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華
中學語文詩歌的教學相比其他課文較為低迷,學生對詩歌的抵觸情緒很明顯,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tǒng)詩歌教學必須要進行進一步的改進與完善。而“超文本”詩歌教學能夠重新激發(fā)起學生對詩歌的興趣,讓他們能夠沉浸與享受詩歌學習的教學方式。
詩歌不同于散文、戲劇和小說等文學體裁,它往往以短小的文字、精練的語言來表達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它是充滿著情感和語言韻律美的文學作品,具有獨到的藝術價值,是人類文明歷史上璀璨的明珠,對愛國、自由、理想、愛情、親情、友情、信念、真理和博愛等方面都有囊括,對地理、歷史、文明、文化等也是包羅萬象。學習詩歌不僅能提高學生自身文化水平的修養(yǎng),也能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詩人豐富充沛的情感與高尚的精神,對提高學生人生境界,調(diào)整他們的健康心態(tài)很有幫助,尤其是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更是如此。
1.詩歌教學的課堂過于枯燥無味
在傳統(tǒng)初中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只會按部就班的對學生進行詩歌教學,例如先對詩歌題目進行分析,再介紹詩人與寫作背景,緊接著安排學生朗讀和講解詩歌的內(nèi)容與主題,最后再根據(jù)主題擴展,并安排學生背誦整首詩歌。整個過程十分枯燥乏味,讓學生對詩歌的興趣逐漸消退。
2.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很難有興趣
現(xiàn)在學生生活優(yōu)渥,對一些詩歌中的家國情懷、仕途抱負等很難有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且一些古詩詞意象比較晦澀難懂,現(xiàn)代詩則曲折跳躍,讓學生不想去鉆研琢磨,很難對詩歌產(chǎn)生興趣。
“超文本”的教學方式,一方面是指教學的對象是超文本,另一方面是指以打破文本的方式進行教學,即超出教材,走出教學的方式教學,本文具體指第二種概念。使用“超文本”對學生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跳出教材上詩詞晦澀難懂的限制,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吸收與消化相關知識的學習?!俺谋尽钡木唧w實現(xiàn)策略有以下這些。
1.在教學目標中采用“超文本”的方式,提升教學的效率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教師教學“假、大、空”的情況出現(xiàn),需要教師在教學一開始的時候就做好教學規(guī)劃,注意教學的全面性、科學性、準確性與針對性。例如在教授曹操《觀滄海》時,傳統(tǒng)教學會制訂:1.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與默寫課文;2.了解詩句的意思與詩歌中包含的深刻意義。諸如此類的目標,“超文本”教學則可以將教學目標制訂為:1.通過示范、配樂讀和自讀等方式,把握朗讀的節(jié)奏,并帶著自己感情與理解朗讀、默讀、背誦與默寫詩詞;2.結合課文的注釋、插圖等理解詩句的意思;3.結合整首詩表達的抱負和你對歷史上曹操的看法,說說你的理解與感受。
2.采用“超文本”的方式,在作品和作者中穿梭教學
在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針對被編入教材作品的詩人,給學生進行一些知識方面的擴展,例如,我們講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也可以向學生推薦杜甫的其他詩詞,從而讓學生更加全面了解杜甫這個詩人,從而更能體會他詩歌里的情感,例如從《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看到悠閑自得、閑雅疏狂的杜甫,也可以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看到憂國憂民、喜極而泣的杜甫。在向學生講解不同時期不同情境下的杜甫時,需要對他不同階段的人生經(jīng)歷和轉折點都加以介紹,從而讓學生學會靈活分析,并對杜甫的詩詞有更深入的了解。
3.在學生模仿學習中“超文本”,增加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學生學習詩歌并非被動的接受知識,也應該學會主動的創(chuàng)作,將詩歌擴寫成簡單的故事或者劇本,或者根據(jù)詩歌的主題寫散文,甚至自己創(chuàng)作詩歌等。因為模仿與創(chuàng)作是學習最好的形式。對于學生而言,創(chuàng)作雖然可能還有一定難度,但也可以從模仿開始循序漸進地練習,直到能獨立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作品。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多開設相關的活動,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與創(chuàng)造力,對自己的教學質(zhì)量也是一大提升。
“超文本”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值得在教學中推廣。它在初中詩詞教學中,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核心,除了激發(fā)他們對詩詞的興趣之外,也能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綜合素質(zhì),從而讓他們更好地掌握對詩詞的學習,更好地消化與理解詩詞,同時也能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寫作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對于教師而言,“超文本”教學也能夠更有效率、更輕松地完成語文詩詞學習所要求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