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君
關鍵詞:疼痛護理模式;生命體征;新生兒;疼痛
【中圖分類號】 ?R473.7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6--01
新生兒因為其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尚未成熟,因此其對于疼痛的感知不夠敏感,往往不必進行疼痛護理。但目前有研究表明,新生兒出生后便具有疼痛感知能力,但無法通過言語進行表達,但能通過反射等表現(xiàn)出來[1]。另外,如果新生兒長時間處在疼痛的狀態(tài)下,也容易導致一系列負面情緒的產生,同時對于新生兒的神經發(fā)育存在負面影響?;诖?,為了更好地在新生兒致痛操作中,減少新生兒的疼痛感,本文旨在探究新生兒護理中疼痛護理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入的新生兒9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
對照組:男女人數(shù):26:19,胎齡39-42(39.5±4.8)周,自然分娩28例,剖宮產17例;觀察組:男女人數(shù):27:18,胎齡38-41(40.3±4.5)周,自然分娩29例,剖宮產16例。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護理,進行常規(guī)照護及撫觸。
觀察組:應用疼痛護理:(1)環(huán)境干預:病房應當保持合適的溫度和濕度,減少陽光直射,應用遮光毯或暖箱罩,保證新生兒床旁的燈光度較為合適;醫(yī)護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保證動作輕緩,降低噪音,確保新生兒的生命水平。(2)非營養(yǎng)性吮吸:在為新生兒開展致痛操作前,提前在其嘴里放好安慰奶嘴,使其吮吸,轉移痛感,等操作結束后,取出安慰奶嘴。(3)袋鼠式護理:在為新生兒開展致痛操作過程中,讓其處在直立姿勢,同時貼在護理人員胸口,保證其較為舒適,給予其溫暖和保護,并進行輕拍、按摩、擁抱等行為。(4)音樂干預:音樂胎教有助于降低新生兒疼痛感。在為新生兒開展致痛操作前10min,開始播放新生兒喜歡的胎教音樂,到操作完成10min后,關閉音樂。播放音樂過程中,音量保持在55-60分貝,讓播放器離胎頭0.5m左右較為合適[2]。而沒有進行音樂胎教的新生兒,可以播放柔和、舒緩的搖籃曲或輕音樂,并撫觸其身體。
1.3 觀察指標以及判定標準
對比觀察兩組新生兒的生命體征指標及疼痛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5.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述,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述,行t檢驗,當P<0.05時,則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的生命體征指標對比
護理前,兩組新生兒生命體征均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命體征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如表1。
3 討論
有關學者發(fā)現(xiàn),長時間的疼痛刺激會導致新生兒神經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等受到損傷,不利于新生兒的成長發(fā)育,因此應當注意新生兒的疼痛護理。疼痛護理避免了常規(guī)護理存在的問題,從新生兒實際情況出發(fā),更有針對性、個性化,有利于改善新生兒心理狀態(tài),降低相關操作中的疼痛感,利用非營養(yǎng)性吮吸提升其口腔觸覺,增加疼痛感受閾值,促使5-羥色胺釋出,改善新生兒疼痛情況[3]。
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前,兩組新生兒生命體征及疼痛情況均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命體征指標及疼痛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總而言之,新生兒護理中疼痛護理的臨床效果良好,有助于改善新生兒體征指標,緩解新生兒疼痛狀況,臨床具有推廣普及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劉美玉.PRECEDE模式護理干預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全科護理,2020,18(34):4782-4785.
[2]王小娟,張海艷,趙桂娥,馬小寧.袋鼠式護理對疼痛引發(fā)新生兒血氧飽和度及心率等指標干預效果研究[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7,46(20):2525-2527.
[3]吳夢.袋鼠式護理干預模式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20,33(19):3292-3293,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