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化產業(yè)化的背景下,明星都善于迎合市場需要,打造人設,將自己包裝成觀眾和粉絲樂于接受的形象。明星憑借人設吸引流量,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但由于打造的人設常常與明星本人的內在品質相去甚遠,稍有不慎,便會發(fā)生“翻車”的情況,這不僅會對明星的事業(yè)造成打擊,也將影響粉絲對明星的認同感。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在分析人們日常社會互動時提出了著名的擬劇理論,他認為人們的互動帶有表演性,通過印象管理來控制他人對自己的印象。文章用擬劇理論對明星人設進行分析,探討他們是如何建立起人設的,人設又是怎樣崩塌的。
關鍵詞:擬劇理論;明星;人設;自我呈現;印象管理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7-0-03
1 人設
人設,即人物設定,原本是指對動漫、小說、漫畫作品中的人物外貌、性格進行設計。隨著娛樂產業(yè)化和“粉絲經濟”的發(fā)展,如今,人設一詞的內涵已超出原有范圍,多用于明星等公眾人物的形象塑造,常用來指明星等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長期宣傳、營造并傳達給公眾的整體形象[1]。這些人設或是明星主動建構的,或是明星習慣性的行為被粉絲貼上標簽后形成的,而明星也借該標簽宣傳自己。好的人設能幫助明星收獲更多粉絲和流量,而這些流量又可以變現,因此,大部分明星都在努力營造一種符合大眾期待的人設?!俺载洝薄拔乃嚽嗄辍薄袄细刹俊薄昂媚腥恕钡榷际敲餍窍矚g打造的人設,這些人設多符合大眾心目中的憧憬,要么能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要么能讓觀眾產生崇敬感,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滿足觀眾的期待,以收獲粉絲和流量。
2 擬劇理論
在研究社會互動時,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將社會比作劇場上的舞臺,而把社會成員比作舞臺上的表演者,表演者們利用劇本、舞臺、道具進行表演[2],以達到角色呈現的目的。在日常交往中,人們也進行著類似的表演,以達到控制他人、給其留下特定印象的目的。擬劇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2.1 前臺和后臺
在劇院中,舞臺常常被劃分為前臺和后臺兩部分。前臺是演員直接面向觀眾進行表演的地方;后臺則是供演員休息、調整,為前臺表演做準備的地方[3]。對前臺和后臺進行區(qū)分,是因為人們對他人在不同場合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有不一樣的期待,有些行為在前臺表演中被認為是正常的,而如果在后臺表現出來則顯得有些奇怪;而大部分在后臺被認為是適宜的行為,卻不宜在前臺呈現,個人行為應該與所在場合相適應。前臺和后臺的區(qū)分并不是很嚴格,后臺在某些時候也能成為前臺,應該根據當時的情境來確定。
2.2 自我
人們通過所扮演的角色向他人展示自己,以獲得他人的認可。通常人們會根據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制定個人行為準則,并按照這種準則對其行為提出相應的期望,按照這種期望進行表演,最終呈現出來的則是社會化的自我。而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按照他人的期待來扮演角色,有時候他人的角色期待與內心自我認定的角色之間存在一定差距,所以人們有時候也會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表演,呈現個性化的自我。為了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人們通常會在前臺盡可能地使自己呈現的角色滿足他人的期待;而在后臺,人們往往會掙脫各種束縛,將個性化的自我展現出來。
2.3 印象管理
人們都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希望能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往往會運用一些技巧和方法來展示自己,從而控制他人的行為,這個過程也被稱為印象管理[4]。通常人們會通過言談、表情、姿態(tài)、動作等將自己的行動轉化為各種表演,必要時配以道具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除此以外,在表演的過程中也常應用以下幾個技巧,以達到印象管理的目的:一是理想化,即個人通常會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期待,符合大眾認知;二是隱藏,即為了達到給他人留下特定印象的目的,個人會隱藏一些行為;三是進行誤導性的表演,即有意使他人產生誤會,以建立某種形象;四是神秘化,即通過與觀眾保持一定距離,以便讓他們遵從某一情景定義。
