托《共產黨宣言》陳列館等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革命文物保護管理利用工作有序推進,讓革命文物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的生機和活力。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堅持保護優(yōu)先,牢牢把握文物安全關
大王鎮(zhèn)歷來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尤其是革命文物保護工作,以已建成的《共產黨宣言》陳列館等為抓手,將革命文物保護工作納入鎮(zhèn)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專門成立黨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務中心,配備專職人員負責《共產黨宣言》陳列館、中共劉集支部舊址紀念館等紅色文化展館的日常管理、運營和維護等工作,承擔全鎮(zhèn)革命文物保護、挖掘、管理等工作;將文物安全保護工作透明化、監(jiān)督化,進行摸底核查,明確直接的管理責任人,及時設立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牌,明確文物安全主體責任。同時,注重搶救性挖掘、預防性保護,實施文物普查工程,建立統(tǒng)一的館藏革命文物臺賬,分級分類納入革命文物名錄;注重搜集整理紅色遺存,在全鎮(zhèn)范圍內搜集到反映大王鎮(zhèn)革命歷史和發(fā)展歷程的各類文物實物650余件,不斷充實《共產黨宣言》陳列館的展覽展示內容。尤其重視革命舊址的文物安全工作,聘請專業(yè)公司編制完成中共劉集支部舊址的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已獲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批復,并將積極爭取革命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全力做好革命舊址的修繕保護工作。
(二)堅持活化利用,推動紅色資源轉化
充分發(fā)揮大王鎮(zhèn)革命文物資源點多面廣多樣化的獨特優(yōu)勢,讓革命文物在保護和利用中“活”起來。依托革命文物遺址,除建成《共產黨宣言》陳列館、中共劉集支部舊址紀念館外,還建成延集支部史跡館、封廟團支部舊址,以及東營市首個烈士事跡專題館——李耘生事跡陳列室,規(guī)劃建設劉集振華學堂、延集百年學堂等;同時,組織專家深入實地調查轄區(qū)紅色文化資源,尋訪親歷者和見證者[1],挖掘大王鎮(zhèn)紅色革命故事,搜集整理“一門九英”“一門三烈”等革命烈士和李耘生等英雄模范的事跡,以此為題材拍攝了《信仰的力量》影視片,編輯出版了《<信仰的力量>——<共產黨宣言>在大王》一書,積極提升當?shù)氐募t色文化內涵。
(三)堅持與時俱進,提升展覽服務水平
2021年,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根據(j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中“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基本陳列超過5年的可進行局部改陳布展,基本陳列超過10年可進行全面改陳布展”的相關要求,廣饒縣委、縣政府決定對大王鎮(zhèn)劉集后村的《共產黨宣言》陳列館進行改造提升。
《共產黨宣言》陳列館的改造提升工作,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引進先進文化創(chuàng)意,改進完善歷史資料(文物、圖片等)展陳形式,充分運用高仿、雕塑及聲光電等現(xiàn)代技術手段,努力打造質量一流、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共產黨宣言》主題陳列館,使其成為融觀展、教學、研究于一體的綜合性黨性教育基地,讓黨員干部接受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熏陶,恪守初心使命,感悟真理的力量。
《共產黨宣言》陳列館的展覽主線為“《共產黨宣言》誕生、傳播、實踐、影響、傳承發(fā)展”,在空間布局上,共分三層,主要包括《共產黨宣言》在世界、在中國、在廣饒三大部分[2],輔以序廳和尾廳,各大部分以時間為軸線,通過主題主線的貫穿,形成嚴密的邏輯關系。具體布局:一樓為序廳、《共產黨宣言》在世界版塊;二樓為《共產黨宣言》在中國版塊;三樓為《共產黨宣言》在廣饒版塊以及尾廳。
(四)堅持文旅融合,激發(fā)紅色資源活力
在嚴格做好革命文物保護工作的前提下,大王鎮(zhèn)作為全市全域旅游示范鎮(zhèn),積極推進文旅融合的深度與廣度,實施“文物+旅游”,以已建成的《共產黨宣言》陳列館等革命紀念設施為基礎,規(guī)范建設紅色劉集旅游景區(qū)(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紅色劉集教育基地創(chuàng)建為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山東省第三批中小學研學旅行基地。
優(yōu)化整合紅色旅游線路,將該景區(qū)納入全市推出的精品文化旅游線路中,通過展示首版中文譯本《共產黨宣言》的流傳經歷,讓觀眾能夠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在東營的發(fā)展歷史,通過開展重走革命路線、重溫紅色故事,中小學生研學及黨史學習教育等活動,累計接待游客達100萬人次以上;同時,根據(jù)相關部門對于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的有關要求,結合大王鎮(zhèn)實際,積極開發(fā)紅色旅游商品,先后推出“一筆一書”、《初心如炬》繪本、《信仰的力量》讀本等衍生產品。下一步,將根據(jù)國家文物局《關于進一步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開發(fā)的若干措施》通知要求,以當?shù)馗锩鼩v史為基礎,因地制宜,開發(fā)出更為豐富的紅色文創(chuàng)產品。
(五)堅持樹品牌立形象,放大紅色資源效應
利用豐富革命文物資源,重點打造“三個品牌”:一是黨性教育品牌。其中,中共劉集支部舊址入選山東省依托革命文物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場所、山東省參加“黨的故事我來講——爭做紅領巾講解員”實踐活動革命場館,成功創(chuàng)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2處,開發(fā)特色培訓課程,年接待培訓黨員干部、青少年群體達10萬余人次。二是紅色文化品牌。圍繞首版中文譯本《共產黨宣言》做文章,拍攝了電視連續(xù)劇《宣言》在央視播出;舉辦中德文化交流暨《共產黨宣言》國際研討會;拍攝電影《大火種》(取材劉集革命歷史)在全國公映;拍攝紀錄片《星火》,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聯(lián)合山東省郵電集團發(fā)行《<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紀念郵票。三是紅色展陳品牌?!豆伯a黨宣言》陳列館工作人員郭晗講述的“《共產黨宣言》的劉集記憶”成功獲評全國革命文物百佳講述人,山東省共計4人入選;《共產黨宣言》陳列館推出的“《共產黨宣言》誕生、傳播和實踐”成功入選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家革命場館特色展陳推薦名單,同年,該展覽還榮獲山東省十大精品獎。劉集后村作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2021年被命名為“保存有鄉(xiāng)村革命文物和革命歷史遺跡的紅色文化村莊”,供參與“山東省青少年游紅色文化鄉(xiāng)村講革命文物故事”活動的青少年尋訪,并入選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的第一批山東省紅色文化特色村。
三、結語
今后,大王鎮(zhèn)將充分依托現(xiàn)有的革命舊址、革命紀念設施等,發(fā)揮革命文物“見證革命歷史、記錄偉大歷程、傳承紅色基因、鼓舞革命斗志、奮進嶄新征程”的重要作用,不斷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力度,深入挖掘革命文物價值內涵,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推動新時代革命文物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讓革命文物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黑龍江省社科專家雞西行專家組.紅色文化傳承與發(fā)展路徑研究——以黑龍江省雞西市為例[J].知與行,2018(01):116-119.
[2]賈瑞君,李明.真理的回響[N].大眾日報,2021-1-19(03).
作者簡介:
陳鵬,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考古與區(qū)域文化研究
張鋒,廣饒縣大王鎮(zhèn)人大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