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秉元 伊 磊 林家仕
新規(guī)則下跆拳道比賽時間結構與能量供應特征研究
陳秉元1伊 磊2林家仕2
(1.武夷山市少年兒童體育運動學校,福建 南平 354300;2.集美大學 體育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新競賽規(guī)則使跆拳道項目比賽時間結構與能量供應特征發(fā)生改變,本文基于新規(guī)則下跆拳道比賽的形式,在真實比賽環(huán)境中獲取跆拳道運動員在比賽中的運動表現(xiàn)及生理學特征的數(shù)據(jù),研究新規(guī)則下跆拳道項目的比賽時間結構與能量供應特征。本研究共選取福建省18名男子國家一級跆拳道運動員參加實驗測試。采集新規(guī)則跆拳道比賽前、中、后七個時段(賽前安靜、局間即刻1、局間即刻2、局間即刻3、賽后3min、賽后5min、賽后10min)運動員的血乳酸(BLA)與心率(HR)。運動員賽中的運動表現(xiàn)采用Videoleap軟件以1/25s停幀圖像通過比賽錄像對比賽進攻、防守反擊、步伐調整三者在新規(guī)則下跆拳道比賽中使用時間與次數(shù)進行分析,探究新規(guī)則下跆拳道運動員的能量供應特征。
新規(guī)則;跆拳道;比賽時間結構;能量供應特征
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結束后,世界跆拳道聯(lián)盟針對里約奧運會跆拳道比賽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問題對競賽規(guī)則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1],《2017版跆拳道競賽規(guī)則》經(jīng)過多次世界大賽的不斷試行后發(fā)現(xiàn)仍存在一些缺陷,在此基礎上,世界跆拳道聯(lián)盟于2018年6月1日頒布并實施《2018版跆拳道競賽規(guī)則》。競賽規(guī)則作為規(guī)范運動競賽的一項制度,新規(guī)則對跆拳道技戰(zhàn)術起導向作用,技戰(zhàn)術的發(fā)展必須適應規(guī)則,因而規(guī)則改變,技戰(zhàn)術必然隨之改變[2]。新競賽規(guī)則的頒布并應用于跆拳道比賽中,舊規(guī)則已不再適用,需要對基于舊規(guī)則建立的戰(zhàn)術訓練體系與方法進行改革,促進運動員盡快適應新規(guī)則[3]。新競賽規(guī)則修改具體體現(xiàn)在得分分值、犯規(guī)行為與判罰、犯規(guī)敗、競賽場地、加時賽和優(yōu)勢判定、分差勝、即時錄像審議等變化上[4]。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軀干得分分值的改變大幅度提升了運動員比賽過程中的積極性[5-7]及進攻意識[8];對裁判員的執(zhí)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裁判員要能夠引導比賽更加激烈,促使比賽強度加大、交手回合增多、比賽節(jié)奏加快、敢于做出判罰等[9];競賽場地由8米×8米正方形調整為8米×8米的八角型比賽場地[10],場地面積減少使得運動員活動空間縮減,狹小的空間使運動員之間的接觸時間增加,同時擊打時間延長。新競賽規(guī)則修改旨在提升跆拳道競賽的激烈程度,增強比賽的觀賞性,新規(guī)則的應用提高了跆拳道運動員在比賽中進攻的積極性,使得整場比賽變得更加激烈。
能量供應特征是認識項目特征和制定訓練計劃的重要依據(jù)[11],跆拳道項目作為技能類同場格斗對抗性項目,在比賽過程中運動員不斷交替完成中等強度與高強度的技術動作[12],其能量供應特征十分復雜。有文獻報道,跆拳道比賽中的有氧供能占比賽總能量供應系統(tǒng)的66±6%[13];但也有研究認為,跆拳道運動員在比賽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技術風格以1:2到1:7的平均比例進行短暫的格斗活動(進攻、反擊期)和較長時間的非格斗活動(步伐調整期)[14-19],這些因素引發(fā)最大心率的反應(90%最高心率)和高乳酸濃度(7.0-12.2mmol/L),表明在比賽期間對有氧和無氧代謝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4,15,17,20-22]。