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里橘氣
19世紀初到19世紀中期,法國的資產階級和中產“小資”之間,展開了一場關于藝術審美權的較量。專注于“古風”繪畫的新古典主義畫派備受資產階級喜愛,而“小資”們更喜歡用光影捕捉真實生活的印象主義畫派。最終審美權花落誰家?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探究這兩種畫派背后的故事和美學。
一張圖讀懂兩個畫派
|新古典主義畫派|繪畫公式
注重寫實+色彩肅穆
|印象主義畫派|繪畫公式
碎點筆觸+強調光影變化
新古典主義畫派:理性的“考古式”美學
復古,卻不僅僅在懷舊
在新古典主義畫家們的眼中,古典美學才叫真藝術,所以他們熱衷于用畫“考古”,畫作常常以古典建筑為背景,畫中人物形象典雅,尤其注重展現(xiàn)人體美。這正是新古典主義畫派在向古希臘和古羅馬傳統(tǒng)藝術致敬。
既然是在復古、懷舊,為什么又叫“新”古典主義呢?原來,“新”是相對于古典主義畫派而言的。在法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時期,君主、貴族們貪圖享樂,還經常通過畫作描述他們紙醉金迷的生活、向人民彰顯其權力。在這種社會境遇中,開始出現(xiàn)越來越多反對的聲音,新古典主義畫派就是其中之一。
喚醒正義的精神與榮譽的觀念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許多學院派畫家也積極地參與到了這場運動中,比如新古典主義畫派奠基人雅克·路易·大衛(wèi)。這些大師掌握著當時繪畫界的絕對話語權,可以說,只要他們大筆一揮,藝術界的目光就會迅速聚焦。
畫畫也能推動社會進步嗎?看看大師們創(chuàng)作的題材就知道了:古代神話故事、國家重大事件、民族命運事件、人物肖像......這些主題都蘊含著同一個思想傾向:反對享樂主義,渴望通過傳統(tǒng)藝術的莊重和簡潔,來傳達正義的精神,以及榮譽、愛國主義等觀念。
在他們的影響下,當時大部分中青年人的腦海中,都充斥著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尤其是古代人物形象。
印象主義畫派:解鎖觀察世界的新方式
被嫌棄的印象派
隨著新興資產階級站穩(wěn)腳跟,新古典主義畫派也成為美術界的正統(tǒng)。收藏家和藝術經紀人帶著鼓鼓的錢包去收購畫作,在沙龍里看到的清一色都是新古典主義畫作。這些被學院派大師們認證過的作品,都貼著一個閃亮的標簽——高級!
而當時,印象主義畫派奠基人愛德華·馬奈在畫什么呢——普通人、普通的生活場景。學院派看到立即心生抵觸,這怎么能和正義感、愛國主義精神相提并論呢?在高傲的學院派大師們眼里,這些印象主義畫派的作品“題材淺薄”“技法粗糙”,根本不入流,被他們強烈排斥。
“落選者”的逆襲
由于學院派掌控著沙龍展,很多其他風格的投稿作品都被直接拒之門外,這下大家可不干了。為了安撫激憤的藝術家們,在拿破侖三世的授意下,巴黎舉辦了“落選者沙龍”,向大眾展出那些被淘汰的作品,更“接地氣”的印象主義畫派就這樣“出圈”了。
“出圈”之后,印象主義畫派精準地找到了自己的受眾:中產“小資”們。他們經濟富足,日常生活豐富多彩,不愁吃不愁穿,就開始尋求精神層面的滿足。一看印象主義畫作——記錄當下稍縱即逝的美,展現(xiàn)豐衣足食的真實生活場景,這畫的不正是自己的日常嗎?于是兩者一拍即合。
新古典主義的沒落,印象主義畫派的興起,不僅代表著兩個時代的更迭,也意味著藝術審美權已從舊階層交接到新興階層。
跟著大師畫新古典主義作品
賞析點:
·融合古典藝術和美學:
馬拉的形象俊美典雅,遵循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的特征和雕像美學,體現(xiàn)出人體美。
·完美的構圖:
前景中,人物和浴缸形成一個清晰的水平面,與模糊的后景均勻地平分了畫面。
·渲染英雄主義:
馬拉作為法國大革命激進派的代表人物,生前毀譽參半。但為了階級革命,畫作將他美化成正直無私、具有愛國情懷的英雄,生命最后一刻還緊緊攥著他人的求助信。
跟著大師畫印象主義作品
賞析點:
·捕捉瞬間生活場景:
畫作繪制出露天舞廳里巴黎人的喜悅瞬間——光影靈動迷離,歌舞醉人,人們沉浸在歡愉之中。
·用光色原理調配繪畫色彩:
用藍、黃、粉等多種顏色創(chuàng)作的光影,從樹木空隙散落下來,落在人物身上、酒杯上、地面上,烘托出歡愉的氛圍。
·刻意的結構感&隨意的空間感:
畫作左右兩側的人物被刻意“切斷”,并不完整。大量人物集中在右側,左側人物相對較少,體現(xiàn)出一種隨意的空間感。
現(xiàn)在,你應該已經對本期的兩個畫派有了一定了解。你能猜出這兩幅作品,分別屬于哪個畫派嗎?答案:
A.印象主義畫作《春天》
B.新古典主義畫作《拿破侖皇帝在杜伊勒里宮的書房里》A46BA61A-58BF-4F92-B056-5DBEBC4A8A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