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棟梁 羅建飛
近年來,食管胃結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在我國以 Siewert Ⅱ/Ⅲ型為主,且發(fā)病時多已發(fā)展至局部進展期[1]。眾多證據(jù)表明,新輔助化療因具有耐受性好、降低腫瘤分期和消除隱匿性微轉移等優(yōu)點,可有效提高根治性切除機會[2-3]。目前,Siewert Ⅱ/Ⅲ型AEG的治療模式已達成共識,認為術前新輔助治療結合手術治療優(yōu)于單純手術治療[4]。但對于局部進展期 Siewert Ⅱ/Ⅲ型AEG 病人新輔助治療后手術治療的腫瘤根治效果、手術安全及有效性尚有爭議[5]。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46例局部進展期Siewert Ⅱ/Ⅲ型AEG新輔助化療后行腹腔鏡全胃切除術(LATG)+D2淋巴結清掃術及開放全胃切除術(OTG)+D2淋巴結清掃術的病人臨床資料,比較兩種術式的臨床療效。
浠水縣人民醫(yī)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局部進展期Siewert Ⅱ/Ⅲ型AEG病人46例,均符合文獻提出的診斷標[6-7],采用新輔助化療后行LATG+D2淋巴結清掃術與OTG+D2淋巴結清掃術。納入標準:(1)術前均經(jīng)胃鏡下取材病理活檢,符合局部進展期Siewert Ⅱ/Ⅲ型AEG的診斷標準;(2)均采用新輔助化療,之前均未行其他抗腫瘤治療;(3)所有病人及其家屬均知曉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有除進展期Siewert Ⅱ/Ⅲ型AEG外的其他惡性腫瘤史;不能耐受化療藥物;不能堅持完成化療療程中途退出;手術禁忌證。 根據(jù)手術方式不同分為LATG組(23例)和OTG組(23例)。兩組病人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基線資料
1.治療方法:均在手術前先行新輔助化療,化療方案選擇SOX方案[8]:化療第1天給予奧沙利鉑注射液130 mg/m2靜脈滴注,化療第1~14天口服替吉奧膠囊,每次40 mg,每天2次,21天為一周期。完成2個周期化療后,病人入院完善術前檢查及術前準備,隨機行LATG或OTG手術治療。
2.手術方法:所有手術均由同一組醫(yī)生團隊完成。LATG組采用LAGT+D2淋巴結清掃術。病人取剪刀位,臍部上緣以10 mm Trocar建立觀察孔,上腹部兩側腹直肌旁及腋前線分別建立操作孔,腹腔鏡下探查腫瘤位置和大小,觀察腹腔內有無腫瘤種植與轉移。沿橫結腸向兩側分離大網(wǎng)膜,于橫結腸系膜中分離結腸系膜前后葉,沿結腸中動脈向根部及兩側推進,向右側游離至結腸肝區(qū)附著處離斷胃結腸韌帶,于幽門下胰腺前方分離結扎右結腸動靜脈血管,游離裸化十二指腸球部并以腹腔鏡下直線切割吻合器斷開閉合。向左游離網(wǎng)膜至結腸脾區(qū),近脾下極處斷開網(wǎng)膜左動靜脈血管,清掃4sb組淋巴結。切斷胃脾韌帶,沿脾動脈向脾門游離清掃第10、11組淋巴結,分離胃短血管并結扎,繼續(xù)向上游離至食管左側,清掃第2組淋巴結。切開胃胰韌帶,沿肝固有動脈分離,清掃第8組淋巴結;游離胃左動靜脈,清掃第7組淋巴結,向根部游離腹腔干,清掃第9組淋巴結,繼續(xù)向左斷開肝胃韌帶至食管右側,清掃第1、3組淋巴結。顯露食管下端,分離雙側迷走神經(jīng)并離斷。移走標本,術中將胃斷端上切緣行冰凍病理檢查證實切緣陰性。腹腔鏡下完成食管空腸 Roux-en-Y 吻合術,距屈氏韌帶遠端20 cm處切開空腸行食管空腸吻合,距食管空腸吻合口遠端約40 cm處行小腸側側吻合,檢測吻合口通暢無張力,沖洗腹腔,放置引流管一根于術區(qū),清點器械無誤,關閉腹腔。淋巴結清掃范圍遵循日本《胃癌治療指南》行D2淋巴結清掃,常規(guī)腹腔鏡下完成1~7、8a、9、10、11、12a組淋巴結清掃術。OTG組病人取平臥位,上腹正中約15~20 cm縱切口進腹,全胃切除及淋巴結清掃范圍及消化道重建方式同 LATG 組。兩組病人術后均予以胃腸減壓及抗生素治療。兩組病人術后1個月均采用SOX化療方案進行化療,化療4個周期,并根據(jù)病人的個體情況決定是否行后續(xù)治療。
3.觀察指標:(1)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shù)、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2)術后近、遠期并發(fā)癥,包括吻合口漏、出血、狹窄,切口感染、反流性食管炎等。
4.隨訪:術后采用門診復查或電話隨訪,按照NCCN指南監(jiān)測腫瘤標志物CEA、胸腹部CT及腹部彩超等。隨訪內容包括飲食、體重、食管反流情況等,隨訪時間截止至2020年12月。