然而,這些對跆拳道能量供應特征的研究受限制于多方面,主要采用賽后血乳酸與心率對比賽強度進行推算,并不能反映整場比賽的真實強度,且這些研究都是基于舊規(guī)則背景下。最新的一項研究指出:競賽規(guī)則的修訂使跆拳道比賽明顯轉向于更高的運動性輸出,新規(guī)則中采集到的賽后血乳酸較舊規(guī)則高(平均增加1.8 mmol)[22],表明無氧糖酵解供能在跆拳道比賽中已成為主導。隨著我國跆拳道項目整體競技水平不斷提高,跆拳道運動員在新規(guī)則比賽中的能量代謝特點較之前有何變化尚不明確,有待進一步研究。只有對跆拳道運動員整場比賽的心率與血乳酸變化情況進行監(jiān)控,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賽中跆拳道運動員的比賽強度,了解項目對能量供應系統(tǒng)的需求[12]。而嚴格規(guī)則和規(guī)定往往妨礙生理數(shù)據(jù)采集,并可能影響特殊干預的有效研究,最終限制我們對賽中供能特征的理解[24]。因此,本研究通過新規(guī)則跆拳道比賽,對高水平跆拳道運動員參加新規(guī)則跆拳道比賽時前、中、后的心率、血乳酸以及賽中技戰(zhàn)術使用情況進行監(jiān)控,研究和掌握新規(guī)則下跆拳道比賽時間結構與能量供應特征,對于科學指導訓練、提高運動成績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以18名福建省國家一級男子跆拳道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專項訓練年限5±1年。在測試前詳細告知受試者本次測試的目的、意義和測試流程,所有受試者均自愿參加本次實驗研究,并簽署受試知情同意書。受試者運動水平為國家一級運動員,所有受試者測試前24小時內無劇烈運動,測試當天正常飲食,但需要保證攝入足夠的碳水化物。測試前受試者熟知測試流程及測試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與不適,測試中受試者需嚴格按照測試要求進行全力運動。
1.2.1 新規(guī)則跆拳道比賽測試
新規(guī)則跆拳道比賽由三個2min的回合組成,每局之間有1min的恢復時間。測試當天受試者到達場地后首先填寫信息登記表,為保證實驗測試數(shù)據(jù)真實有效,本實驗測試比賽選取福建省第十七屆運動會選拔賽。由測試人員為其佩戴PE-3000手表式心率遙測儀,受試者表示手表式心率遙測儀并無阻礙其動作或活動,隨后進行15min常規(guī)熱身活動(5min慢跑;5min專項動作熱身;5min牽拉),在準備活動后靜坐5min,采集受試者賽前安靜心率,并取耳血10μl進行血乳酸測試,作為賽前安靜血乳酸值(BLApre)。賽前安靜HR與BLA采集完畢后受試者穿戴電子護具并且測試電子護具,待受試者心率恢復到正常值,開始模擬比賽測試。測試全程共采集耳垂靜脈血(10μl)7次,并利用乳酸分析儀(Biosen C, Line, EKF Diagnostic, Germany)對所采集到的血乳酸樣本進行分析記錄,同時利用心率遙測儀(PE-3000)記錄此七個時段的心率。
1.2.2 比賽時間結構的統(tǒng)計指標與方法
指標:進攻、防守反擊、步伐調整(均包括總時間、次數(shù)、平均每次時間);統(tǒng)計新規(guī)則模擬比賽9場,共18人(均為男子國家一級跆拳道運動員)。
方法:采用錄像分析法進行錄像統(tǒng)計分析。使用攝像機記錄每一場跆拳道比賽(為后期量化比賽期間技戰(zhàn)術使用的時間情況),使用Videoleap軟件以1/25s停幀圖像對比賽錄像進行分析,每幅畫面間隔時間為0.025s,以采集比賽中運動員進攻、防守反擊、步伐調整的時間與次數(shù)。本篇論文中的所有視頻資料均來源于置于比賽現(xiàn)場的錄像審議機位的攝像機所錄制的比賽視頻,為防止視頻錄制出現(xiàn)視覺死角,特采用比賽場地對角兩個機位進行錄制。
1.2.3 統(tǒng)計方法
