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郁蓬,韓寶睿,張夢凡 WANG Yupeng,HAN Baorui,ZHANG Mengfan
(南京林業(yè)大學 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隨著交通精細化管理要求的提升,道路路側停車安全問題與土地高效利用問題凸顯。傳統(tǒng)道路設計并未將停車設計考慮其中,導致后期停車位設計帶來了“壓縮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道”“停車開門殺”等交通管理難題。因此,研究如何合理利用道路空間,規(guī)范有序停車,在滿足臨時停車需求的同時降低路內停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緩解與各類交通流的沖突是十分有必要的。
對于路內停車規(guī)劃設計方面,馬曉東等通過重新規(guī)劃路內停車規(guī)模、調控路內停車收費標準等手段解決路內停車供給不足等問題;彭湖通過對各道路路內停車設置的重新分配規(guī)劃,并且采用限時段停車政策,解決路內停車供給不足、布置不合理等問題;韓光等分析了路內停車設置位置及車輛停放方式,并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進行分析,建立路內停車總量規(guī)劃模型,求解出不同等級道路內停車泊位的最優(yōu)設置比例;魏家蓉基于VISSIM軟件建立了單車道路內停車路段的機非混行交通流仿真模型,基于該模型分析了非機動車流、不同停放形式對機非混行交通流的影響。
目前對路內停車規(guī)劃設計方面的研究主要為通過分析路內停車需求,研究路內停車設置布局和管理方法,但對路內停車具體設計形式研究較少。本文基于提高道路空間利用率的理念,將其用于道路空間設置路內停車,在確定了路內停車的設置原則下提出了幾種新的路內停車設計形式。
路內停車的設計形式主要有兩種:路側帶停車與人行道停車。
表1 傳統(tǒng)路內停車的設計形式及問題
圖1 路側帶路內停車形式
圖2 人行道路內停車形式
通過對傳統(tǒng)的路內停車形式進行討論,總結出的道路設計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路內停車設置方式過于單一,未有效利用道路空間?,F(xiàn)階段的路內停車形式較少,對于機動車流或非機動車流有略微差異的路段在設置路內停車時形式不能進行充分選擇,且停車方式基本上都為平行式,形式單一,對道路空間利用率不高。
(2)傳統(tǒng)路內停車形式安全隱患過大。在常規(guī)路內停車形式中,停放車輛與其他交通流的沖突點較多,且大部分道路在設計之初并未考慮路內停車,而是由于產生路內停車需求后才進行設置,其道路空間并未為停車泊位預留寬度,后設置的停車泊位使非機動車與相鄰車道的機動車沖突更甚,易發(fā)生交通事故。
對道路空間的利用并不是無限制的利用,在提高對道路空間利用率時需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在利用道路空間時,應優(yōu)先保障步行、非機動車、公共交通,保障機動車行駛;
(2)在利用道路空間時,應保證所利用部分原來的功能正常,同時盡可能降低路內停車設置帶來的負面影響;
(3)在利用道路空間時,應保證交通流遵循基本的交通規(guī)則,其行駛速度由道路中心向兩側逐漸降低。
點加團隊采用“團隊——小組”的二元育人模式,以自主管理的方式將團隊分割為數個獨立的科研小組。指導老師負責對學生進行專業(yè)性的指導,由傳統(tǒng)的科研主導者轉變?yōu)橹笇д?,科研項目的選擇,科研工作的開展及進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內驅力。使學生對科研有一個直觀、豐富的理性認知。該模式基本實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科研活動的自主運行。讓學生以第一身份去親歷科研活動,對培養(yǎng)具有科研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5]。以下將從科研團隊和科研小組兩方面進行介紹:
道路的可利用空間不多,圖3通過分析道路空間可利用的區(qū)域,為探索新的路內停車設計形式提供思路。
圖3 道路空間可利用區(qū)域平面分析
圖4為對于道路空間可集約利用的區(qū)域分別分析設置后,停放車輛在停駛過程中與其他交通流產生沖突的區(qū)域。以圖4(a)為例,利用多余的人行道寬度設置路內臨時停車泊位,在駛離時會穿越非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交通流產生沖突,此時非機動車道為泊位與非機動車流緩沖區(qū);之后車輛經過機非分隔帶開口進入機動車道與最外側機動車道上的交通流產生沖突,此時最外側機動車道為泊位與機動車流緩沖區(qū)。
圖4 車輛在停駛過程中與其他交通流產生沖突的區(qū)域
本文遵循所提出的道路空間利用原則,對路內停車的形式做出新的設計。
機非分隔帶有時作為道路擴建的預留寬度,可在臨時停車需求增加較快而交通需求增長并不顯著的狀況下,在其中設置路內停車泊位。
(1)有機非分隔帶的路內停車設計形式一
此類形式通過改造機非分隔帶,設置港灣式停車帶,港灣開口朝機動車道。車輛通過前停前發(fā)的方式直接從機動車道駛入機非分隔帶的港灣式停車泊位,再從停車泊位駛入機動車道。
