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數學知識被廣泛應用到不同的行業(yè)和領域中,同時滲透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化教學已經逐漸融入不同學科的日常教學中,數學學科的教學同樣需要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在課前導入、課堂探究以及課后實踐過程中都需要加入生活元素,真正打造一個提高學生能力、滿足學生需求的數學課堂。在數學學科的日常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生活元素和生活場景構建生活情境,使學生能發(fā)現(xiàn)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聯(lián);從生活的角度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同時還可開展生活化的實踐活動,不僅大大降低了學生理解抽象知識的難度,還能真正落實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一、生活化教學對初中數學產生的影響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具體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和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理解數學知識。生活化教學能拉近學生和知識的距離,使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具體,不再抽象化、符號化,而且能在教學中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對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師教學效果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
(一)提高學生興趣,促進學生發(fā)展
知識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數學知識涵蓋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國防科學,小到吃穿住行都和數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當書本上空洞、單一的數學符號變成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的時候,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大增,就會主動地在生活中找尋相關的數學知識,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學習的信心也會增強。
(二)幫助學生順利理解數學知識
從表面來看,數學知識過于抽象,學生難以準確理解和應用,但實際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存在十分緊密的關聯(lián),很多練習題也開始圍繞著實際生活進行設計。如果教師能在日常教學中靈活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那么就會逐漸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畏懼感和陌生感,幫助學生順利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進而構建出更加系統(tǒng)和完善的知識體系。
(三)強化學生應用能力
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記憶和理解大量的理論知識,部分教師會采用題海戰(zhàn)術的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但這樣的方式只能維持較短的時間,無法取得較好的記憶效果。要想讓學生更加長效地學習和記憶數學知識,教師就可在日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而實現(xiàn)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本末顛倒,主次混亂
進行生活化教學的目的是降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強的特點,便于學生理解,而且能有效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這是一種教學手段,需要科學合理地運用。一些教師在運用的時候出現(xiàn)了復雜化的傾向,表現(xiàn)為教師為了講述某一個知識點,不惜占用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布置生活場景,創(chuàng)建生活化情境,如講解折扣問題,教師將教室布置成商場,學生扮演售貨員和顧客,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會開小差,忽視課堂紀律。因此,在教學中,要以教學知識為主,生活教學為輔,不能喧賓奪主,本末倒置,降低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教學設計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生活化教學即要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選取學生都普遍有認知的一些生活事物。不能離學生的生活太過遙遠,比如,有教師在生活化教學的時候,涉及一些尖端的科技理論,學生聽得云里霧里,不理解教師所講之意;有的教師在講解概率的時候以彩票的中獎概率為例進行教學,這也脫離了學生的生活軌道,導致教學內容空洞,不具有說服性。學生無法感受到知識和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自然也難以聯(lián)系生活去學習和解決問題。
三、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措施
(一)在理念上樹立“大數學觀”,貼近學生的生活
數學知識與生活有著緊密的關系。小到買菜購物,大到國防航天事業(yè),都蘊涵許多數學知識。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也要應用于生活,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在教學中,數學教師要樹立“大數學觀”的理念,走出課本,走出教室,引導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學問題,并能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素質,真正認識數學能力與現(xiàn)實問題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例如,在教學有關利息和利率的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下或者周末的時候,陪著父母去銀行存錢、取錢,然后看下利息和利率是如何計算的。學生在此過程中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去銀行取錢會比當時的本金多一些錢,而且銀行的利率不是固定不變等。對于學生的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預習課本上的知識,然后再進行討論。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了問題,在討論的時候主動性很強,討論起來興趣盎然,在學習起來積極性也很高。這樣的方式,能夠引導學生培養(yǎng)觀察生活的能力,發(fā)現(xiàn)數學知識,用數學觀點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同時,這樣的方式也讓學生感到所學習的知識很有意義,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二)構建生活情境,打造趣味課堂
有許多學生認為數學知識具有較高難度,是因為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夠了解抽象思維模式。此時就需要教師根據數學知識構建多樣化的生活教學情境,將原本數學知識中隱藏的抽象思維轉變成實際生活中的形象思維,使學生能在觀察具體案例入手,利用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的背景知識探究奇妙的數學世界。在生活情境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和畏懼感將會逐漸消除,也能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科所具有的獨特魅力,能學會靈活運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識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有關平方差公式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該節(jié)課的數學知識,教師就可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案例構建相應的生活情境:小白非常喜歡吃蘋果醬,媽媽就打算為小白親自做蘋果醬。媽媽和小白一起來到水果店,他們選中了每千克10.6元的蘋果,店員在稱重后說這些蘋果一共有9.4千克,店員還沒來得及拿出計算器計算這些蘋果的價格時,小白就算出這些蘋果的價格是99.64元,這樣店員感覺到非常吃驚,因為它計算的結果與小白所說的完全一致。在構建這一情境后,教師就可引導學生思考小白是如何計算出這些答案的,鼓勵學生運用之前自己預習的知識進行計算和解答,驗證自己是否能像小白一樣快速且準確地得到正確答案。在經過獨立計算、交流后,有學生認為小白是采用平方差的方式計算出這些蘋果的價格。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能真正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所產生的奇妙作用,也能學會在下次購物時運用自己所掌握的計算方法和技巧。在生活化情境中學生能始終保持濃厚的探究熱情和學習欲望,也能全身心參與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
