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北宋“誦馀”仲尼式七弦琴 四川博物院藏
千百年來,古琴一直是文人士大夫修身養(yǎng)性、抒發(fā)情志的工具,是其淡泊名利、君子品格的象征。上至尊貴的帝王,下至普通的文人、琴家,多視琴如命。一件件珍貴的老琴經(jīng)他們手上傳遞,保存至今,成為一筆豐厚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前不久,由筆者策劃的“吾心安處——古琴文化空間”在安徽博物院落幕,展覽展品類型豐富,有琴器、琴譜、琴拓、琴畫及裝飾琴元素的陶瓷、漆器、文房用具等,目的是想較為全面地展示中國古琴文化。在選取和研究展品的過程中,展覽還注重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呈現(xiàn)出一個又一個生動的人物和故事,以期為大家在優(yōu)美的旋律之外,帶來一些感動和啟示。
明 “飛龍”連珠式七弦琴 安徽博物院藏
松弦館是明代虞山琴派創(chuàng)始人嚴澂的室名,取唐劉長卿《彈琴》“冷冷七弦上,靜聽松風(fēng)寒”之意。四川博物院收藏有北宋“誦馀”仲尼式七弦琴,底板上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頸部陰刻篆文“誦馀”二字,腹款內(nèi)刻楷書“靖康元年造”“松弦館重修”,從此款識上可知此琴曾經(jīng)被嚴澂重修和收藏。嚴澂(1547年至1625年),字道澈,號天池,為宰相嚴訥次子。他提倡“清微淡遠”的琴曲風(fēng)格,為琴界所推崇,同屬于他所收藏過的古琴還有浙江省博物館藏“韻雪”仲尼式琴。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宋代“ 飛龍”連珠式七弦琴,龍池、鳳沼呈圓形,龍池上方刻草書“飛龍”二字已為朱漆所掩,但痕跡仍清晰可辨。龍池兩旁刻長銘并跋,其中題跋記載了此琴的收藏信息:“余游成都,薄值購獲,狂喜屢日,因為銘以志其幸。同治元年歲在壬戌之秋,長沙陸長森壽田氏跋并書?!背貎?nèi)刻腹款楷書兩行“大□□□五年葉介福重斫□”。
清 “馬首”仲尼式七弦琴 安徽博物院藏
查閱文獻,并沒有對這位長沙籍藏琴家陸長森有更多的介紹,他在歷史上的文字印記只與兩件琴結(jié)合在了一起,分別是宋“飛龍”琴和明代寧王朱權(quán)斫制的“飛瀑連珠”琴。同治元年(1862年),陸長森在成都以微薄的價格購得了“飛龍”琴,他認為這件琴為唐琴,因此狂喜數(shù)日。在此之前,此琴被成都斫琴師葉介福重髹,后人恐腹中刻款被誤認為是制琴年款,故將年號挖去。兩年后,陸長森又于成都購得“飛瀑連珠”琴,同樣撰寫題跋刻于琴底,在琴的遞藏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號。
安徽博物院還收藏有清代“馬首”仲尼式七弦琴,龍池上方篆書填藍“馬首”二字。龍池左側(cè)刻有竹禪和尚的長文題跋:“乾乾龍馬,絲絲若淵,納音在水,聲成在先,楊楊其首,兩目顧瞻,三分損益,隔八生焉?!饼埑馗箖?nèi)左楷體墨書“大清道光九年張文魁”。
此琴由張文魁斫制于清道光年間,后來曾被竹禪和尚收藏。竹禪(1 8 2 4 年至19 0 1年),俗姓王,清末著名的佛學(xué)大師、書畫大師和古琴大師。竹禪古琴造詣深厚,云游全國各地時,始終琴不離身。其興之所至便會撫琴,或抒胸意,或以琴會友,或以琴說法,《普陀洛迦新志》記載其琴聲“其聲淵淵,悠揚悅耳,令人萬念頓消”,有古琴曲《憶故人》傳世?!榜R首”仲尼式七弦琴是目前所知唯一和竹禪有確切淵源的古琴。
墨是古代文人用于書寫、繪畫的必備文房用具之一,琴形墨是仿照古琴形狀制作的墨品,鐫刻細致,清新典雅,放置于書桌上仿佛可以發(fā)出泠泠的弦外之音,滿足了文人琴心交融的情感需求,因此琴形墨成為墨品中重要的一個類別。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清“琴德簃”山水樓閣琴紋墨,為胡開文御園圖64錠套墨之一,一面鐫刻雙龍和古琴紋飾,楷書陰識填金“琴德簃”。另一面刻山水樓閣紋,透過圓形花窗,可看到屋內(nèi)的桌上和墻上各置有一件古琴。
清 “琴德簃”山水樓閣琴紋墨 安徽博物院藏
