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
要想讓素材在寫作中發(fā)揮最大效能,除了必須要做到“定向敘述”——也就是朝著論點的方向來突出素材的重點之外,還需要做到“定向精描”——也就是把與論點最契合的那個細節(jié)點給暴露出來。
運用“定向精描”,不僅可以讓素材與論題完美貼合,還可以讓讀者感受到細膩豐富的情感,更會讓文章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文采。甚至,如果定向精描的功力夠深,精描本身的意義蘊含會比觀點更加豐厚。
首先我們來看看一些文學大師是如何運用定向精描的:
古代文學大師定向精描范例
例一: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賈誼《過秦論》節(jié)選)
例二: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杜牧《阿房宮賦》節(jié)選)
解析:賈誼和杜牧都運用到了秦滅六國的事例,也都有批判秦國得天下之后“獨夫之心,日益驕固”的意思。但是他們對事例精描的方向卻各有側重。
賈誼通過“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這些表現(xiàn)委屈卑微的精描來烘托秦國武力之強大,態(tài)度之強橫,手段之強悍,為后文一朝敗于“甕牖繩樞之子”,“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蓄勢,以造成振聾發(fā)聵的藝術效果。而結合全篇來說,這也是為了給主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做好充足的事實鋪墊——也就是當秦朝一統(tǒng)天下之后,秦朝越是讓“良將勁弩守要害”“信臣精卒陳利兵”,就越說明這種統(tǒng)治方式不得人心,不過外強中干而已。
而杜牧則通過“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這種精描來表現(xiàn)秦人的驕奢。把六國千辛萬苦得來的珍寶隨意糟蹋,這自然是遭人嫉恨的,“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的種子也就在這種精描中間埋下了。而“使負棟之柱……多于市人之言語”一節(jié),則特別形象地表現(xiàn)了阿房宮的每一個部件,大至棟梁小至蚊釘,全都是從民間盤剝而來,最終導致了亡國的禍根。杜牧的定向精描側重于表現(xiàn)秦國的奢靡,運用鋪陳的方式把這種奢靡渲染到了極致,這樣“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才會越發(fā)顯得觸目驚心。
所以,巧妙的定向精描是可以為下文的分析議論蓄勢,同時埋下豐富飽滿的情感于其中的。關鍵是,一旦精描就一定會出現(xiàn)細節(jié),一定會形成畫面,哪怕是古文,同學們讀著會有一定的隔閡感,但讀到這樣的片段,也會覺得形象生動,歷歷在目。
當代文學大師定向精描范例
例一:我喜歡出發(fā)。
凡是到達了的地方,都屬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風再溫柔。太深的流連便成了一種羈絆,絆住的不僅有雙腳,還有未來。
怎么能不喜歡出發(fā)呢?沒見過大山的巍峨,真是遺憾;見了大山的巍峨沒見過大海的浩瀚,仍然遺憾;見了大海的浩瀚沒見過大漠的廣袤,依舊遺憾;見了大漠的廣袤沒見過森林的神秘,還是遺憾。世界上有不絕的風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濤,大漠有風沙,森林有猛獸。即便這樣,我依然喜歡。(汪國真《我喜歡出發(fā)》節(jié)選)
例二:一個人的成就有大有小,然而你應該盡力……比如你是一枚炮彈,被盡力發(fā)射出去了,而且爆炸了,即使沒有完全命中目標,也是快樂的。你是一粒樹種,落到了地上,吸足了水分養(yǎng)分,長成了樹苗,長成了大樹,即使沒能長到更大就被雷擊所毀,你也可以感到某種驕傲。你的形象是一株樹的最好的紀念碑,你的被毀至少是一次大雷雨的見證,是一個悲劇性的事件。(王蒙《我的人生哲學》節(jié)選)
解析:
汪國真和王蒙都是享譽當代文學史的大師級的人物。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上面節(jié)選的兩個片段,似乎是兩位作家彼此唱和一般,都表達了一種相同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需要盡己所能地去經(jīng)歷和挑戰(zhàn),這樣才能活出飽滿而有價值的一生。而且兩位大師不僅論證的觀點類似,還都用到了自然界素材,涉及了同樣元素——樹木。