(三)設計生活化問題,促進互動探究
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科中涉及非常多的法則、概念、定理等,這些知識看似難度較高,但實際與生活存在非常緊密的關聯(lián)。為了讓學生能順利理解和掌握這些理論知識,教師就可從生活事件的角度入手,設計多樣化的問題,使學生能真正從生活的角度進行分析,在互動和探究中運用自己所積累的生活經驗,逐漸構建出一個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教師不僅需要重視知識的講解,還需要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與世界,逐步鍛煉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能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知識存在的必要性。例如,在教學有關有序數對的內容時,教師就可提出一些貼近生活的問題:“同學們,你們在電影院時是如何在最短時間之內找到自己位置的?你們在外出時又是如何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如果在下象棋時有人對你說炮二平八,那么你該如何移動自己的棋子?”這些問題與實際生活存在較為緊密的關聯(lián),學生能借助自己所積累的經驗了解到,在同一平面中,確定一個物體的位置需要兩個參數。之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教室的平面示意圖,鼓勵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的位置,并談談自己確定這一位置的方法。學生認為可以通過座位的總排數和橫排數確定具體的位置。教師可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提出問題:“總排數和行排序的先后順序會不會對位置的確定產生一定影響?”通過分析學生能很快得到結論:先后順序的不同會影響到物體位置的確定。在經過互動和探究后,教師就可以與學生一起總結和歸納有序數對的概念,并鼓勵學生說說現(xiàn)實生活中使用有序數對確定位置的案例。利用這樣的方式,不僅能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有序數對所具有的實用價值,還能改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固有印象,使其學會在生活中順利地運用所學知識。
(四)開展生活化活動,鞏固教學成果
當學生能夠積累一定的數學知識后,教師就可將理論與實踐融合起來,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真正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在實踐活動中探究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真實問題,借此鞏固課堂學習成果。當學生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后,其將會產生較強的成就感,自信心也會大大增強,也能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強烈欲望。例如,在完成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數的內容后,教師就可開展相應的自主調查活動,要求學生去觀察商店、工廠、農貿市場、郵局、銀行等場所,也可采訪自己身邊的人,從日常生活中搜集更多的數據,分析并了解這些數據之間的數量關系,根據教材中的例題,嘗試運用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數的知識解決問題,也就是讓學生將生活質量問題轉變成相應的數學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這一問題。同時,教師還需要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總結和匯報,關注和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作出全面、詳細的評價。又如,在教學完有關相似三角形的內容后,教師就可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來到校園內,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去測量教學樓、樹木或者旗桿的高度。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表現(xiàn)得較為積極和主動,也能及時復習和鞏固自己所積累的知識。
(五)利用操作活動,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初中的數學知識已經具備一定的抽象性、邏輯性,需要學生更多的思維能力。因此,一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感受到困難。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為了鞏固學生的記憶,強化學生的解題能力,一般會布置大量的習題,反復做,這就會導致學生對數學產生厭煩心理。教師的教學只有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征,學生才有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要積極轉變意識,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興趣。動手操作是學生都非常喜歡的方式,既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還能鍛煉他們的操作能力。比如,在學習有關“軸對稱圖形“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下收集相關的實例,并將其展示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收集了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剪紙,有的學生收集了樹木倒映在水中的風景畫,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收集的圖片從中間對折,看看兩邊是否完全重合,然后讓學生找到圖畫的中線,并要求學生從教材中找出這條中線的名字叫什么。由此引出“對稱軸”的相關概念,通過動手實踐操作的方式,不但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六)數學作業(yè)生活化
作業(yè)的布置是課堂的延續(xù),作業(yè)布置的初衷是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從而鞏固記憶。在傳統(tǒng)教學中,一些數學教師布置作業(yè)通常就是做題,做課后習題,練習冊以及輔導資料上的各種題,以大量做題來鞏固學生對知識的運用。這樣的方式常常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寫起作業(yè)來也沒有任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實施生活化教學,自然布置作業(yè)也要進行生活化,因此,教師在布置做作業(yè)的時候也要積極運用學生生活中的素材,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激發(fā)學生的再次思考,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例如,可以通過結合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建筑中的問題,通過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數學知識來解決構建橋梁位置的問題,這些數學作業(yè)都體現(xiàn)了生活。在此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對學生講清楚作業(yè)的真正意圖,作業(yè)不是僅僅來檢測自己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更是要明白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因此,在做作業(yè)的過程中不要害怕做錯題,做錯了,也不要一味地批評,而是要找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在生活化的作業(yè)中,不僅可以將抽象的作業(yè)變得更加具體化,也可以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對數學進行再次創(chuàng)造,接收知識的再次擴展,從而針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
四、結語
總而言之,生活化教學不僅是當前教育改革所提出的要求,還是當代教育事業(yè)和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數學現(xiàn)象,融合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構建生活情境,提出生活問題,開展生活實踐活動,使學生能更加高效地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逐步落實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劉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