1.兩組病人圍手術期指標及術后近期療效比較:所有病人完成術前新輔助化療,兩組病人均未出現(xiàn)治療中斷的情況。兩組病人均達到R0切除并順利完成手術。兩組病人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淋巴結清掃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圍手術期指標及術后近期療效比較
2.兩組病人近期及遠期并發(fā)癥情況比較:LATG 組傷口感染1例,OTG組4例(其中2例為糖尿病病人),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人均無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圍手術期死亡等嚴重并發(fā)癥。LATG 組與OTG組各出現(xiàn)吻合口狹窄2例,均經(jīng)胃鏡下擴張治療后好轉,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近遠期并發(fā)癥情況比較(例)
局部進展期Siewert Ⅱ/Ⅲ型AEG仍是胃癌治療的主要挑戰(zhàn)[9-10],80%的病人發(fā)現(xiàn)時已處于進展期,加之解剖位置特殊,手術根治性切除難度大。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ACT)指在將不可切除的腫瘤轉化為可切除腫瘤和(或)提高腹腔鏡下腫瘤完全切除率的術前化療方案[11]。有研究表明,NACT對局部進展期Siewert Ⅱ/Ⅲ型AEG病人安全有效,可達到腫瘤降期、消除腫瘤微轉移目的,提高R0切除率,延長病人無瘤生存時間[4,12-13]。證據(jù)表明,術前和圍手術期使用輔助化療治療AEG與單純手術切除治療相比,其生存率提高了15%[14]。目前,對局部進展期Siewert Ⅱ/Ⅲ型AEG治療策略以新輔助治療+手術治療+術后輔助治療模式成為國內外治療指南公認的一種治療選擇[15-18]。
目前,Siewert Ⅱ/Ⅲ型AEG手術入路觀點趨于一致,推薦經(jīng)腹的食管裂孔入路(abdominal transhiatal approach,TH)手術治療,因腫瘤R0切除,吻合口少,安全可靠,易于操作,且反流癥狀少,手術范圍及吻合方式目前主要推薦全胃切除+D2淋巴結清掃+Roux-en-Y吻合術[19-21]。
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已成為早期惡性腫瘤根治術的常用手術方法,但對于局部進展期Siewert Ⅱ/Ⅲ型AEG報道較少。新輔助化療致組織呈纖維化改變,破壞解剖層面,增加手術并發(fā)癥的風險[21],新輔助化療后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不清楚。
本研究結果表明,LATG 組手術時間長于OTG組,但術中出血量、術中副損傷、術后首次下床時間、腸道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等均優(yōu)于OTG組。我們推測LATG 組手術時間明顯延長與腔鏡操作缺乏觸覺感知,尤其新輔助化療后組織水腫,操作空間受限,腔鏡下器械抓持困難等因素有關[22]。腔鏡手術因其具有視覺放大效果,可以更好地暴露,并對器官、血管和神經(jīng)精細解剖,在術中并發(fā)癥及術后恢復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
兩組病人術后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圍手術期死亡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OTG組病人術后傷口感染率高于LATG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原因可能如下:(1)OTG組切口使用電外科器械切口,局部組織因高溫出現(xiàn)液化、炭化,影響組織愈合;(2)糖尿病在一定程度可增加切口感染發(fā)生概率[23];(3)新輔助化療可能加重腹壁組織水腫,增加切口感染風險;(4)肥胖病人皮下脂肪較厚,增加切口感染與脂肪液化風險等[24]。
局部進展期Siewert Ⅱ/Ⅲ型AEG病人行新輔助化療后,LATG組在腫瘤根治性切除、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及術后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等方面與OTG組相當,但在術中出血、術后腸道功能恢復、傷口感染、術后住院時間方面具有優(yōu)勢。本研究入選樣本量小,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