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南 邵仲武
摘要:朱耷是中國藝術(shù)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對清代以后的繪畫和書法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近年來,關(guān)于他的學術(shù)論文專著相當豐富,但大多針對其繪畫藝術(shù),或?qū)⑵鋾ㄅc繪畫相結(jié)合進行探討。文章將朱耷書法藝術(shù)的產(chǎn)生和時代背景相結(jié)合,簡要闡述朱耷走上藝術(shù)道路的原因,論述朱耷在其書法藝術(shù)探索的道路上作出了哪些取與舍。取,即學習臨摹過哪些前代書法家的作品,并舉例說明;舍,即在汲取了這些書法家的長處之后,作出了哪些突破。除上述觀點外,文章還介紹了作者在學習朱耷書法作品時的一些心得,并闡述如何將“取與舍”與朱耷作品相結(jié)合。
關(guān)鍵詞:朱耷;書法藝術(shù);董其昌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6-0-03
1 朱耷生活的時代背景及生平
1.1 朱耷生活的時代背景
朱耷生于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此時的大明王朝已搖搖欲墜,閹黨把持朝政,政治極端腐敗。國內(nèi)天災不斷,民不聊生,而東北地區(qū)的女真政權(quán)虎視眈眈,不斷侵擾邊關(guān),對大明王朝產(chǎn)生了極大的威脅。
天啟七年,朱由校駕崩,崇禎帝朱由檢即位。朱由檢即位后,鏟除閹黨,并任命袁崇煥為薊遼督師,勤于政事,可惜已無力回天。崇禎二年,崇禎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聽信讒言,將袁崇煥凌遲處死,這等于“自毀長城”。袁崇煥死后,明朝在邊關(guān)屢戰(zhàn)屢敗,邊關(guān)將領(lǐng)紛紛降清。崇禎十四年,清兵攻占錦州,洪承疇降清。
明末政治腐朽,軍費大增,百姓苦不堪言,加劇了社會與經(jīng)濟危機。連年遭受災荒的饑民,掙扎在生死線,官府不但不減租,反倒加以重稅。崇禎元年,西北各地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至崇禎七年,起義軍已發(fā)展到50余萬人,勢力遍及山、陜、豫、川、直隸等省。崇禎八年,各路起義軍匯集河南滎陽,共商伐明戰(zhàn)略。崇禎十三年,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的綱領(lǐng),起義軍迅速擴大,這預示著明朝政權(quán)的迅速崩潰。
作為明朝后裔,朱耷的人生注定隨大明的興衰而浮沉。
1.2 朱耷生平
朱耷,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傳綮、刃庵、個山、雪個等,江西南昌人,生于明天啟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朱耷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quán)的后裔,屬弋陽王支,世居南昌。朱耷襲封輔國中尉。他的祖父朱多炡,工詩歌,精書畫。他的父親朱謀覲,雖生來喑啞,卻也是當時知名的書畫家。朱耷生長于書畫世家,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且天資聰慧,這為他成為一名杰出的藝術(shù)大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十六七歲時,朱耷便中了秀才,然而不久明亡,他投身仕途的愿望化為泡影。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于煤山。吳三桂引清兵入關(guān),占領(lǐng)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統(tǒng)治,朱耷時年19歲。次年,清兵血洗江南,在經(jīng)歷了“揚州十日”等幾次大屠殺后,當年夏,清兵占領(lǐng)南昌。朱耷一家被迫逃到鄰近的新建、奉新等地的山中。
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時年23歲的朱耷,在進賢介岡燈社落發(fā)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順治十年,在耕庵老人穎學宏敏禪師處“正法”受戒。順治十三年,宏敏禪師另建耕香院于奉新蘆田,并隱居于此,便將原先由他主持的介岡燈社交由朱耷辦理。此時的朱耷,尚有東山再起的念頭。但隨著永歷皇帝和隆武皇帝的自相殘殺,各地抗清的勢力均以失敗告終以及鄭成功退守臺灣等,他的復國之念完全破滅。
