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鑫 許荃穎 李娜 艾尼卡爾江·艾合麥提
【摘要】人體面部皮膚的表面寄居著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細菌和真菌等,這些微生物共同構(gòu)成了人體面部皮膚的微生態(tài)。皮膚菌群與人體皮膚的生理狀態(tài)、皮膚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等息息相關(guān)。因此本文就面部皮膚菌群的組成和優(yōu)劣菌群對皮膚的影響進行總結(jié)和梳理,為面部皮膚微生態(tài)的研究提供思路。
【關(guān)鍵詞】面部皮膚;微生物菌群;皮膚微生態(tài)
項目級別:2019年度陜西省教育廳項目
項目名稱: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
項目編號:(S202010716033)
近年來,人們對面部皮膚護理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分辨面部微生物的優(yōu)勢菌群對皮膚的護理有重要意義。微生物組成了面部皮膚的微生態(tài),菌群的組成可直接影響人體面部皮膚的性質(zhì)和生理狀態(tài)。因此本文將對面部皮膚菌群的國內(nèi)外研究進展進行匯總,為后續(xù)的相關(guān)研究提供思路。
發(fā)達國家對于面部等級的劃分及皮膚微生態(tài)的研究相對完善,許多學者對于面部微生物的菌群都進行了深入研究, 2016年日本學者[3]通過16SrRNA測序分析了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SD)患者皮損處微生物群落的變化,發(fā)現(xiàn)葡萄球菌屬、鏈球菌屬和不動桿菌屬在SD患者中升高,而丙酸桿菌屬無明顯變化。國內(nèi)學者對于面部菌群也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面部菌群和痤瘡的中醫(yī)證型界定方面,王麗梅等對使用化妝品是否會對面部皮膚菌群產(chǎn)生影響進行了界定[4]。研究表明,正常人體面部皮膚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類白喉桿菌的檢出率較高,在兩組對比中表皮葡萄球菌的密度最高,類白喉桿菌次之,由此可知此兩種菌為面部皮膚的優(yōu)勢菌。另外,鐘彩梅等利用宏基因組分析技術(shù),對有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人群面部菌群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該類人群面部的細菌群落主要以痤瘡丙酸桿菌(Propioni bacteriumacnes)為主,而真菌群落主要以球形馬拉色菌(Malasseziaglobosa)為主。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葡萄球菌屬的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 epidermidis)和溶血性葡萄球菌(S. haemolyticus)在SD患者提取的樣品中占比較正常人增多,而丙酸桿菌屬的細菌如痤瘡丙酸桿菌(P. Aches)反而減少。
此外,針對面部菌群的研究也主要分為兩種,其一為面部微生物菌群在正常皮膚的占比,其二為微生物菌群對疾病皮膚的影響,國內(nèi)研究普遍為后者。以痤瘡對面部皮膚微生物群落的影響為例,鄭玉梅等人對青少年痤瘡面部皮膚微生物群落結(jié)構(gòu)變化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面部皮膚的細菌主要由厚壁菌門(Firmicutes)、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和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組成,痤瘡皮損組(A組)相較于健康對照組(H組)放線菌的豐度有顯著性升高,變形菌(Proteobacteria)、擬桿菌(Bacteroidetes)和梭桿菌(Fusobacterium)的豐度均顯著性下降,且痤瘡病灶處附近無明顯皮損區(qū)域處的變形菌(Proteobacteria)和梭桿菌(Fusobacterium)的豐度相較健康組也發(fā)生顯著下降趨勢(P<0.01)。正常組健康組面部皮膚細菌主要由無氧芽孢桿菌(Anoxybacillus)、鏈球菌(Streptococcus)、紅球菌(Rhodococcus)、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和奈瑟氏菌(Neisseria)組成。而在痤瘡組中丙酸桿菌(Propionibacterium)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的豐度顯著性升高,其他菌屬的豐度均有下降。該研究結(jié)果說明痤瘡組皮膚細菌多樣性顯著降低可能與丙酸桿菌與葡萄球菌豐度的顯著性上升相關(guān),而面部皮膚菌群的多樣性隨著丙酸桿菌和葡萄球菌豐度的升高而降低。
近十年來,我國學者就微生物菌群對皮膚的影響方向展開了多角度、多維度的探討與研究,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果。但由于16SrRNA在分析微生物群落的過程中不能精確到菌種,面部優(yōu)劣勢菌群的分類仍存在較大爭議。因此,亟需對面部皮膚菌群的結(jié)構(gòu)和具體組成做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以期為后續(xù)開發(fā)護膚品或相關(guān)藥物提供理論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鐘彩梅,鄭秀芬,黃桃源等.宏基因組分析面部脂溢性皮炎的菌群變化[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20,27 (4):241-246. DOI:10.3969/j.issn.1674-8468.2020.04.006.
[2]鄭玉梅,孟若琳等.青少年痤瘡面部皮膚微生物群落結(jié)構(gòu)變化[J] 微生物學通報 Dec. 20, 2019, 46(12): 3414?3423 Microbiology China
[3]TANAKA A,CHO 0,SAITO C,et a1.Comprehensive pyrosequencing analysis of the bacterial microbiota of the skin of patients with seborrheic dermatitis[J].Microbial Immunol,2016,60(8):521-526.
[4]王麗梅等.化妝品對人體面部皮膚菌群的影響[J].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 DOI:10.16241/j.cnki.1001-5914.1992.0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