汪國真認為我們不該羈絆于過往的成就,他使用“樹木”這個素材的時候,側重于精描它們形成的風景。他寫到“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風再溫柔”——這里如果我們將之替換為“哪怕風景再美”,動人的效果便會突然消失。同樣,如果把“見了大漠的廣袤沒見過森林的神秘,還是遺憾”那幾句話替換成為“我們總是會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或者替換成為“我們總是會有沖動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不僅語言會顯得蒼白很多,就連語句的含義也會變得單薄。
而王蒙那段則側重于書寫樹木努力生長的過程。如果去掉精描,替換成“你是一粒樹種,長成了大樹,即使哪天枯死,你也可以感到某種驕傲”,不過是少了一兩句話的修飾,事例的豐厚感就有了很大的落差。
所以,巧妙的定向精描是可以豐富素材的意義層次的,它不僅能增強語言的美感,還能拓展語言的含義空間,增強語言的韻味。
下面,我們就由幾段學生習作的升格示例,來體會定向精描具體該如何寫。
比如我們如果寫生態(tài)保護的話題,我們可以來這樣完成語句升格:
語句升格示例
1.工業(yè)社會之后,環(huán)境污染越來越嚴重。
修改升格:工業(yè)社會之后,一棵棵參天古木被攔腰砍斷,一條條河流污水翻涌。
2.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承受我們所造成的生態(tài)災難。
修改升格: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再也看不到清澈的天空,我們不能讓他們只能在博物館里對著3D影像好奇大象和鱷魚長什么樣。
3.我們應該傳承古人的生態(tài)理念。
修改升格:《論語》中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边@不只是一種生態(tài)觀念,也是一種規(guī)則意識。老一輩人教育小孩說“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這也不只是一種生態(tài)觀念的教育,也是仁愛之心的育種。
精描技巧小貼士
1.把抽象概念轉換為情境感強烈的具體畫面。比方把“環(huán)境污染”替換為“參天古木被攔腰砍斷”“河流污水翻涌”。
2.把抽象理念轉換為具體觀點。比方“古人的生態(tài)理念”可以由“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這些名言俗語體現(xiàn)出來。
3.把抽象行為轉換為具象動作。比方“傳承”這個詞,就可以轉換為“老一輩人教育小孩說”。
語段升格示例
近年來,有關生態(tài)文明建設,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各項措施、計劃與決定,不斷在國家層面和地方各級層面頒布,積極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做到對各項生態(tài)文明建設項目的規(guī)劃和落實。中國在建設綠色中國、美麗中國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而生態(tài)文明不僅僅是國家、社會層面的關切所在,更事關你我。我們應積極樹立主人翁意識,投身實踐,為生態(tài)文明的整體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修改升格:“城市森林”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現(xiàn)在幾乎每一個大樓盤,都會將配套綠地作為賣點,宣傳片里無不是綠草如茵鳥鳴婉轉綠樹成林。濕地公園一方面造就了候鳥翱翔的樂園,另一方面也帶動了房地產(chǎn)的銷售;生態(tài)農業(yè)一方面碩果累累,另一方面也給老百姓造就了采莓摘瓜“偷菜”的樂園。如今的中國在建設綠色中國、美麗中國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事實上,生態(tài)文明不僅僅會把沙漠變成綠洲,給荒川帶來了生機,更將還給我們以清透蔚藍的天空,還給我們以鳶飛魚躍的江河。那我們又該怎么做,才能配得上我們所期待的澄澈天地呢?
精描技巧小貼士
1.把政治論述題式的充斥著抽象概念的語言,轉換為具有細節(jié)描寫的文學化語言。比如,把“生態(tài)文明……事關你我”替換為“生態(tài)文明不僅僅會把沙漠變成綠洲,給荒川帶來了生機,更將還給我們以清透蔚藍的天空,還給我們以鳶飛魚躍的江河”。
2.嘗試用最精練的形容詞承載最豐富的情感意蘊。比如,“碩果累累”不只是暗示了生態(tài)農業(yè)會帶來極高的經(jīng)濟創(chuàng)收,更暗示了享受生態(tài)紅利的人們,內心的滿足和充盈。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