因復國無望,朱耷將他的全部精力傾注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藝術(shù)創(chuàng)作漸漸化解了他的痛苦。在此期間,他署名傳綮的《寫生冊》是現(xiàn)有的關(guān)于他的最早的畫冊。順治末年,社會逐漸穩(wěn)定,清政府對隱居山林的前明遺民不再像早期一般迫害。因其母居于新建洪崖,朱耷便與其弟在洪崖山下贍養(yǎng)老母。此山相傳為洪崖先生得道處,是道家圣地,他久居于此,身臨其境,受到道教感染,思想有所改變,對道教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順治十八年,朱耷回到了南昌,蓄發(fā)結(jié)婚。為了長遠打算,他打算在南昌城外建一所道院。至他42歲時,道院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名為青云譜。這樣的生活一直到康熙二十六年。次年,朱耷終覺青云譜并非他的桃花源,便將道院托付給同輩道士,還俗去了。這段時間,他很少作畫寫字。朱耷性格剛強,不屈從于清廷權(quán)貴,不愿將自己的藝術(shù)作品作為謀生手段。此時的他,決定遨游四方。放懷山林的這段時間,是他藝術(shù)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他成為藝術(shù)大師不可或缺的人生歷程。
直到75歲,朱耷才在南昌定居下來。此時的他,早已淡泊名利,只想安度晚年。朱耷這一生慘遭家國之痛,出家修行多年,化悲痛為力量,又為生存再度還俗,以賣畫度日??滴跛氖哪辏ü?705年),在貧苦中度過了一生的朱耷,終于因病去世,享年79歲。
2 朱耷在書法藝術(shù)上的取
2.1 朱耷的書法源流
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將詩、書、畫三者融為一體,且書法是文人畫的基礎(chǔ)。這一點,自宋朝以來尤為明顯。朱耷以畫聞名于世,書名甚至為畫名所掩。然而,朱耷在詩、書、畫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他的書法藝術(shù)更是給后世提供了一條新的學術(shù)思想道路。黃賓虹曾評朱耷“書法第一,畫第二”。
朱耷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數(shù)量十分可觀。其具有不為金錢所動的藝術(shù)家品格:“如愛書,則攘臂搦管,狂呼大叫,洋洋灑灑,數(shù)十幅立就。醒時,欲求其片紙只字不可得,雖陳黃金百鎰于前,勿顧也。”
在書法學習道路上,對朱耷影響最大的是董其昌。董其昌的觀點是“平淡天真為旨”“以澹古為宗”。到了晚年,朱耷的書法確實已到了此境界。
朱耷在書法學習道路上,雖然遵循了董其昌和黃庭堅的大部分書學觀點,但是心中也有自己的一套書學理念。自古以來,凡是能在歷史長河中留存下來的書法家,必然是在臨習古人的基礎(chǔ)上,探尋適合自己的東西,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他們既臨摹古人,又在臨摹的基礎(chǔ)上推陳出新。就好像繪畫中的寫生,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借景抒情。這樣的寫生,便已是創(chuàng)作。朱耷臨摹的《蘭亭序》有八九件流傳了下來,但沒有一件看得出是王羲之的筆法,與唐朝諸位大家所臨反差很大,甚至在文字上也有所刪減。
《八大山人研究》中有一說,“所師古人計有蔡邕、鐘繇、張芝、索靖、王羲之、王獻之、王僧虔、歐陽詢、歐陽通、虞世南、褚遂良、唐高宗(李治)、孫過庭、李北海、張旭、徐浩、顏真卿、懷素、楊凝式、蘇軾、黃庭堅、米芾、宋克、王寵、董其昌、黃道周、以及《閣帖》《瘞鶴銘》等”[1]。
關(guān)于朱耷的書法源流,也許以上說法都沒有錯,原因是像朱耷這樣的重量級書法家,不可能照搬一家書風,必然是博采眾長,加上自己的認識與理解。這一點從他現(xiàn)存的一些臨摹作品中便可找到答案,如《臨石鼓文》《臨禹王碑》《臨蘭亭序》。尤其是他臨的定武本《蘭亭序》立軸,共324字,一氣呵成。
從朱耷的學書歷程來看,大致的脈絡(luò)是這樣的:初師法歐陽父子,后學章草,以及黃庭堅行書,余時涉獵鐘、王、蘇、米等書法家。啟發(fā)他最多的是董其昌行書,最終的結(jié)體或從鐘繇處學得。楷書結(jié)體頗似王獻之小楷,但他最為癡迷的還是董其昌,學董40年熱情有增無減,并且不局限于書法,其晚年所作山水畫亦是學董,只是有出帖、入帖之分,以及形成了自己風格的階段區(qū)分而已。他晚年給朋友的信札中說:“手卷奉還,董字畫不拘大小發(fā)下一覽為望。”
2.2 朱耷早期學習書法的階段
本文所指朱耷的學書過程,是在他使用“八大山人”為號落款之前的時期,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學歐階段:根據(jù)現(xiàn)存作品推測為1670年以前,朱耷早年的代表作《傳綮寫生冊》明顯取法于歐陽詢。
學董階段:推測為1671年至1678年(46歲至53歲)。
學黃階段:推測為1678年至1684年(53歲至59歲),如《劉伶酒德頌》,此作品的落款為“仿山谷老人書”。
3 朱耷書法藝術(shù)中的舍
在朱耷以“八大山人”為號落款之后,筆者以為這是朱耷在其書法藝術(shù)道路上的舍的階段,即破舊立新的階段(1684—1705)。自1684年之后,朱耷在其書法作品之中逐漸減少了方筆的使用,字與字之間的牽絲也只是偶爾出現(xiàn)或幾乎不出現(xiàn)。從此時起,朱耷的書法作品逐漸褪去了火氣,歸于平靜。巧合的是,李叔同與朱耷有這一相似之處。也許這是遁入空門之人,脫離塵世,精研書法必然走上的一條道路。
朱耷在向前人學習幾十年之后,終于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在《中國書法全集(64) 朱耷·石濤·龔賢·龔晴皋》,郭子緒先生很直白地言明了這一點:然而,無論哪一位書法家、畫家,他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亦不可否認的有重取,有旁涉,必定有一種……最為垂青的[2]。
