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迪
新生名言一
新時代青年就應(yīng)該以筆為劍,胸懷天下,在波瀾壯闊的人生征程上,鐫刻下自己的堅實足印,收獲屬于自己也屬于時代的精彩?!?022年6月6日新京報社論
時事關(guān)聯(lián)
6月7日,又是一年高考日。受全國三月份以來散發(fā)疫情的影響,今年的高考可以說是一次特殊的大考。高考前夕,上海一位考生的媽媽在給孩子的一封家書中這樣加油鼓勁: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屬于他們的“不易”,沒有什么可抱怨的。
對于高考而言,疫情這道加試題,本身就是一種考驗和磨礪,青春也會因此有了不一樣的顏色。一個人的一生,總會遭遇一些事情,唯有直面困難,勇往直前,才是正確的姿勢。
名言溯源
以筆為劍,當?shù)萌獦??!捒藢④?/p>
名言故事
抗戰(zhàn)期間,任新加坡《星洲日報》特約記者的黃薇以記者身份到延安采訪。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參觀訪問,她深深地被延安清新的政治環(huán)境和融洽的軍民關(guān)系所吸引。在毛主席的鼓勵下,她開始深入華北敵后戰(zhàn)場開展采訪報道工作,堅持以實地采訪撰寫通訊稿件,對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八路軍和各地軍民的抗日事跡進行了深度報道。很多海外華僑通過這些報道了解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敵后抗戰(zhàn)情況,增強了必勝信心,踴躍回國參加抗戰(zhàn),支持抗戰(zhàn)。蕭克將軍曾為黃薇題詞:“以筆為劍,當?shù)萌獦??!?/p>
素材點撥:這兩句話指明了言論與真相的重要性。生活是最好的平臺,生命是最好的巨筆。無論是悲歡離合,還是酸甜苦辣,都是人生滋味,都是筆下春秋。一筆雖弱,卻能秉持文化血脈;一文雖少,卻也能盡爍人性光芒。這兩句話可以用于言論、擔當、文化等話題。
運用示例:蕭克將軍曾說:“以筆為劍,當?shù)萌獦??!痹捳Z簡潔,卻充分說明了言論的威力。人人為正義和真理發(fā)聲,社會才充滿希望。昔日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稱贊魯迅是二十世紀亞洲最偉大的作家。德國著名漢學家顧彬也評價魯迅是中國二十世紀無人可及也無法逾越的作家,而在著名作家木心的心目中,魯迅先生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文體家”,更是超越羅曼·羅蘭的存在。原因無他,正在于魯迅先生將筆化作利刃,將文字化為槍炮,奮筆疾書,戰(zhàn)斗了一生。
新生名言二
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以海納百川應(yīng)對百年變局?!戮﹫罂煸u
時事關(guān)聯(lián)
2022年5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國際貿(mào)易促進委員會建會70周年大會暨全球貿(mào)易投資促進峰會上發(fā)表視頻致辭。在致辭中,他說:“我愿重申,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边@是中國領(lǐng)導人再一次重申對外開放。
名言溯源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莊子·秋水》
名言故事
河神見識短淺,狂妄自大,秋天時看見河水暴漲淹沒—切,就以為天下美景皆在于此。等到順流到達北海后,見到了大海的遼闊景象,他才明白先前的自己是多么可笑。海神感嘆道:“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海神看似也“驕傲”了起來,但后面緊跟著的一句話表明海神有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自我認識,“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即我從來就沒有覺得自己這樣有多么了不起。
素材點撥:這一則名言強調(diào)了人們認識事物的復雜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對性和認知過程的變異性,指出了認知的不易和準確判斷的困難。這一段名言也給人們呈現(xiàn)了道家思想的一鱗半爪。道家文化與哲學是中華文化傳統(tǒng)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風骨、包羅萬象的廣闊胸懷而成為中華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堅實基礎(chǔ)。
運用示例:北海收納萬千河流,從不自以為多,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海于天地之間,也只像小石小木于大山之中而已。人又遠不能與江河海洋相比,可見天地之博大,而人之渺小。我們自以為歷盡了人間的離合悲歡,炎涼世態(tài),但這些對于天地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生命雖有限,但心之力量卻是無限的。把心胸、眼界拓寬到與海洋一樣寬廣,還有什么煩惱能侵襲我們呢?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