實驗所測得的新規(guī)則跆拳道比賽時間結構與能量供應特征的相關指標以及生理生化指標數(shù)據(jù)通過SPSS Statistics 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Independent Sample T檢驗與Paired samples T檢驗分析血乳酸、心率、進攻時間、防守反擊時間、步伐調整時間,分析結果均以平均值與標準差(mean±SD)的形式呈現(xiàn),顯著性水平選取為P<0.05。
表2 新規(guī)則下跆拳道比賽勝負方進攻、防守反擊、步伐調整對比分析
注:*表示與負組比較P<0.05;**表示與負組比較P<0.01;***表示與負組比較P<0.001
如表2所示,在進攻方面,勝方在比賽中第1、2局的進攻時間明顯高于負方運動員,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負方第3局的進攻時間顯著高于勝方運動員,具有非常明顯的顯著性差異(P<0.01)。而在防守反擊方面,負方運動員在第1、2局的防守反擊時間高于勝方運動員,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雖雙方運動員在比賽中進攻與防守反擊有高有低,但從全場攻防總時間來看,勝方運動員的攻防總時間(75.3±15.8s)要顯著高于負方運動員攻防總時間(64.6±7.1s),具有非常明顯的顯著性差異(P<0.01)。除此之外,雙方運動員在全場比賽中各局間的步伐調整總時間均無顯著性差異。
由圖1、圖2我們可知,勝方與負方運動員在新規(guī)則下跆拳道比賽中,賽中三局間攻防總時間都呈逐步上升的趨勢,甚至在第3局,負方運動員的攻防總時間超過了勝方運動員,而隨著攻防時間的延長,雙方運動員的步伐調整期相應減少。這主要是因為第3局作為前兩局比賽的延伸,雙方運動員的優(yōu)劣勢已明顯呈現(xiàn)出來,因此,負方運動員在比賽中為追平比分,必須要提高進攻的節(jié)奏,代表低強度的步伐調整期的縮短則表明著三局間的運動強度在逐步提升。
圖1 勝方與負方運動員賽中攻防時間對比
圖2 勝方與負方運動員賽中步伐調整時間對比
表3 跆拳道比賽時間運動密度統(tǒng)計(n=18,勝方=9,負方=9)
由表3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勝方還是負方運動員在整場比賽中,代表高強度進攻與防守技戰(zhàn)術的密度1在全場3局比賽中呈現(xiàn)逐漸上升的趨勢,反觀代表步伐調整時間低強度的密度2在比賽中呈現(xiàn)逐步下降的趨勢。勝方運動員賽中1、2、3局的密度1(高強度)分別為19.08%、20.58%、23.08%,于第3回合達到最高,密度2(低強度)分別為80.92%、79.42%、76.92%,于第3回合達到最低。而負方運動員同樣在第1、2、3局中密度1(高強度)呈現(xiàn)逐步升高的趨勢,分別為16.41%、17.50%、21.67%,同樣在第3回合達到最高密度,密度2(低強度)分別為83.59%、82.50%、78.33%。以上結果表明,隨著新規(guī)則跆拳道比賽的不斷進行,密度1(高強度)不斷的提高以及密度2(低強度)逐漸降低,都反映出整場比賽中三回合間的運動密度逐漸增大,運動員在比賽中的運動負荷密度隨著進攻與防守反擊技術的增多也在不斷的加大。
由表4可見,從雙方運動員賽中各時間血乳酸濃度變化趨勢來看,勝方與負方運動員雖在心率變化趨勢上并無顯著性差異,但雙方運動員的血乳酸水平的變化趨勢上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勝方運動員賽中各時段血乳酸值都要明顯高于負方運動員。賽前安靜勝方VS負方兩者之間并無顯著性差異。
表4 運動員勝負方賽中各時段血乳酸及心率比較(n=18,勝方=9,負方=9)
注:*表示與負組比較P<0.05;**表示與負組比較P<0.01;***表示與負組比較P<0.001
圖3 勝方與負方運動員賽中各時段血乳酸對比(n=18,勝方=9,負方=9)
由表4-6可以看出:勝方運動員在新規(guī)則比賽前兩局間的血乳酸濃度曲線增加明顯,這可以說明運動員在整場比賽中,隨著每局間比賽激烈程度的不斷增強,機體的糖酵解供能系統(tǒng)被高度動員,在競爭最為激烈的局間即刻3達到峰值后便不再繼續(xù)增加。負方運動員賽中各局間的血乳酸濃度較勝方運動員呈緩慢且逐步上升趨勢,于局間即刻3達到賽中血乳酸濃度最大值。