紫禁城咸福宮是乾隆帝的書齋,其后殿東室名為“琴德簃”,專用于收藏雍正帝用過的宋制“鳴鳳”琴與明制“洞天仙籟”琴。沈源繪《琴德簃圖》上有乾隆帝題跋提道:“我皇考所貽古琴以宋制鳴鳳、明制洞天仙籟為冠,皆有御銘。每一靜對,穆然神移,不待撫弦動操始知至德之和平也,因篋藏于咸福宮東室,而以琴德顏其楣?!庇赫巯矏蹚椙俸筒厍?,他收藏的琴有100余張,其中最為喜愛的是宋“鳴鳳”琴與明“洞天仙籟”琴,這兩張琴又被其繼承者乾隆帝專門篋藏于琴德簃內(nèi),供他長思遠慕。
安徽績溪八都余川人汪惕予(1868年至1941年)曾制作“墜星”琴式墨和“葉戰(zhàn)秋風(fēng)”琴式墨?!皦嬓恰蹦螢樯褶r(nóng)氏古琴,墨背面上部陰識填金隸書“墜星”,行書“蜷翁老人”,鈐“惕予”篆書陰刻印,底部鈐“千今百古琴巢”方印,篆書陽刻。一側(cè)篆書陽識“新安汪氏精制”,另一側(cè)“清煙十萬杵”?!叭~戰(zhàn)秋風(fēng)”墨形為蕉葉式古琴,背面上部隸書陰識填金“葉戰(zhàn)秋風(fēng)”,鈐陽文篆書“惕予仿古”“千今百古琴巢”印。一側(cè)篆書陽識“新安汪氏精制”,另一側(cè)“清煙十萬杵”。668BF8B9-01A7-429E-93B1-057F27C8CE1B
琴式墨是徽墨中常見的一個類別,曹素功、吳天章、胡星聚等墨店都制作過相關(guān)墨品,汪惕予制琴墨則與他們不同,是緣于自己對古琴的喜好。他與妻子趙素芳均為著名的“琴癡”,取松煙造墨,皆仿琴形。其晚年在杭州營造“汪莊”,藏琴百余張,琴譜墨拓掛滿齋壁,名為“今蜷還琴樓”,門前建石坊題曰“千今百古琴巢”。有人曾懷疑他珍藏的一把唐琴的真?zhèn)?,他負氣當眾剖琴來證明,傳為一段逸話。
汪惕予制”墜星“琴式墨 安徽博物院藏
琴拓可以如實地呈現(xiàn)出古琴的尺寸、形狀、結(jié)構(gòu)和銘文信息,滿足人們對稀有名琴的觀賞需求。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一套名士遺琴拓
片六條屏,由清末桐城人吳廷康制作,其中一件為謝文節(jié)公遺琴拓片,縱181厘米、橫35厘米,琴名“號鐘”,仲尼式。兩側(cè)題款:“東山之桐,西山之梓,合而為一,垂千萬古?!毕掠小隘B山”款識。疊山即南宋末年名士謝枋得(1226年至1289年),字君直,號疊山,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
他帶領(lǐng)義軍在江東抗元,被俘不屈,在大都憫忠寺絕食殉國。
“號鐘”琴為新安人吳景潮于清嘉慶乙亥年(1815年)所得,據(jù)傳出土于北京憫忠寺(今法源寺)遺址。吳景潮(生卒年不詳),字憲文,號素江,安徽歙縣人,藏有朱致遠琴及璐琴等名琴十余床。他得到謝琴后,遍征題詠,題者不下數(shù)百人,集為《謝琴詩文鈔》。
“晉孫登公和鐵琴”拓片縱135厘米、橫57厘米,此為“天籟”鐵琴底板和琴匣蓋拓片。鐵琴為仲尼式,明代假托魏晉時期隱士孫登之名所制。背面龍池上方有嵌金絲雙勾小篆“天籟”琴名,下鈐金絲小篆“孫登”款及篆文“公和”小印。池下方有篆書“明項元汴珍藏”并嵌銀絲篆書“墨”“林”方形連珠小印及“子京父印”小印。鐵琴附一具楠木隨形琴匣,匣蓋上方豎題“晉孫登公和鐵琴”七字,下方滿刻清人阮元、梁章鉅和張廷濟的題跋。
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曾收藏“天籟”鐵琴,因為太過喜愛而將自己的書齋室名改成“天籟閣”。清代嘉慶年間,此琴成為吳璥的家藏,傳至其孫吳若烺時,曾拓琴分送同好。清代著名學(xué)者阮元、梁章鉅和張廷濟都在琴盒上留下了自己的鑒賞題字。1952年,這件鐵琴及琴盒入藏故宮博物院。
琴藏家對古琴的收藏,看重的是琴中所蘊含的歷史人文價值,而并非是一種經(jīng)濟活動。他們收藏的是歷史文化,也是一段記憶和情感,冰冷的古琴因為這些人和事而富有了溫度。(注:本文作者系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館員)
清 謝文節(jié)公遺琴拓片 安徽博物院藏
明 “晉孫登公和天籟鐵琴”拓片 安徽博物院藏
668BF8B9-01A7-429E-93B1-057F27C8CE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