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蕊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勞動教育是踐行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同時也是培育當代小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途徑。當前,小學勞動教育常見的形式有偶爾的節(jié)假日勞動教育活動、學校校本勞動教育課堂的開設等,這些小學勞動教育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小學勞動教育的發(fā)展。但不可否認,小學勞動教育在新時代小學教育體系中依然是十分薄弱的,還有待教育工作者進一步加強。
針對當前開展的小學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本文以小學教材融合勞動教育為突破口,列舉了幾點將勞動教育融合到小學語文教育體系中的措施建議,為有效推進小學勞動教育的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小學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首先,對于小學勞動教育而言,應該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勞動,另一部分是教育。然而在大部分的小學勞動教育中,存在著這樣一個普遍的問題:學校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活動,讓小學生能夠進行一定程度的體力勞動。但在一定的體力勞動后,缺乏對勞動背后的意義進行有效的引導,無法讓學生對體力勞動形成良好的態(tài)度,以及對勞動背后所涉及的意義進行思考。
其次,在實施小學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學校更多傾向于組織體力勞動。勞動應該涵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兩個方面,但在小學勞動教育體系中,往往忽略了腦力勞動。其實,腦力勞動可以包括設計一些帶有創(chuàng)意的宣傳標語、體驗富含民間智慧的手工藝活動等。這些腦力勞動能夠更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勞動熱情,但在小學勞動教育體系中,這些腦力勞動常常是缺乏的。
最后,教育者容易將勞動教育“異化”,將勞動當作一種懲罰的手段施加給學生。例如,學生沒有按照要求完成作業(yè)或是違反了某項規(guī)章制度,教育者就會把勞動當作懲罰的形式施加給學生,這樣一來,就增加了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厭惡,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綜上所述,當前所開展的小學勞動教育存在一定的問題,究其原因,在于沒有樹立科學的勞動教育觀念。為了能夠有效突出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解決上述提到的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形成科學的勞動教育觀念。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就應該將勞動教育融于小學語文課堂教育內(nèi)容中,將小學語文課程作為主陣地,深挖教材資源,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二、小學語文教學融合勞動教育的舉措
(一)深挖文本資源,強化勞動意識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大量的顯性和隱性勞動教育資源。顯性勞動教育資源指的是,能夠在教材中直接體現(xiàn)與勞動價值有關的文本內(nèi)容。例如,《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這首詩描寫的主要內(nèi)容是:農(nóng)民白天去田間辛勤除草,晚上回家后還要繼續(xù)搓麻線,村中的男女都要各自承擔起家務勞動。孩子們雖然不會耕田織布,但也在桑樹下學著大人的樣子種瓜。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圍繞“孩童學種瓜”這一主題展開大膽想象,并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將孩童學習大人種瓜的全過程描寫或畫出來,從而深刻體會農(nóng)家孩童的天真無邪以及熱愛勞動的優(yōu)秀品格。
隱性勞動教育資源指的是,雖然有關勞動價值的教育內(nèi)容并非課文主題,但卻間接提供了開展勞動教育的契機,教師只要能夠深挖文本內(nèi)容,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巧妙滲透勞動教育思想,以此來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例如,《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就是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描寫了祖父園子中的景物,并表達了小蕭紅對祖父的熱愛與依戀之情。此篇課文的內(nèi)容雖然并未明確指出勞動,但卻可以在字里行間了解到“我”與祖父共同勞作的幸福場景,如“除草”“種花”“種菜”“辨認谷物”等。教師可以此為契機,讓學生從作者的視角,感受到勞動所帶來的幸福感,并懂得勞動并非是一件讓人流汗和勞累的“苦差事”,相反,通過勞動,能夠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得更加純粹。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勞動教育效果
小學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可以幫助學生塑造優(yōu)秀人格,養(yǎng)成自主學習、主動勞動的良好習慣。為了將語文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悉數(shù)挖掘出來,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勞動興趣。
1. 把握重點詞句。
例如,在教學《千人糕》這篇課文時,在課程導入階段,筆者提問:“當你們初次看到這篇課文的題目時,產(chǎn)生了怎樣的疑問呢?”學生紛紛回答:“千人糕是一種好吃的食物嗎?”“千人糕是不是特別大呢?”當學生的探究欲望被調動起來后,筆者順勢引出課文內(nèi)容,并告知學生,千人糕是需要由很多人共同付出勞動才能夠獲得的食物,同時將課文中的“很多很多”“平平常?!弊鳛殛P鍵詞進行講解,讓學生懂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2. 利用課文插圖。
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會搭配與內(nèi)容相關的插圖。插圖作為文本內(nèi)容的延伸,可以幫助學生從靜態(tài)文字出發(fā),將課文的情節(jié)在腦海中形成連貫的形象。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課文插圖,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課文內(nèi)容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與情感內(nèi)涵。例如,《大禹治水》這一課主要描寫了大禹與百姓們攜手共同努力疏通河道的故事。此項治水工程實在是太過龐大,而且古代的百姓并沒有現(xiàn)代機械化工具的支持,因此治水過程格外艱難。如果僅憑文字內(nèi)容,生于現(xiàn)代的小學生很難體會到大禹治水的不易。因此,教師就可以借助課文中的插圖,并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大禹治水的動畫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大禹心系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
3. 激活閱讀教學中的勞動要素。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細心挖掘文本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并巧妙設計,激活勞動技能的育人作用。例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jié)》這一課時,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一段各地人民歡度春節(jié)的視頻,營造出愉快輕松的課堂氛圍。隨后,引導學生在小組內(nèi)進行討論,談一談自己家鄉(xiāng)慶祝春節(jié)的方式和習俗,如大掃除、貼春聯(lián)、準備年夜飯等。將學生帶入真實的活動氛圍內(nèi),激發(fā)出他們做家務的熱情,讓他們感受到由勞動帶來的樂趣與美好。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課程改革教育體系中,語文教師要深挖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讓學生可以在勞動教育中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并體會到由勞動帶來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從宏觀視野著手,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式,在激發(fā)學生勞動興趣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的人生發(fā)展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師范學院第二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