由表5可知,在新規(guī)則跆拳道比賽進行的不同階段,運動員生理指標方面均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雙方運動員賽中血乳酸值與心率于局間即刻3達到全場最高值。賽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恢復,雙方運動員賽后的血乳酸與心率呈下降趨勢,勝方賽后3min、5min、10min與賽中最高的局間即刻3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賽后3min,P<0.05;賽后5min,P<0.05;賽后10min,P<0.05),負方運動員同樣具有顯著性差異(賽后3min,P<0.05;賽后5min,P<0.05;賽后10min,P<0.05),呈現(xiàn)出緩慢的下降的曲線。運動員在比賽中三回合間即刻最高心率分別為193.7次/分(勝方)與193.67次/分(負方),平均心率為178.2次/分(勝方)與181.6次/分(負方)。而賽后各時段與賽中心率最高的局間即刻3進行比較后發(fā)現(xiàn),雙方運動員賽后心率賽后3min,P<0.05;賽后5min,P<0.05;賽后5min,P<0.05。
表5 新規(guī)則下跆拳道運動員賽后時段血乳酸與心率變化(n=18,勝方=9,負方=9)
注:各時段與局間即刻3比較:&<0.05;△各時段與賽后5min比較;△<0.05;各時段與賽后10min比較:◇<0.05
圖4 勝方與負方運動員比賽各時段血乳酸變化趨勢對比(n=18,勝方=9,負方=9)
選取運動員賽后血乳酸清除能力作為間接判定運動員有氧能力。由圖4可知,從賽后即刻至賽后10min,無論勝方還是負方運動員血乳酸呈直線下降趨勢,可以明顯看出:比賽結束之后,在有氧供能系統(tǒng)的作用下,雙方運動員賽后血乳酸表現(xiàn)為逐漸下降的趨勢,運動員機體內由于比賽所積累的高強度的血乳酸被自身清除;且勝方運動員血乳酸曲線下降的斜率要遠大于負方運動員。由此我們可得出:運動水平越高的跆拳道運動員的有氧供能能力越強,高水平的有氧供能能力可以提高運動員機體緩沖乳酸的能力,加快運動員在賽后乳酸的清除速度;除此之外,還能夠發(fā)揮作用減少運動員賽中由于動用無氧糖酵解系統(tǒng)而造成的乳酸堆積,促進糖異生重新合成葡萄糖以供應機體所需,以維持比賽中的運動強度。
本研究顯示:運動員賽中步伐調整時間隨著比賽1、2、3局而下降,勝方VS負方整場步伐調整時間為284.7±15.7s與295.3±7.3s,每場步伐調整次數(shù)在56-83次之間,平均每次時間約為3.7-4.2s,代表低強度(步伐調整時間)的密度2占全場比賽的78.09%(勝方)與80.48%(負方)。高炳宏[25]的研究結果顯示:運動員整場比賽的步伐調整總時間為507.3±4.65s,次數(shù)在71-78次之間,平均每次步伐調整時間6.5-7.8s。與本研究結果相差甚遠,造成如此大的差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舊規(guī)則下競賽時間不同,其研究時間為3min一局(比賽凈時間長1min),另一方面是因為由于競賽規(guī)則變化下運動員所展示的技戰(zhàn)術特征不同。步伐調整期實際為比賽中低強度的一個中間過度階段,在新規(guī)則下跆拳道比賽中雙方運動員的攻防總時間與步伐調整總時間的比率約為1:4(勝方)與1:5(負方),平均短暫的步伐調整期后運動員就要快速調整步伐進行進攻或防守反擊技術,表明整場比賽中運動員進攻與防守反擊之間的轉換時間很短,比賽中的運動強度較大,與Matsushigue等人[26]先前的研究中的1:6(攻防與步伐調整時間占比)相比較,新規(guī)則下比賽中高強度的攻防總時間增加,而賽中步伐調整則時間縮短,從而導致整場比賽呈現(xiàn)為更加激烈的對抗。本研究對新規(guī)則下跆拳道比賽時間結構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與早前的新規(guī)則下跆拳道技戰(zhàn)術特征研究[27-28]類似之處:新規(guī)則下跆拳道運動員在賽中進攻與防守總時間與次數(shù)較過去舊規(guī)則比賽有了大幅提升,步伐調整時間相應的縮短,比賽激烈程度向高強度趨勢發(fā)展。
