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格拉迪絲·米切爾
“我們得抓住他,”警察局局長說,“羅杰斯,就看你的了。像他這種男人,犯罪動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一門心思寫作,幾乎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是個不知輕重的人。
“話雖這么說,托馬斯·卡萊爾也遇到過這種事,眼看新書即將完成,手稿卻意外焚毀了。別忘了,卡萊爾寫的可是部重要作品,老貝思利的蹩腳文字簡直沒法比?!?/p>
“一本關于監(jiān)獄生活的書,是嗎?我指的是,貝思利的書?!?/p>
“是的。他從剛出獄的人口中獲取第一手素材。他通常幫那些家伙找份工作,然后榨干他們身上的故事。他利用他們的獄中經歷,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隨后便客客氣氣地把他們打發(fā)了,再繼續(xù)找同樣坐過牢的新人?!?/p>
“新出獄的人,局長。那么,他為什么改變習慣,殺了這個女孩,而不是把她給打發(fā)了呢?”
“她意識到自己被貝思利拋棄后,惱羞成怒,將他的整部手稿一把扔進火里。就這么簡單。能看得出,她算不上監(jiān)獄里的???。貝思利在男性罪犯身上花費的篇幅已經不少了,似乎還想額外寫一寫女性罪犯。他之前接觸過一個收費帶嬰兒的女性,那個女性被判了無期徒刑,因表現良好而減刑釋放。為了形成角色反差,貝思利還想找個初犯。
“貝思利打這個名叫安吉的女孩的主意。安吉聲稱早已做好了重新做人的準備。貝思利待她親切,和她暢聊她以往的經歷。我們向安吉的親屬收集線索,他們都犯過罪,只是輕重不同罷了。貝思利讓安吉覺得自己已經重新過上了正常生活,她就差對貝思利頂禮膜拜了。這些都是從安吉寄回家的信中得知的。不久后,貝思利照例打發(fā)了安吉。安吉不答應,貝思利這個老東西才說了實話,坦白了自己的真正目的。想到后代會讀到她犯罪的故事,安吉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天晚上,她確定貝思利已經睡下,便溜下樓,砸開他的寫字臺,一把拿出手稿,用它撥旺了廚房里的火。我們知道這些,是因為安吉寫信給她的父母,告訴他們她都做了些什么。”
“她在燒毀手稿和給父母寫信之后,多久就……?”
“兩天。事情很可能是這樣的。手稿燒毀后的第二天,貝思利正準備迎接下一個新出獄的人。那個人叫奈莉,和安吉同歲,因為參與黑幫團伙作案而獲刑。貝思利將刑滿釋放的奈莉帶回家,發(fā)現安吉還沒走,就將她誘騙進屋外的林子里,把她做了——換句話說,擰斷了她的脖子。
“另外,尸體所在的地方就是案發(fā)現場。難題來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貝思利當晚曾邁出過家門。新出獄的小姑娘奈莉沒法幫我們。至少她說她幫不了?!?/p>
“尸體是誰發(fā)現的?”
“獵場管理員,那天他在林子里捕灰松鼠?;宜墒笏坪踝≡谀瞧肿永?,所以他常常提著獵槍去那兒?!?/p>
“安吉的死是否可能只是意外?”
“不,我認為不可能。她的下巴遭受了重擊?!?/p>
羅杰斯探長前往貝思利家中尋找線索。貝思利蓄著胡須,一臉精明,一派紳士模樣,即將步入老年。羅杰斯打量了一番,很難認定貝思利就是那個一拳打死人的家伙。羅杰斯突然發(fā)問道:“介意我看看你的雙手嗎,先生?”
這位隱士伸出雙手。他的指關節(jié)處皮膚光滑,說明他不曾在毫無同伙的情況下,活生生把一個女孩給打死。羅杰斯瞧了一眼便明白了。
羅杰斯又前往案發(fā)地點。案發(fā)現場用警戒線圍了起來,一名當地警員駐守在警戒線外。羅杰斯亮出證件,二人便聊了起來。
“我猜,還沒什么線索吧?”
“毫無線索,探長。”
“嗯。遍地都是腐爛的落葉,說明無法識別腳印。唯一的作案工具只是某個人的拳頭。先這樣吧?!?/p>
羅杰斯返回貝思利家中,看到作家正奮筆疾書,鼻梁上架著眼鏡?!澳闱?,我開始重寫那本書了。我發(fā)現我和卡萊爾一樣,都保存了訪談筆記?!?/p>
“真是不幸之中的萬幸啊,先生?!绷_杰斯說。說這話時羅杰斯有些遺憾,因為貝思利沒有作案動機。他翻看了貝思利正在寫的手稿。目前看來,那些確實是訪談筆記。
“那個女孩燒毀了你的手稿,你發(fā)現時雷霆大怒了嗎?”
“那還用說嗎?”貝思利說,“不過,我還是冷靜下來了。”
“聽著,貝思利先生。你接觸奈莉前,知道手稿燒毀了嗎?我感覺你不知道。你對奈莉了解多少呢?”
“好吧,”貝思利說,“我知道她以前確實和黑幫糾纏不清,她也很怕那幫家伙,好像怕得要命?!?/p>
“嗯,好的。先這樣吧,貝思利先生,我應該不會再來打擾你了,不過可能要和奈莉簡單聊聊?!?/p>
“但是,你是從哪里找到線索的?”警察局局長問道,“按照你的要求,我們已經逮捕了奈莉的男朋友?!?/p>
“我不相信貝思利殺了那個女孩,”羅杰斯說,“首先,光看他那雙手,我就覺得不是他干的,而且,從醫(yī)學證據來看,也不是他干的。但無疑,在黑幫那伙人看來,最好沒人知道那些事是奈莉做的。一旦她的故事變成白紙黑字,黑幫的所有人都脫不了干系。他們肯定盯上了貝思利的住處,當安吉逃離氣急敗壞的貝思利時,一個黑幫成員錯把她當成了奈莉——當時林子里夜色正濃,很容易認錯人?!?/p>
[陳云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