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常權
當前我國的教育形式多樣,百花爭艷,各具特色,但基本上是以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發(fā)展為主。可以說:當今的教育是在推行素質教育的環(huán)境中合理地實行應試教育,在實施應試教育中大力發(fā)展素質教育。有人一定要把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推向矛盾的對立面,水火不容,為此還舉特例、個案來打擊對方,批判對方,這顯然是錯誤的,甚至是危險的。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兩者貌似對立實則相互聯(lián)系,相互參透,相伴而行,目標大同小異,沒有不共戴天。
一、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統(tǒng)一性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目的都是為了培養(yǎng)人,素質教育中蘊含著應試教育的成分,應試教育中又包含有素質教育的因素。兩者都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都把考試作為評價教育教學質量的一種手段,兩者都強調因材施教,強調要面向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兩者都十分重視文化知識,兩者都力圖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應試教育并沒有完全脫離社會和人的發(fā)展的實際需要。應試教育的應試也是一種素質和能力,應試教育培養(yǎng)的學生具有扎實的學科基礎,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樣培養(yǎng)了許多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社會進步、為國家發(fā)展作出的貢獻是舉足輕重的。
二、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在一定的條件下會互相轉化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生相伴,相互聯(lián)系、相互參透、相互依靠、互相促進,在一定的條件下會互相轉化。
應試教育強化的是文化素質,側重文化基礎知識的教育,而文化知識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個體素質發(fā)展的認識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應試教育也在培養(yǎng)人的素質,也可成為素質教育。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生長點和營養(yǎng)素。如果人為地放大應試教育的負面效應,顯然是不客觀、不科學、不理智的。從“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哲學思想來看,應試教育不但不會消失,還有著更堅實的生存土壤和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應試教育之所以具有堅強的生命力,是因為應試教育是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歷史悠久,上百年的文化傳承和積淀自然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文化的瑰寶,獨成一派,符合中國當前的國情和公民意愿,它集中體現(xiàn)了人才選拔的公平性。應試教育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強化考試,在考中學,在學中考,通過學和考逐步達到提升素質的目的。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需要。它體現(xiàn)了基礎教育的性質、宗旨與任務。提倡素質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礎教育中存在著的“應試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有助于把全面發(fā)展教育落到實處。從教育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要求看,素質教育勢在必行。但素質教育離不開應試教育,離不開考試。離開應試,素質教育很難總結得失,很難檢驗結果,很難體現(xiàn)成果。離開應試,素質教育很容易變成鏡中花水中月,不接地氣,孤掌難鳴。因此,素質教育需要應試教育伴隨左右,在某種情況下就是應試教育。
人在大自然面前是非常渺小的,要生存就得面對自然和社會各種各樣的“考試”和壓力。從廣義上講,人從出生到死亡,每時每刻都在經歷“考試”,只不過這里說的“考試”與學校里的常規(guī)考試不同罷了。人一生的考試形式多樣、花樣繁多。一生的成長、各種技能、素質發(fā)展可以說都沒有離開過考試。嬰兒一出生就得應對生存的“考試”,能不能呼吸,會不會吸奶,哭鬧的頻率、對外界的反應是否正常,心理、身體是否適應周圍環(huán)境等等通過一天天的“考試”看得出來。應試教育就是在教孩子從小就要慢慢適應社會各種考試和壓力,教會孩子懂得基礎知識,基本常識,學會安全、學會避險,有了基本素質,有了基礎能力后,再逐步提高升值,努力達到自身學識、心理、生活、交往、工作等方面發(fā)展的最高點。而這些知識、常識、技能是否學會,是否轉化為本身技能,是否適應生活環(huán)境,是否適應工作崗位都需要實踐檢驗,需要多種形式的“考試”才能知道。人這一生中,學習有學習的考試,生活有生活的考試,工作有工作的考試,不管是在校內還是校外,其實都是在邊學邊考、邊考邊學,在考中學,在學中考,學習伴隨人的一生,考試同樣也伴隨人的一生,直至生命結束,沒有例外。
三、理性認識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存在的弊端
沒有哪一種教育模式是完美的,無論哪種教育都各有各的問題,各有各的短板。如在賞識教育中的孩子,難以承受“惡”語言帶來的遍體鱗傷的傷害;懲戒教育如把握不好度容易演變成體罰和摧殘,給孩子帶來終身傷害等等。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也有自己的問題和缺陷。
應試教育在實踐中容易偏離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容易把單純應付考試、爭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學率作為唯一目標。應試教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加大課程的難度、深度,對升學率的片面追求極大地加劇了基礎教育階段本不應該有的激烈競爭。為提高考試難度,不斷加深學科知識的難度,這一做法已經脫離了多數(shù)青少年的實際認知能力,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
素質教育如何落實一直沒有科學的、明確的、易操作的方案。實施素質教育目前沒有一套完整的成功的體系,缺乏必要的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教育理論研究落后于教育實踐,缺乏全面的配套的措施保證。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有的對目標認識不到位,要求偏高偏多偏雜偏亂,有時方向不明,具體目標模糊,有的甚至曲解素質教育的本意,紙上談兵偏多,抽象理論偏多,擺花架子多,對實際操作研究偏少。
四、趨利避害,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
每一種教育都應正視自身的不足,都應把握好一個度,否則,很容易違背初心,容易走向極端,走向反面。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是依據(jù)《教育法》規(guī)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fā)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態(tài)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fā)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都要趨利避害,取長補短,相互支持,攜手共同發(fā)展,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