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仙
陶淵明一生娶了兩任妻子,一共留下五個兒子:儼(阿舒)、俟(阿宣)、份(阿雍)、佚(阿端)、?。ò⑼ǎiL子儼出生后,陶淵明欣喜萬分,寫了首長詩《命子》表達(dá)對兒子的殷切期望。
在這首詩里,陶淵明不直接說“孩子,你要好好學(xué)習(xí),好好努力”,而是先從自家祖先的豐功偉績講起,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到最后才點明主旨,對兒子說:“我們的祖先都很了不起,尤其是長沙公陶侃,功業(yè)輝煌。所以你出生了,我很高興,這說明我們陶家后繼有人。我給你起名為陶儼,取字叫求思,就是希望你能像孔子的賢孫子思那樣做出成績。以后,你要早起晚睡勤奮努力,未來成為棟梁之才,這才不辜負(fù)老爸的期待。”
只可惜,陶淵明“雞娃”只停留在紙上,以至于他“雞娃”的成績不甚理想。他自己也對“雞娃”的效果不滿意,在《責(zé)子》詩里吐槽說:“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xué),而不愛文術(shù)。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這就是在孩子出生時,都做過選清華還是選北大的美夢,等孩子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是自己想多了。
不過,陶淵明也有優(yōu)勢,那就是心態(tài)好。他希望孩子光宗耀祖,但孩子沒滿足他的期待,他也不著急上火,很平和地就接受了這個結(jié)果,淡然斟杯小酒,舉到唇邊說:“爾之不才,亦已焉哉!”——你要是不成器呀,那也就拉倒吧!——不愧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曠達(dá)隱士!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