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興
【摘要】散文是一種以抒情和敘事為主的文學體裁,它包括隨筆、回憶錄、游記、雜文等。作者在散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通過朗讀的方式得以呈現,朗讀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散文作品的理解,同時提升學生對作品情感的欣賞和感悟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散文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教學環(huán)節(jié)。本文在了解朗讀在散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礎上,重點探討如何通過朗讀教學提升散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散文教學;朗讀教學;措施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成了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致使語文課堂相較其他學科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學習課文知識。尤其是在散文教學中,朗讀更是發(fā)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通過教師示范讀、齊讀、分角色讀、自由讀等形式的朗讀,加深學生對散文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和作者所抒發(fā)的內心情感的理解。然而在實踐過程中,許多經典的散文作品,學生讀起來聲音洪亮,卻仍然不能很好地把握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師在重視朗讀教學的同時,還要努力探索如何提升散文朗讀教學有效性。
一、小學語文散文教學朗讀的作用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口舌、眼、耳等感官是學生升華對課文理解的重要紐帶,新課程標準強調不同學段的學生都要充分地進行讀,朗讀可以實現語言的積累,學會描繪事物的方法,提升小學生聽說讀寫及對文學的鑒賞能力,感受藝術之美。
1. 散文朗讀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
在朗讀過程中,大腦可以實現將書面語言構建成完整的語言處理系統(tǒng),朗讀的過程也是獲得語感的過程。而語感是需要長期、系統(tǒng)的語言感受和應用才能獲得的語言文字感悟能力。而朗讀作為重要的語言實踐方法,在朗讀過程中,掌握字詞、學會重音和停頓,實現語言積累。在大量反復閱讀之后,做到正確、流利地閱讀,最終獲得語言感知能力。因此,散文朗讀對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 朗讀加深學生對散文的理解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倍骷抑熳郧逑壬J為聲音在文本理解上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而在散文教學過程中,朗讀可以將學生初步對文章有個感知,這也為后續(xù)深入理解和掌握散文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奠定基礎。朗讀使無聲的文字又有了新的生命,帶給讀者深層的學習體驗。同時學生通過一遍又一遍的朗讀,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個人經驗,走入散文的情境中,領悟作者通過作品所傳遞出的思想感情,使學生更好把握文本內容,加深對散文的深入理解。
3. 散文朗讀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也是學生學習各種知識的所必須的能力,而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方式有很多。學生在朗讀時,通過各種感官、思維與情感的參與,提升個人思維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散文教學中,朗讀是小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獲得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在散文教學中要認識到朗讀教學的重要性,認真落實朗讀教學工作。
4. 散文朗讀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發(fā)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以及評價美的能力。小學語文散文也極具美感,在散文教學過程中,朗讀散文可以細細品味美好的文字,親身感受散文的語言美、音韻美和意境美。文學是感性的,朗讀是以聲音來感觸生命,朗讀可以是感受文學的重要途徑,朗讀可以激發(fā)學生想象力,使文章中的藝術形象更加鮮活,促進學生發(fā)現美、感受美、欣賞美,獲得文學審美能力。
二、散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措施
1. 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朗讀
在小學語文散文教學過程中,朗讀作為重要教學活動形式,對積累語言知識,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對提升語言能力、審美能力和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盡管有的語文教師重視朗讀教學環(huán)節(jié),仍然沒有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根源在于教師在學生朗讀的時候沒有進行及時的引導和指導,學生沒有形成對課文的深層感知,沒有獲得有效朗讀,致使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及感情,不能實現與作者的心靈的對話。要想解決這種消極被動朗讀的現狀,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各種朗讀形式,在學生朗讀的過程及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引導學生深入感悟作者所傳遞出的思想感情,提升小學散文朗讀教學有效性。
2.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小學語文散文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旨,領悟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在一篇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中,一字一句都流露出作者濃郁的情感。學生在朗讀散文的時候,要深入理解每一句的涵義,挖掘作者的思想情感,這樣才能在整體上把握文章。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匆匆》這篇散文教學中,文章緊緊圍繞“匆匆”二字細膩地寫出了時間的稍縱即逝,文章由景及人,發(fā)出內心的感嘆:“時光怎么一去不復返呢?”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因此,在朗讀時首先要體會作者所表達的無奈和惋惜的情感,然后在朗讀的過程中才能傳遞出對時間流逝的惋惜與無奈的思想感情。
3. 注重散文的朗讀技巧
在朗讀散文的時候,首先要保證發(fā)音要準確,吐字要清晰,這也是朗讀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為了更加生動地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重視朗讀中的重音,一般重音需要結合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傳遞的精神以及人物情感來確定朗讀的重音。而重音朗讀的方式有很多,我們可以選擇加重讀音的音量,也可以堅定的態(tài)度與富有情感的語氣來讀出重音,同時還可以運用音的長短、停頓的變化來表示重音,不管是哪種重音讀法,都需要結合特定語言環(huán)境來定。同時,朗讀散文的時候還要確定句子的抑揚頓挫,也就是句調,句調依托于散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與文章內容息息相關,不同的思想情感句調不同。
例如,在朗讀《匆匆》這篇散文時需要依據作者所表達的無奈與惋惜的思想感情靈活確定其重音和句調。如在朗讀文章第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時,可以將“再”“但是”“告訴”“為什么”作為重音朗讀。
4. 合理選擇朗讀的形式和速度
朗讀的形式有很多種,其中包括教師示范讀、播放錄音、齊讀、學生領讀、自由讀、配樂讀、分角色讀等,而教師的示范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具有很好朗讀水平的,就可以給學生樹立起榜樣,吸引和感化學生。而齊讀可以通過集體朗讀帶動班級一些朗讀不積極、相對被動的同學跟著同學們一起完成朗讀;而自由讀可以給學生自由思考、發(fā)揮個人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空間,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文章內容;分角色讀、配樂讀則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朗讀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散文的積極性。而朗讀的速度分為慢速、中速和快速。在朗讀時,需要根據文章的內容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變化來確定朗讀的速度,在同一篇散文中,不同段落的朗讀的速度也不一樣。
例如,在朗讀《匆匆》這篇散文時,因文章的內容主要刻畫了時光的流逝,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的惋惜和無奈,同時也流露出自己對前途不明的彷徨和苦悶的心情。首先教師進行示范讀,讓學生對文章內容及表達的情感有個初步了解;然后讓學生齊讀,加深對文章的了解;最后是自由讀,深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朗讀速度上,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選擇慢速,其余段落選擇中速。
總之,在小學語文散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朗讀的重要作用,重視散文朗讀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朗讀散文時,首先要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有效朗讀,避免被動、消極的無效朗讀。其次,在朗讀過程中要重視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散文內容和情感。同時在朗讀過程中還要重視朗讀的重音、句調等朗讀技巧,合理選擇朗讀的形式和速度,真正實現有效朗讀。
參考文獻:
[1]王志芬.散文教學中的朗讀、品味[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5(9):123-125.
[2]楊瑞霞.小學語文名師朗讀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3]馬云飛.散文教學中的朗讀方法初探[J].新課程(中學),2017(3):46.
[4]巴燕·哈米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與策略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19.E0610CA6-7E4E-469C-827E-84BAA3CC4B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