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平
暑假里,一個朋友給上幼兒園大班的女兒報了各種培訓班。有興趣班,如舞蹈、美術、主持人等。也有各種學習類的,如幼小銜接班、英語班。她說她只是想讓孩子提前為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做好準備,不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她暑假每天的日常就是:送孩子上培訓班,接孩子回家,讓孩子完成各種打卡作業(yè)。然而,孩子卻對每天的打卡作業(yè)各種拖拉和敷衍。朋友一想到自己砸了這么多錢在孩子身上,并且為了每天的接送而疲于奔命,而孩子卻不努力,不體諒,她就忍不住對孩子各種發(fā)火,家里每天的狀態(tài)簡直可以用“雞飛狗跳”來形容。
一年級的洋洋剛剛從周末的英語學習班回家。在餐桌上,洋洋正要去夾喜歡的番茄炒蛋,卻被媽媽阻止了。媽媽問洋洋:“番茄用英語怎么說?雞蛋用英語怎么說?”洋洋答不上來,媽媽就朝著洋洋發(fā)火:“今天上課老師不是剛剛教過嗎?怎么都不會?你上課到底有沒有聽?這盤菜你別想吃了?!痹趮寢尩呢熈R聲中,洋洋哇哇大哭。
其實,只是兩個單詞沒有學會,洋洋的媽媽為何如此生氣?洋洋媽媽說,自己省吃儉用,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把錢都花在孩子身上,孩子卻不爭氣,她就很著急。然而,她忽視了,對兒童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學什么,而是親子關系。對于兒童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學會了什么知識,而是親子互動的過程中,習得的各種人際交往技能,各種情緒表達的方式,這些是伴隨孩子生命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那些在培訓班里學得的知識,相比這些,都沒有那么重要。
這使我想到了當前的“雙減”政策下,很多父母開始焦慮。沒有了補習班,有些孩子在家根本就不學習,天天玩手機。焦慮的父母就天天對著孩子發(fā)脾氣。因為親子關系不好,孩子的行為問題不但得不到轉化,反而更加嚴重了。
事實上,父母需要做的,是提供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成長環(huán)境。最重要的不是送孩子上什么名牌學校,也不是給孩子報各類學習班,而是提供給孩子足夠的愛,給予孩子一個包容與接納、支持與鼓勵的成長空間。在“雙減”中,我們減少的是那些壓力,那些攀比,那些惡性的競爭,那些與“別人家”孩子的比較。在“雙減”中,父母要減少對孩子的指責、催促,減少對孩子的亂發(fā)脾氣。而永遠不能減少的是父母與孩子一起度過的親密而快樂的美好時光。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石 雪25EFA88E-717D-4AE3-B47D-FB2D4189FF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