3 明星表演的實踐
3.1 明星表演的前臺和后臺
前臺是直接呈現給觀眾的,在前臺,演員通過設備、道具和各種姿態(tài)呈現出為大家所接受和喜愛的形象。明星和公眾人物的表演通過鏡頭呈現給觀眾,因此,在鏡頭下,他們就處于前臺。各種直播、晚會、盛典等都為明星等公眾人物搭建了表演的前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和“粉絲經濟”的崛起,明星被置于聚光燈下,靠流量收獲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財富,因此,他們受到的關注格外多,對普通人來說屬于后臺的地方在明星那里便成了前臺。例如,對普通人來說,家庭生活、感情生活都是個人隱私,一般不在前臺呈現,而明星的家庭生活、感情生活卻成為吸引流量、產生收益的工具。例如,近幾年大火的綜藝節(jié)目《我家那閨女》,呈現的是獨居女藝人的日常生活;《爸爸回來了》展示的是男明星的帶娃日常;《女兒們的戀愛》呈現的則是明星的感情生活??梢?,對明星來說,前臺的范圍更大,且前后臺的界限更模糊,很多明星在后臺的行為被呈現在了前臺,也就容易導致形象崩塌。
3.2 明星的印象管理
3.2.1 明星的理想化表演
理想化的表演由于滿足了觀眾的期待,可以很快地吸引注意力,因此,表演者通常會盡量使自己的行為和形象符合公認的價值標準,以獲得更多的認同。并不是每個人的價值觀都符合主流價值觀,但為了達到理想化的目的,表演者會壓抑一些與主流價值觀不相符甚至是違背主流價值觀的地方。社會普遍崇拜高學歷、知識淵博的人士,于是一些明星圍繞這一點打造人設。例如,娛樂圈的“老干部”一般指那些愛讀書、愛寫作,年紀稍長的藝人,某男星自從被貼上了“老干部”的標簽后就十分熱衷于維護這個標簽,在微博發(fā)言也使用繁體字,以使自身與“老干部”的形象更加接近[5]。那些打造“吃貨”人設的女明星,常常在前臺宣稱自己吃再多都不長肉,似乎受到上天垂憐,擁有長不胖的體質,但她們隱瞞了自己在后臺辛苦運動、拼命節(jié)食減肥的事實。這些人設隱瞞了明星與理想標準不一致的行為,是按照理想標準塑造出來的,盡管真實情況常常與此并不相符,但他們也試圖讓大眾認為,這些特質是他們一直具備的,即使學習起來也毫不費力。
3.2.2 明星的誤傳性表演
為了達到控制表演的目的,明星常常進行誤傳性的表演,向觀眾傳遞一些誤導性的信息,而粉絲也會接收并加工這些信息,以進行符合自己期待的解讀,這使得粉絲極易受到欺騙。在娛樂圈中,年輕明星結婚生子會極大地影響自己的工作,因此,他們往往隱瞞自己已婚已育的事實。明星在被爆出婚姻狀況時,要么直接否認,要么不作回應,一部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承認的明星又會以“保護家人隱私”為借口,希望得到大眾的原諒。這三種應對策略,或直接包含欺騙性的行為,或包含誤導性的行為使人產生誤解,以防真相被發(fā)現,熱情的粉絲傾向于接受這些明示或暗示,也最容易受到欺騙。
3.2.3 明星的神秘化表演
表演者通過與觀眾保持一定的距離,保持一定的神秘感,使觀眾產生一種敬畏感,這也是表演的一種策略[6]。這種保持神秘感的做法一般適用于上級對下級,如在工作中,領導與下屬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以維持自己權威的形象。明星營造神秘感,多是為了滿足粉絲的“窺探欲”,增強粉絲的沉浸感,從而吸引粉絲。例如,韓姓女藝人在微博上曬出爺爺的軍功章,引發(fā)了大家對其身份的討論。拍戲不多卻能多次登上春晚的舞臺,在復雜的娛樂圈中還能堅持“不拍吻戲”的原則,這些證據似乎進一步印證了網友對其具有強大家庭背景的猜測。每隔一段時間,該女明星神秘的背景總能在網上掀起一番討論,觀眾為其貼上了“紅三代”的標簽。對此,該女明星不承認也不否認,成功打造了一種神秘的人設。
4 表演崩潰與明星人設崩塌
4.1 表演崩潰
戈夫曼認為,表演者無意的姿態(tài)、觀眾不合時宜的闖入、鬧劇是表演崩潰的幾種主要形式。發(fā)生表演崩潰時,表演者支持的現實會受到威脅[7],表演者會感到慌亂、緊張和不安,因此,表演者會努力糾正這種情況,以恢復到常規(guī)情況。除了表演者自己會作出努力恢復到正常情況外,觀眾也會想辦法幫助表演者達成目的。因為,表演崩潰會使觀眾產生一種不適應感。在日常生活中,假定與他人的關系是以誠實、信任為基礎的,個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他人是可靠、值得信賴的,但表演崩潰出現的時候,這種潛在的假定就被打破了,即原本個人適應和熟悉的關系被打破了,而為了重新使自己獲得舒適感,觀眾會想辦法恢復原本的關系。通常他們會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表演者出現的細微錯誤選擇視而不見,或者接受表演者的道歉。正是這種對表演者的極大信任,使觀眾極容易被欺騙。因此,一些狂熱的粉絲也往往成為明星人設堅定的維護者,當自家偶像的人設受到質疑后,這些粉絲又會努力找出各種證據來維護自家偶像的人設。
4.2 明星人設崩塌