這種布置方式能夠完全消除對非機動車的干擾,利用機非分隔帶設置路內停車也節(jié)約了道路空間,還能夠保護路面停車段。缺點在于限制了最外側車道的行車速度,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
適用條件是當機非分隔帶寬度在3m以上,最外側機動車道飽和度v/c<0.8,機非分隔帶需要提供司機停車后穿越的出入口,且需要在路內停車段最外側車道設置減速標志或者設置路面橡膠減速帶等設施,以減少交通安全隱患。停車泊位采用平行式設置,泊位尺寸為2.0m×6.0m,并且左側預留0.5m用于降低開關車門對外側車道機動車的影響,右側綠化帶只需預留0.5m的凈空距離供開車門需要。如圖5所示。
圖5 有機非分隔帶的路內停車設計形式一
(2)有機非分隔帶的路內停車設計形式二
此類形式占用機非分隔帶的寬度,車輛??吭跈C非分隔帶靠非機動車道一側。車輛通過前停前發(fā)的方式從機動車道通過出入口并借用非機動車道作為停駛通道駛入停車泊位,再借用非機動車道通過出入口駛出。
這種布置方式與常規(guī)有機非分隔帶的路側帶停車形式相比,避免了機動車需要橫穿非機動車流到靠人行道一側停放,對非機動車流影響得到改善,并且其對機動車道交通流較第一種改造形式影響小,只需在出入口處設置減速慢行標志。
適用條件是非機動車道作為停駛通道,寬度需在3.5m以上,非機動車飽和度v/c<0.7。停車泊位按平行式設置,泊位尺寸為2.0m×6.0m,并且左側預留0.5m凈空距離供開車門需要。如圖6所示。
圖6 有機非分隔帶的路內停車設計形式二
(3)有機非分隔帶的路內停車設計形式三
此類形式直接將機非分隔帶中的一段設置為路內停車泊位。車輛通過前停前發(fā)的方式從機動車道直接駛入停車泊位停放,在駛出時借用非機動車道作為通道,從出入口進入機動車道。
在設置此類形式時,行駛車輛只需注意出入口駛出的車輛,對于停放在泊位上的車輛不會影響到最外側機動車,對機動車影響較第二種設計形式小,停車流線較平滑,車門開關不會影響兩側車道。
適用條件是非機動車道作為停駛通道,寬度需在3.5m以上,非機動車飽和度v/c<0.7,機非分隔帶在4.5m以上,泊位為斜列式,傾斜角度為30°,在出入口處須設置減速慢行標志或緩速帶等設施。如圖7所示。
圖7 有機非分隔帶的路內停車設計形式三
人行道停車作為常見的路內停車形式,有著對路段車流影響較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有利于城市美觀等優(yōu)勢。但人行道停車最大的問題在于無論駛入駛出時都會影響行人的正常通行。城市道路空間規(guī)劃設計規(guī)范(DB11 1116-2014)4.5.1中說明,對于支路的人行道剩余寬度,最小為2m。本文通過占用部分寬度的人行道,在保證其人行道剩余寬度的基礎上,對人行道停車的形式進行重新改造。
(1)人行道路內停車設計形式一
此類形式占用部分人行道寬度設為港灣式停車帶,開口朝非機動車道。車輛采用前停前發(fā)形式,借用非機動車道作為停駛通道駛入駛出人行道港灣式停車泊位。
這種停放方式停放方便,對動態(tài)交通的影響較小并且能夠保護路面停車段;但擠壓了人行道寬度,并且停放車輛的駛入駛出對非機動車有一定影響。
適用條件為停駛通道借用非機動車道,應大于3m,非機動車飽和度v/c<0.7。采用港灣式路內停車帶設置時,應注意保證人行道的有效寬度,其寬度應不小于2m,具體的人行道寬度還應根據行人流量等確定。停車泊位靠非機動車外側應預留0.5m供開車門距離,停放形式為平行式,泊位尺寸為2.0m×6.0m。如圖8所示。
圖8 人行道路內停車設計形式一
(2)人行道路內停車設計形式二
此類形式通過集約利用行道樹之間的人行道空間和一部分非機動車道空間來設置停車泊位,車輛在駛入駛出時都需借用非機動車道作為通道。
這種設計形式需要對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寬度都有要求,非機動車道作為停駛通道和一部分停車泊位占用,其寬度應大于4.5m,并且由于停放方式為前停后發(fā)。在進行后退發(fā)車時,易與非機動車流有沖突,適用于非機動車飽和度較小的路段。人行道在設置停車泊位后有效寬度需大于2m。在設置時需要改造或去除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之間的路緣石。停車泊位采取斜列式,其尺寸與傾斜角度可以通過行道樹之間的距離進行調整,圖9(b)為傾斜角度為推薦角度和泊位尺寸。
圖9 人行道路內停車設計形式二
表2 路內停車形式總結
本文基于提高道路空間利用率的理念,通過利用機非分隔帶、人行道等橫斷面組成,探索路內停車新形式,以此解決常規(guī)路內停車形式中所存在的問題。對比常規(guī)路內停車形式,新的設計形式能夠在保證停車空間有序化的前提下,對于道路空間有著更高效的配置和更高的寬度利用,最大限度滿足臨時停車需求并降低了路內停車設置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少與其他交通流的沖突。在設置時可以根據不同的實際條件和需求因地制宜選用不同的設計形式。
路內停車對道路交通影響不可避免,本文在對各類路內停車設計形式闡述適用性條件時,只是簡略介紹其對交通流會造成影響,在后續(xù)研究中可以對動態(tài)交通產生的影響進行具體分析,以此進一步闡明其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