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藝
一、引言
在一部舞蹈作品形成的過程中,舞蹈形象的塑造不僅是作品的主題表達,作品審美意境的營造,更直接影響到整部舞作的成敗。舞蹈《白鷺》的編導高巖老師,通過對白鷺的生活素材和生命意識進行選擇、加工、提煉,將白鷺的形象具體化,滲透出高巖老師所要呼吁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了藝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傳達保護自然的意識,引起觀眾的強烈情感共鳴。
二、動物形象塑造在舞蹈作品中的藝術價值
舞蹈中的動物的形象早在遠古時期就出現了,通過人體來模仿動物的外形,再到后來圖騰的出現,通過圖騰對動物的模仿,表達了人類追求內在精神的渴望。塑造動物形象要對動物生活習性、動物的生活狀態(tài),還要對動物形象的象征意義,舞蹈中的突出的情感精神進行具有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材料進行加工提煉,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出來的形象以獨特的動物的角度敘事視角來出發(fā)來表達藝術性,敘述出動物形態(tài)特征、方式、生活規(guī)律,進一步探索動物的形象給我們帶來的象征意義,從審美方面挖掘出動物身上“美”的符號。比如楊麗萍老師的《雀之靈》中美輪美奐的孔雀,以及《翠狐》中小狐仙幻化成人的靈動表現等,這些舞蹈作品將動物的情感以藝術的方式展現出來。
三、運用山東秧歌塑造舞蹈《白鷺》的動物形象
2008年11月9日濟南日報根據濟南市民的評選結果,選出來白鷺為濟南市鳥。專家組也從各個角度進行論證,最終一致認為濟南是著名的泉城,市鳥以水鳥為宜,適合在泉城生長。而濟南作為山東的省會,以山東著名的秧歌形式來表現白鷺的形象,二者的結合相得益彰。
(一)山東秧歌概述
“山東特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風尚習俗孕育了北方地區(qū)最具有代表性的漢族民間舞蹈種類之一的——山東秧歌?!鄙綎|秧歌是一種集歌、舞、戲是等合為一體的舞臺表演形式,在我國有三百多年的發(fā)展歷程。產生于人們勞動之中的山東秧歌受到了山東及全國人民的喜愛和歡迎。山東秧歌主要以膠州秧歌、鼓子秧歌、和海陽秧歌為主,三大秧歌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以往秧歌都是每逢年節(jié)用來慶祝增添喜氣的表演,后來進行藝術加工和提煉搬上了舞臺,并規(guī)范起來成為民族民間舞教材?,F在的山東秧歌不僅活躍在田間,也活躍在舞臺。
(二)以山東秧歌動作語匯塑造“白鷺”形象
舞蹈《白鷺》的開始部分以膠州秧歌為主,其余大部分的舞蹈動作以海陽秧歌為主。在膠州秧歌的體態(tài)特征中是以動力腳為運動支點,帶動腰身及上身各部位的扭動,形成了“擰腰、讓跨、腆腮”的三道彎體態(tài),就像白鷺一樣也是腳帶動身體,并運用膠州秧歌的“抻”和“扭”,以簡單的形式實現人與動物的形象轉換?!稗印笔橇Φ难由?,在塑造白鷺形象時有很多延伸的動作,比如上推扇、身旁轉扇等,塑造出白鷺在河邊或是水田地里佇立的形象。而“扭”是力的對抗所形成的“三道彎”,表現白鷺的在步行時脖頸兒收縮成的三道彎。在舞蹈《白鷺》中,舞者通過上肢鏟扇、壓扇和推扇的動作,似在表現白鷺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或者是進行求偶表演。通過下肢動作碾步、正丁子擰步等動作,表現白鷺伺機捕捉食物的動作。不僅讓單個動作有了靈魂的注入,還增加了情感渲染。舞蹈《白鷺》以四肢為語言,將白鷺的純真典雅的形象塑造的更加傳神、更加鮮活和靈動。
而海陽秧歌常以“靈活自如”來描述其特點,不僅只有“扭”的固定動作和姿態(tài),構成元素也是十分多樣。海陽秧歌有前、后、左、右、上、下不同的表演方位,所以在舞蹈《白鷺》中的動作大部分是由海陽秧歌完成的。海陽秧歌的整體審美特點可以概括為“圓道”,“圓道”體現出生命意識和宇宙意識。中國古代素來有“天圓地方”的說法,可見對“圓”的重視,所以也將“圓”融入了各類思想和藝術中去。海陽秧歌的“圓”的有許多的表現形式,如體態(tài)上的傾,動作中的纏繞、擰等,圍繞圓心的圓心式舞扇,如纏頭扇。舞蹈《白鷺》通過海陽秧歌“圓道”的體現,更形象生動的描繪出白鷺生活捕食嬉戲的畫面,將白鷺在大自然中悠然自得的恬靜之美展現出來,也把觀眾代入到對白鷺形象的想象中,充盈了對白鷺生命意識的感受。
在舞蹈《白鷺》后半段中更多的運用了海陽秧歌中“一驚一乍”動律,就是強發(fā)力,慢延伸,是強弱弱的節(jié)奏,通過這種對比強烈特點可以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通過“一驚一乍”的動律特點來表現白鷺聽到槍聲后的倉皇失措,與之前的悠然自得形成鮮明對比。“乍”是演員的肢體表演。后半段槍聲響起之后,燈光頻閃,伴隨著舞者大幅度的旋轉追、追逐、跳躍等動作表現白鷺內心的恐懼。這一扣人心弦的舞段也表達出編導呼吁人們自覺保護瀕危物種,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
四、舞蹈《白鷺》形象塑造的現實意義
編導高巖老師在《白鷺》這個作品中,將前半段著重塑造白鷺的自然之美、自由高貴的形象,和后半段槍聲響起后,白鷺驚慌的狀態(tài)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不由得心痛,也讓我們反思人類對自然的破壞。人們對于白鷺的濫捕濫殺,讓白鷺也已經被列為瀕臨滅絕的動物名單之上,由此可見人類對白鷺乃至自然界的傷害非常之大。
除了珍稀動物白鷺以外,還有上海歌舞團創(chuàng)作的舞劇《朱鹮》,同樣也是呼吁保護珍稀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題材?!盀榱嗽浀氖ィ魡居肋h的珍稀。”這是《朱鹮》的藝術總監(jiān)陳飛華先生提出來的,由于人類直接或間接對自然的傷害,已經有139種鳥類從地球上消失了,所以不管是舞劇《朱鹮》還是舞蹈《白鷺》,都是在向人們傳遞著保護自然的深刻意義。
結語
作品《白鷺》前半段以白鷺的生活素材為內容,以山東秧歌的形式表達出來,二度創(chuàng)作出白鷺的形象,用舞蹈肢體語言來表達“形”,更用舞蹈來表達“情”,也更是將傳統文化與現實主義相結合,將白鷺的生命意識、自然之美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從白鷺的日常捕食,嬉戲中我們感受到白鷺的悠然自得的生活狀態(tài),讓人心生向往。后半段以白鷺遭到人類的獵殺為主題,深刻的揭示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進一步引起觀眾的反思,前后形成強烈的對比。
參考文獻
[1]隆萌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2]程思.淺議“舞蹈形象”在舞蹈作品中的重要性[A].戲劇之家,2017.
[3]邵德蘭.海陽秧歌的訓練價值和動作規(guī)律[A].青年文學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