人設崩塌是指明星被大眾發(fā)現做出了違背人設的行為舉止,顛覆了其在觀眾心中原本的形象[8]。明星通常按照社會自我來打造完美人設,其與真實的自我往往存在一定差距,這就注定了會有人設崩塌的一天。例如,靳姓男星總是在微博上使用繁體字、引用名人名言,從而為自己塑造“知識分子”“老干部”的人設,但他其實并不具備這些標簽所需要的特質,因此他的言行都為人設崩塌埋下了隱患。后來,人們發(fā)現他在微博中使用的繁體字老是出錯;曾經引用的名人語錄被證實根本不是那位名人所說;在并沒有諾貝爾數學獎的情況下,說自己會看諾貝爾數學獎得主的書。該男星辛苦建立起來的人設因此崩塌。
此外,明星人設容易崩塌的另一個原因是明星頻繁暴露在公眾面前。明星行走在聚光燈下,與普通人相比,他們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和監(jiān)督,這些關注模糊了前臺和后臺的界限,當明星以為自己身處后臺,可以卸下防備,丟掉社會自我而呈現真實的個性化自我時,殊不知正有無數雙眼睛盯著自己。很多明星的人設都是這樣崩塌的。例如,王姓男星在與友人私下聚餐時被拍到抽煙,引發(fā)了網友的指責和不滿,這不僅是因為其違反了禁煙令,還因為他打破了平時塑造的“乖乖孩”“正面青年”的形象。后臺的行為被呈現在前臺,提高了明星人設崩塌的可能性,有人指責這侵犯了明星的隱私權,但明星在市場經濟中獲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財富,自然也應該受到更多的監(jiān)督,發(fā)揮正面作用。
明星人設崩塌很可能對其事業(yè)發(fā)展造成致命打擊,因為這會使粉絲在情感上受到打擊,讓明星遭遇信任危機。例如,一些明星夫妻在前臺努力營造恩愛有加、伉儷情深的人設,但之后卻被爆出二人早已離婚,這會使一些粉絲和網友認為自己長期以來受到了欺騙,還會發(fā)出“再也不相信愛情了”的感嘆。因此,不管是明星還是其粉絲,在面臨人設崩塌的時候都會想辦法化解危機。
5 結語
文章運用擬劇理論分析明星人設,發(fā)現明星通過理想化的表演、誤傳性的表演、神秘化的表演等方式打造并維護自己在粉絲和觀眾眼中的形象,從而達到印象管理的目的。一方面,明星精心打造的人設常常與明星真實的自我存在差距,這是人設崩塌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明星表演的前臺和后臺界限模糊,這對明星的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星每時每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稍有不慎,就會發(fā)生人設崩塌的問題,對自己的事業(yè)造成打擊,對觀眾和粉絲的認同產生影響。在“粉絲經濟”和“流量經濟”的主導下,明星熱衷于打造人設,不僅是出于給他人留下特定印象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其可以通過人設獲利。人設已成為一種商品,這無可厚非。積極向上的人設可以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對觀眾和粉絲起到示范作用,從而引導觀眾和粉絲積極向上;消極的人設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創(chuàng)建,自然應該遭到抵制。在打造人設的時候,明星應從自身實際出發(fā),不應盲目追求完美。作為公眾人物,其一言一行都會對觀眾和粉絲產生影響,明星應該積極維護已經樹立起來的人設。觀眾和粉絲也應該清楚,自己看到的偶像是經過“包裝”的,不能盲目支持,應理性對待明星。
參考文獻:
[1] 何雅昕.傳播學視閾下明星“人設”的分析[J].傳播與版權,2018(1):10-12.
[2] 王思斌.社會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79.
[3] 喬納森·H.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邱澤奇,張茂元,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376.
[4] 鄭杭生.社會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50-151.
[5] 奉新宇.擬劇理論視域下新媒體中的明星“人設”現象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20.
[6] 劉柳.淺析戈夫曼擬劇論中的“表演”[J].新聞傳播,2019(2):25-26.
[7] 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79-182.
[8] 范曉青.“人設崩塌”的傳播學解讀[J].今傳媒,2018,26(3):49-50.
作者簡介:何麗萍(1995—),女,四川巴中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應用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