此外,從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結果來看,新規(guī)則下跆拳道比賽進攻與防守反擊總時間長,勝方運動員在整場比賽中的攻防總時間為75.3±15.8s,負方運動員在比賽中的攻防總時間為64.6±7.1s,賽中進攻與防守反擊次數(shù)多,單次時間都非常的短,每場比賽攻防次數(shù)在66-100次,平均每次時間僅在0.8-1.2s之間。在高炳宏[26]等人對30名(男性)1999全國跆拳道錦標賽前4的跆拳道運動員在比賽中的技戰(zhàn)術使用情況發(fā)現(xiàn),跆拳道運動員賽中攻防總時間為32.7±4.7s,與本研究中新規(guī)則下的75.3±15.8s(勝方)與64.6±7.1s(負方)相差甚大,代表高強度進攻與防守反擊的密度1僅占到整場比賽的5.21%,而本研究中攻防占比密度達到了21.91%(勝方)與19.52%(負方),雙方運動員在比賽中約按照1:4(勝方)與1:5(負方)的技戰(zhàn)術風格不斷交替進行高強度的攻防技術以及低強度的步伐調整技術。早期的眾多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世界跆拳道(WT)高級選手通常會進行短暫的格斗(進攻與反擊),其間穿插較長的非格斗活動(步伐調整時期),比例在1:2至1:7之間[29,30],這些研究相差較大的原因應是部分實驗測試并非采取真實或模擬比賽進行,僅取一局比賽時間2min或3min進行測試,因此造成研究結果之間的數(shù)值差距較大。而后Matsushigue等人[26]研究了14名男子跆拳道運動員在2009年巴西錦標賽中的技戰(zhàn)術使用情況,基于真實比賽下通過后期量化整場技戰(zhàn)術的使用情況后發(fā)現(xiàn):跆拳道比賽中技術執(zhí)行高強度動作持續(xù)時間與低強度動作或不活動動作的比例約為1:6,賽中運動員所能觀測到的技術執(zhí)行率較低。與其研究結果不同的是本研究結果顯示:雙方運動員同處同一競技水平(均為國家一級運動員),但勝方運動員在比賽中的攻防總時間要遠高于敗方運動員。同時,通過對比本研究勝方與敗方的技戰(zhàn)術特點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三局賽中攻防時間呈逐步上升趨勢,步伐調整時間則相應的隨著比賽的進行逐漸減少。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勝方運動員賽中攻防總時間顯著高于負方運動員。表明隨著新規(guī)則下新競賽分值增加,攻防時間較長意味著在比賽中得分的機率越大,擊打軀干得分增加,由過去的1分增加至現(xiàn)在的2分,以及新電子護頭推出后的接觸即得分,進攻型運動員將在新規(guī)則改變下的跆拳道比賽中能夠取得更大的優(yōu)勢。
從我們的研究結果來看,賽前安靜狀態(tài)下,運動員的血乳酸水平與正常人無差異。新規(guī)則下跆拳道1、2、3輪后運動員的血乳酸濃度與心率均顯著升高,無論勝方還是負方運動員,雙方運動員賽中(局間即刻1、2、3)的血乳酸與心率與賽前安靜相比,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于局間即刻3達到最高值(勝BLA=13.26±0.63;負=11.31±1.19)。馮煒權[31]的研究發(fā)現(xiàn)骨骼肌中ATP含量極少,只能供應肌肉0.5s的最強烈收縮,所儲備的CP也只能滿足50次肌肉收縮,肌肉中的ATP只能維持運動5-6s,全部消耗也只能夠維持10s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運動員單次進攻與反擊時間約為0.8-1.2s之間,攻防總次數(shù)66-100次,由于跆拳道項目的性質,ATP-CP供能系統(tǒng)并不能滿足比賽期間的能量供應需求,需要無氧糖酵解系統(tǒng)不斷重新合成ATP,隨著新規(guī)則下整場比賽中運動員高強度動作與時間的增多,無氧糖酵解供能系統(tǒng)對運動員比賽期間的總能量消耗的貢獻率越來越高,無氧糖酵解系統(tǒng)需要不斷地重新合成ATP,以保持跆拳道比賽中的強度,這必然會影響血乳酸的堆積,運動員賽中高乳酸反應恰好證明了這一點。比賽期間的乳酸動力學分析顯示血乳酸隨著回合的進行而增加,跆拳道比賽誘導高無氧糖酵解系統(tǒng)重新合成ATP,表現(xiàn)為第1局、第2局和第3局后血乳酸的升高,在第3局達到血乳酸峰值,這種反應現(xiàn)象可以通過賽中一局比一局多的進攻與防守反擊技術來解釋。