這一時期的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期。
一期:1684—1690年。這一時期的作品與在此之前的學黃期可判斷為同一階段,受黃山谷影響很大,用筆仍是方筆,大刀闊斧,字形結(jié)構(gòu)夸張,字的大小錯綜明顯。
二期:1690—1693年。這一時期是朱耷書法取得成就的重要節(jié)點。在1690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朱耷用筆明顯由方轉(zhuǎn)圓。這一時期,他在用筆時加入篆書筆法,使行草書有了篆籀之氣。這是他在書法藝術(shù)探索道路上的一項重大突破。在清初特定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中,金石學的研究不僅僅是學術(shù)活動[3]。
三期:1693—1698年。此時的作品線條渾厚,字形不再夸張,少了大開大合之勢。這一時期,朱耷完成了他的傳世代表作之一——《河上花歌》。
四期:1698—1702年。朱耷此時的作品已經(jīng)是形神兼?zhèn)?,一氣呵成,作品大多是立軸,如《題清涼寺詩軸》。
五期:1702—1704年。朱耷這時的作品可以用“復歸平正,人書俱老”八個字來形容。他的書法恰似在寫其心,寫出了他的云淡風輕。此時期又好臨古帖,以1702年最為豐富。但此時的臨古,只是以臨古之名,抄寫文章罷了。因為他的書法已自成一派,甚至可以說他取得的成就已經(jīng)超過了他書法學習道路上臨摹過的前輩。
4 學習朱耷書法藝術(shù)的個人感悟
初見《河上花歌》時,筆者便被其別具一格的書風所吸引。通過更深入的臨摹與學習,后又讀了周時奮先生著的《八大山人畫傳》,算是對朱耷其人有了些許認識。在臨摹了一些他的作品之后,對朱耷的書法藝術(shù)產(chǎn)生了一種錯覺,竟認為他的東西不過是在前人的基礎(chǔ)之上,舍去了許多技法上的東西罷了。于是,便跟著自己的錯覺,一條道越走越黑。起初,頗有形似。但隨著臨摹時間變長,問題便漸漸暴露了出來。
筆者認為朱耷的作品有時會給初學者帶來一種極容易上手的錯覺,將初學者帶入歧途,這樣錯誤的學習臨摹帶來的后果之一,便是學書者被困在朱耷書法的怪圈中,直接導致了無論臨什么帖,都像朱耷作品的問題。一旦禁錮在其中,便很難脫出。或許“看山不是山”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高的境界,但如果未歷經(jīng)“看山是山”的階段,直接跳躍至第二階段,雖為一條捷徑,但并非長遠之計。
另外,還有一些對朱耷書法的個人觀點。
第一,朱耷的書法作品,并非都值得學。朱耷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人物,這一點毋庸置疑。在朱耷的書法作品當中,譬如《臨石鼓文》《臨禹王碑》不可學。這些作品雖為真跡無疑,但朱耷或許并未有過深入學習,為隨手書寫,只是以具有強烈書寫性的筆法來寫篆書。雖頗有趣味,但格調(diào)不高,加之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碑板刻石并未大量出土,碑學運動尚未風行,“寫碑”還沒有一個相對的標準,所以應(yīng)該只是偶爾為之,故朱耷此路書風不可學。
第二,在創(chuàng)作與臨摹時,可以將朱耷與董其昌的關(guān)系發(fā)揚光大。
第三,朱耷與章草關(guān)系很微妙,以朱耷筆法臨摹章草,或有意外收獲。
5 結(jié)語
朱耷的書法作品,雖呈現(xiàn)在學書者眼中的是舍,但這舍是建立在朱耷學習眾家之長的取之上的。從朱耷現(xiàn)存的作品來看,即便是中年以后,書法風格已自成一派的他,仍舊在向古人學習,這一點,從其傳世作品《臨興福寺半截碑》和多次臨摹過的《臨河序》便可看出。由此可見,朱耷晚年對王羲之的學習更加深入,并加入了自己對右軍書法的理解,別有一番風味。
學習朱耷書法前,必須打好基礎(chǔ),原因有二:其一,在朱耷成熟的書法作品中,最吸引人的便是篆籀之氣,若無良好的篆隸基礎(chǔ),寫出來的線條質(zhì)感必然很差,即使能寫出形態(tài),也不過空有一副皮囊,毫無骨力;其二,朱耷書法作品呈獻給學書者的終極形態(tài),是他大量臨摹古人之后的產(chǎn)物,這些精品是純粹的技法,加上勤學苦練,甚至加上天賦才可造就的,歸根結(jié)底是技法的訓練與積累。
參考文獻:
[1] 八大山人紀念館.八大山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142.
[2] 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64)朱耷·石濤·龔賢·龔晴皋[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10.
[3]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6:215.
作者簡介:李治南(1996—),男,山東淄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美術(shù)學(書法創(chuàng)作與理論)。
邵仲武(1970—),男,山東臨沂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書法創(chuàng)作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