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科
自主探究式學習這一教學理念及教學方式非常新穎,其主要內容是自主性學習,將教師指導放在輔助位置,更加看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自主探究式學習中,學生會進行自主學習,找到問題并使用已有資源嘗試將問題解決,最終獲得初步結論。教師在此過程中的作用除指導與監(jiān)督外,還有鼓勵作用。應用自主探究式學習,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預留足夠的探究時間,指引學生進行自主分析
對于自主探究式學習活動來說,教師在開展時應該將足夠思考時間與探究時間留給學生。部分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便要求學生進行回答,這樣做的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此方式的缺點是學生在沒有經(jīng)過足夠思考前提下給出的答案不夠全面,經(jīng)常會遺漏許多細節(jié)。學生和學生之間具有個體差異,一些學生喜歡教師快問快答的方式,但有些學生要在深思熟慮之后才能解答,對此種提問方式很不適應。所以,教師應該在提出問題之后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便于學生自主分析。以《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教師在教學本篇課文時可以先指引學生對動物爪子的形狀進行回想,既可以在思考之后把爪子畫在紙上,又可以選擇文字來表達,觀察有何區(qū)別,鍛煉他們的觀察能力。學生能夠在分享答案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答案的不足,有什么問題是沒有想到的,指引學生展開自主分析,以此鍛煉他們的思考能力,說明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將足夠探究時間留給學生非常重要。
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更加看重講解知識,沒有對引導學生思維工作引起重視,教師通常會講解生字和生詞,把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告知學生,而學生在死記硬背之后把記憶的內容寫在考試試卷上。此類“填鴨式”教學缺少科學性,無法和新課改在語文教育方面的標準相符。所以,教師應該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注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yǎng),指引學生通過探究學習深層次分析知識。以《坐井觀天》為例,教師能夠設計系列問題,指引學生積極探究。學生可以談論自己的看法,在課上討論,盡量憑借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如果無法解決問題,此時應該尋求教師幫助,此種語文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的思維保持在活躍狀態(tài),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
二、使課堂教學模式得到創(chuàng)新,豐富教學內容
自主探究式學習在開展時不僅應該得到民主及自由平臺的支持,還應該包含學生的自主參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然而在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經(jīng)常會對學生主體性有所忽視,教學情境無法貼合學生的發(fā)展興趣,讓學生不能積極探究學習,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的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將對教師產生嚴重依賴性,失去主動思考與主動參與的興趣,讓教學質量逐漸下降。
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主動改變其教學觀念,使學生在探究學習方面的主動性得到充分調動,指引他們主動走進課堂。教師需要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思考,幫學生自主獲得語文知識,使課堂教學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把自主探索學習的機會提供給學生,打造自由學習與平等學習平臺。以《荷葉圓圓》的教學為例,教師在引入新課時能夠指引學生對荷葉形狀進行回憶,如讓學生回想自己看過的荷葉形狀、荷葉顏色,對荷葉的觸感進行描述,在此基礎上指引學生深層次學習課文內容,學習作者描寫荷葉的方法。以《看雪》為例,教師能夠先提出和雪有關的問題,如回憶第一次看雪的感受,強化語文教學課堂的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在學生主觀體驗指引下開展教學,讓學生變得更加自信,加強其求知欲,讓學生能夠積極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就實際教學來說,教師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指引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式學習和小組合作式學習,將更多交流互動機會提供給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對團隊合作的作用有所體會,調動他們探究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彼此探究達到信息共享的目的,讓教學效率不斷提升。以《文成公主進藏》為例,教師在教學前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各小組搜集和本課有關的歷史資料,在課堂上由小組代表分享本組搜集成果。教師按照各小組搜集情況進行點評,還要依據(jù)尚不完整的信息開展補充教學,組織學生按照課文內容編排劇本表演。通過在自主探究式學習之中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學生之間的互動有所加強,能夠傾聽不同看法,豐富其探究經(jīng)驗,還能夠讓學生獲得學習體驗。