Heller等人[32]對高水平跆拳道運動員在比賽中的生理反應進行評估,研究結果認為比賽的運動負荷引發(fā)了最大的HR反應(大約100%HRmax)和高賽后血乳酸濃度(11.4mmol?L-1),認為跆拳道雖為一項間歇性運動項目,但對賽中運動員的無氧糖酵解系統(tǒng)提出了較高的需求量。表明糖酵解供能系統(tǒng)在新規(guī)則比賽起主導作用。通過勝方與負方之間各時段血乳酸的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勝方運動員賽中局間即刻1、2、3血乳酸值均高于負方運動員,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進一步表明,糖酵解供能系統(tǒng)在新規(guī)則改變后在賽中占據(jù)重要的主導地位,運動員無氧糖酵解能力的高低將進一步影響到其在比賽中的表現(xiàn),關系著運動員能否取得比賽勝利。
此外,從賽中第1局至第3局,受試者的心率和最大心率百分比顯著增加。此外,在第二輪和第三輪中,心率強度上的時間百分比明顯高于第一輪。而雙方運動員賽后(賽后3min、5min、10min)的血乳酸與心率與最高的局間即刻3相比,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賽后10min的血乳酸與心率明顯小于賽后3min、5min。跆拳道比賽高度依賴于有氧供能系統(tǒng)來支持比賽中的活動,并促進運動員在一天中連續(xù)比賽之間的能量恢復。先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水平跆拳道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VO2max)大,提示跆拳道運動項目要求運動員具備較強的有氧代謝能力[33]。Smith等人[34]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檢測運動后血乳酸生成量和消除率同樣能夠反映運動員有氧能力的強弱。血乳酸清除能力能夠反應出運動員賽后恢復情況,較快的血乳酸清除能力為佳,恢復速度的快慢也能夠間接反應出運動員有氧供能能力的高低。Bürger-Mendon?a等人[35]的研究通過對7名高水平男子跆拳道運動員進行模擬比賽實驗后發(fā)現(xiàn):運動員在賽后10min的血乳酸能恢復至賽前安靜水平,認為跆拳道運動員在具備較高的無氧供能能力的基礎上同時還需具備快速消除乳酸能力(即有氧供能能力)。通過對賽后運動員的乳酸動力學的分析表明:賽后運動員機體動員有氧能力清除賽中堆積的高濃度的乳酸,乳酸清除能力越快表明有氧能力越高。
(1)攻防時間長、次數(shù)多的特點以及高血乳酸值表明運動員在新規(guī)則跆拳道比賽中需要高度激活無氧乳酸供能,賽中運動員無氧供能能力占據(jù)主導地位。
(2)新規(guī)則跆拳道比賽中運動員在具備較高的無氧供能能力的基礎上同時還需具備快速清除乳酸的能力,即有氧供能能力,賽后有氧供能能力有利于加速乳酸排出,快速清除血液中所堆積乳酸,加速運動員機體的恢復。
[1]林大參,高志紅.新規(guī)則下女子跆拳道比賽制勝得分技術應用特征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54(12):89-94.
[2]徐娜.新規(guī)則下第十三屆全運會跆拳道運動員技戰(zhàn)術運用特征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19.
[3]林海風.新競賽規(guī)則下跆拳道技戰(zhàn)術訓練的策略[J].冰雪體育創(chuàng)新研究,2021(8):130-131.
[4]李璐婕.2017版競賽規(guī)則對跆拳道運動員技戰(zhàn)術的影響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8.
[5]何蕓,龐俊鵬.新規(guī)則視角下男子跆拳道技戰(zhàn)術發(fā)展趨勢:以世界冠軍李大勛為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9,53(12):82-87.
[6]任丹丹,付奕,陳博琳,等.基于競賽規(guī)則變化的女子跆拳道技戰(zhàn)術使用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0,42(6):100-104.
[7]劉永忠.跆拳道新規(guī)則中分值的改變對運動員技戰(zhàn)術的影響[J].當代體育科技,2016,6(21):158-160.
[8]陳耿標.跆拳道競技規(guī)則改變的戰(zhàn)術應對[D].江西師范大學,2020.
[9]關碩,關博.跆拳道新規(guī)則的實施對裁判員執(zhí)裁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30(2):134-136.
[10]王坤.跆拳道比賽場地的變化對跆拳道運動項目發(fā)展的影響[J].體育世界,2020,4(3):23-24.
[11]黎涌明,紀曉楠,資薇.人體運動的本質[J].體育科學,2014,34(2):11-17.
[12]周帆揚,王曉琨.國家跆拳道運動員在全國錦標賽中實時心率監(jiān)控和血乳酸變化特點的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29(1):67-71.
[13]Campos Fábio ,Angioluci Diniz et al. Energy demands in Taekwondo athletes during combat simul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12,112(4):1221.
[14]Heller J et al. Physiological profiles of male and female Taekwondo (ITF) black belt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1998, 16(3):243.
[15]Santos Victor G F, Franchini Emerson,Lima-Silva Adriano E.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k and skipping in Taekwondo contest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11,25(6):1743.
[16]Matsushigue Karin A, Hartmann Kátia, Franchini Emerson.Taekwond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match analysi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9,23(4):1112.
[17]Bridge Craig A ,Jones Michelle A , Drust Barry. The activity profile in international Taekwondo competition is modulated by weight categ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2011,6(3):344-57.
[18]Tornello Francesco et al.Time-motion analysis of youth olympic Taekwondo combats[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Eonditioning Research, 2013,27(1):223.
[19]Bridge Craig A , Jones Michelle A , Drust Barry.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perceived exertion during international Taekwondo competi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2009, 4(4):485.
[20]Capranica Laura et al. Salivary cortisol and alpha-amylase reactivity to Taekwondo competition in children[J].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12,112(2):647.
[21]Chiodo Salvatore et al. Effects of official Taekwondo competitions on all-out performances of elite athletes[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1, 25(2):334.
[22]Janowski Micha?,Zieliński Jacek,Kusy Krzysztof. Exercise response to real combat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s before and after competition rule change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9, 35(8):2222-2229.
[23]Bridge Craig A et al. Repeated exposure to Taekwondo combat modulates the physiological and hormonal responses to subsequent bouts and recovery periods[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8,32(9):2529-2541.
[24]高炳宏.跆拳道比賽時間結構與能量代謝特點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5):639-641.
[25]Matsushigue K A, Hartmann K, Franchini E. Taekwondo: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match analysi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9,23(4):1112-1117.
[26]林大參,高志紅.新規(guī)則下女子跆拳道比賽制勝得分技術應用特征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54(12):89-94.
[27]陳朝輝.跆拳道護具變化技戰(zhàn)術的應用研究:以2012-2016年奧運會為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6):160-161.
[28]Artioli G G, Gualano B, Franchini E, et al. Physiological, performance and nutritional profile of the Brazilian olympic Wushu (kung-fu) team[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9,23(1):20-25.
[29]Reale R, Slater G, Burke L M. acute-weight-loss strategies for combat sports and applications to olympic suc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2017,12(2):142-151.
[30]馮煒權.供能物質和運動能力(運動生理第七講)[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1987(1):45-48.
[31]Heller J, Peric T, Dlouhá R, et al. Physiological profiles of male and female Taekwondo (ITF) black belt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1998,16(3):243-249.
[32]Yoon J. Physiological profiles of elite senior wrestlers[J]. Sports Medicine,2002,32(4):225-233.
[33]Smith D J, Norris S R, Hogg J 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wimmers: scientific tools[J]. Sports Medicine,2002,32(9):539-554.
[34]Bürger-Mendon?a M, de oliveira J C, Cardoso J R, et al. Changes in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s during Ttaekwondo combat simulation[J].Journal Of Exercise Rehabilitation,2015,11(5):255-258.
A Study on Time Structure and Energy Supply Characteristics of Taekwondo Competition under New Rules
CHEN Bingyuan, etal.
(Wuyishan Children's Sports School, Nanping 354300, Fujian, China)
陳秉元(1977—),大專,中級,研究方向:跆拳道教研。
伊磊(1997—),碩士生,研究方向: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