三、善于提問,用問題指引學生探究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擔任好“引路人”角色,指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做好問題設計工作,借助問題指引學生探究。教師應該依據(jù)教學內容,在提問時從多個角度出發(fā),以達到指引學生積極探究的目的。對實踐教學來說,教師擅長提問能夠提升學生在學習時的體驗效果,并能培養(yǎng)學生動腦學習的習慣。所以,教師能夠指引學生將課文題目當作解讀本文的入手點,讓所提問題和題目息息相關,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學習,指引學生主動提問,幫助他們養(yǎng)成提問習慣。就實踐教學的開展過程來說,學生具有多種想法,而學生的想法是基于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得出的,他們的想法具有很高價值,甚至會提出教師沒有想到的看法。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指引學生提出不同觀點,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以《豐碑》為例,這篇文章描繪了屹立于雪中的老戰(zhàn)士形象,小學語文教師能夠依據(jù)相關描寫詞語提出問題:“外面天氣十分寒冷,但軍需處長的衣服非常單薄與破舊,還有軍需處長為什么在凍僵時保持著安詳?shù)谋砬?,而非痛苦表情呢?”在提出此問題后,教師可以指引學生深層次解讀課文內容,通過本文的細節(jié)描寫找出問題答案,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讓學生體會軍需處長身上的高尚品格。
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式學習時,應該完成好培養(yǎng)學生觀察及思考能力任務,讓他們在自主探究式學習中具有清晰的思維邏輯。就文章學習而言,教師應該指引學生讀懂和讀透課文內容,之后指引學生精讀文章,在此基礎上了解本文寫作結構以及文章中心思想。精讀課文之前是教師提問的可選節(jié)點,此時提問能夠讓學生基于問題閱讀文章,依據(jù)問題進行探究活動。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能夠選取本文的重點問題和大多數(shù)學生的疑問,組織學生討論、分析。通過提問和解題過程,學生思維得到很好的鍛煉,進而提高綜合水平。
四、深入解讀文章內容,指引學生開展質疑式探究
質疑是深入探究的根基,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指引學生養(yǎng)成質疑習慣,在質疑過程中不斷思考與探究,鍛煉其發(fā)散思維。教師在指引學生深入解讀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學生將出現(xiàn)聯(lián)想思維,會比較與區(qū)別新舊知識,這種質疑屬于高層次質疑。在深入探索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該適時啟發(fā)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質疑的機會。教師應該對學生有信心,相信他們能夠借助質疑問難方式達到提高探究能力的目標,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進入有效探究學習階段。舉例說明,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曹沖稱象》時,多數(shù)學生認為曹沖很聰明,而學生認為曹沖不夠聰明,縱然曹沖成功稱得大象重量,但在稱重時搬運許多石頭,此環(huán)節(jié)十分耗時和費事。學生認為可用人取代石頭,人能夠自己走到船上,只需讓人們依據(jù)一定順序上船,在船沉至畫線位置停止登船,之后計算全部登船人的體重,此方法能夠比曹沖所用方法節(jié)省很多力氣。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及時對學生表示稱贊。此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讓學生得到啟迪,不會被教材內容所限,試圖找出更多方法。學生在課上進行激烈討論,一些學生認為可以利用泥土,岸邊就有泥土,便于使用。有學生提出可以用河水來替代石頭,將水裝到船上稱重。
教師鼓勵學生深層質疑的好處是可以鍛煉其探究能力,使他們的自主學習水平得到提升。以《桂林山水》為例,學生能夠通過熟讀文本內容了解本文結構為總分結構,分述部分描述的是漓江水特點與桂林山特點。學生在閱讀時認為總述部分和分述部分結構較類似,部分學生認為從文章題目出發(fā),應按照先山后水順序寫,而課文內容恰恰相反,是否表明分述部分能夠任意調換前后順序,教師可指引學生思考和討論,了解課文開篇寫乘船至漓江欣賞桂林山水,因此分述時先寫水后寫山,屬于正常寫法。
伴隨著新課改理念逐漸深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將新課改理念當作指導,注意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讓學生明白如何獲得知識點,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式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語文的魅力,使其學習積極性得到激發(fā),在此基礎上提高語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