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偉
王文治是清代乾隆年間著名的詩人和書法家,在禪學方面也頗有造詣,具有十分豐厚的學養(yǎng)。作為清代中前期帖派書法代表人物,王文治的書法思想完整有條理,其提出的“以右軍為宗”主張在清代初期局限于學習趙、董書法的學習大環(huán)境中打開了格局,在書法學習方面提出了諸多創(chuàng)新理念,為學習書法之人指出了一條明路。王文治在書法之外強調(diào)對于其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出了他作為傳統(tǒng)文人對于自身修為方面的重視。目前學者對于王文治的詩歌、詩學理論和詩風頗為重視,但很少有文章就其書法方面的成就關(guān)注,文章針對王文治的書法觀念和美學追求進行鑒賞。
王文治,字禹卿,號夢樓,乾隆時期進士,時任翰林院侍讀及云南臨安知府,之后告歸返鄉(xiāng)自此遠離仕途。王文治生平以書法著稱,早年間練習書法受前輩笪重光影響較深??瑫挤ㄖ饕獙W自褚遂良,行書草書學自王羲之。就王文治流傳至今的書法作品看,的確可以看出對于笪重光與董其昌書法風格的繼承,其中線條偏向扁薄更是可以明確體現(xiàn)笪重光的書法風格。王文治進入中年后專心研討禪理,尤其關(guān)注佛經(jīng)所用書法,其書法風格也因此產(chǎn)生了變化。
王文治的家世及其生平
王文治兄弟三人均在文學方面有成就,二弟王文源,乾隆時期舉人,擅長文學創(chuàng)作卻不求聲名,書法方面專攻小楷,受《洛神賦》影響較大。三弟王文明,從政清正廉潔,取得了一定的政績。王文治自幼聰敏機智,早年家境貧寒,無力買書卻仍然勤奮好學。24歲時入京,與諸多名士往來,受到了眾名士的禮遇,可惜仕途并不通暢,難以抒發(fā)自身的政治理想。后經(jīng)科考取得進士,受選為侍讀,很快升任云南臨安知府。數(shù)年后,王文治厭倦仕途,潛心文學創(chuàng)作和書法。
王文治少時便對佛教文化充滿興趣,隨著長大成人,閱歷不斷增長,對于佛教文化的興趣更是有增無減。后來拜杭州長天寺禪師為師,專心理佛,在禪學方面的修為逐漸增加。歲及知天命時正式出家,閱覽各種佛家理論之后,在佛學方面的成就達到了過于深邃,以致于旁人難以理解甚至無法相信的程度。嘉慶七年,王文治在家中跌倒不幸過世,享年72歲。
王文治的書法學習觀念
清代初期的書法藝術(shù)基本承襲的是明代的既有理論,董其昌的書法風格逐漸開始時興,當時學習書法的人奉之為圭臬,滿足于其書法風格不求新更不求變。在這一時期,也有部分書法家不滿于董其昌書法風格的不足之處,崇奉晉唐書法風格,在過于單一的書法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尋求變革,以便打破尊崇董其昌書法風格的狹隘狀況。乾隆時期,因為乾隆皇帝本人的書法藝術(shù)取向,崇尚董其昌書法風格的風氣再次興起。王文治正是乾隆時期帖派書法達標人物,他本人也是經(jīng)由學習董其昌書法風格開始的書法創(chuàng)作,不過他并不僅僅滿足于認同董其昌書法風格的可取之處,而是博采董其昌書法風格的可取之處,最終把晉唐書法風格當作參考對象。王文治提倡“以右軍為宗”,在實際操作方面,則提出了眾多充分有其個人特色的主張。通過他學習書法的過程,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清代中期的帖派書法發(fā)展變化有一個新的認識。
王文治在書法學習方面的觀念大致如下。
以右軍為宗,參考晉代書法風格。右軍指的是王羲之,即帖派書法的領軍人物。王文治十分認同王羲之書法風格,極力夸贊王羲之書法風格的美學價值。在王文治的理解中,王羲之書法的字形結(jié)構(gòu)逐字各有不同,筆勢更是千變?nèi)f化,筆畫完全以書寫時的情勢為準,字形十分自然,運筆姿勢也富有變化,已經(jīng)達到了完美的程度。對于王羲之書法的代表《蘭亭序》更是盛贊有加,他認為《蘭亭序》對于書法家來說具備極其普適的學習參考價值,他本人也終其一生勤奮地把《蘭亭序》當作練習對象不斷練習。(圖1)為王文治練習《蘭亭序》的書法作品。
遵循以右軍為宗的主張,王文治認為在王羲之往后,帖派書法家都以王羲之為參考學習對象,風格大致分為兩派卻又師出同源。一則是以歐陽詢、褚遂良和顏真卿等人為代表的子敬派,二則是以虞永興、蔡君謨?yōu)榇淼闹怯琅伞R酝豸酥疄榇淼臅x代書法風格對于中國的帖派書法產(chǎn)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在如何參考學習晉代書法風格方面,王文治的結(jié)論是王羲之書法各流派均可與王羲之本人相提并論。換言之,不僅需要學習王羲之本人的書法風格,還需要了解學習同時代的書法家有著怎樣的書法風格,原因在于王羲之所處的具體時代環(huán)境塑造了他的書法創(chuàng)作風格。只有站在充分了解王羲之本人的書法風格以及在這種書法風格形成過程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影響的晉代書法風格基礎上,書法家才可以真正地參透王羲之書法的玄妙之處。
在前人對于古人的學習成果中尋求參考。王文治不僅主張“書以右軍為宗”,同時還提出晉代書法風格已經(jīng)過于遠離當時的時代,沒有極其高超的能力無法逆轉(zhuǎn)這種性質(zhì)在學習晉代書法風格方面獲得充足的效果。王羲之書法是各朝各代學習書法的參考對象,前人在學習王羲之書法的經(jīng)驗教訓可以相應地為后人提供一定的借鑒,王文治主張通過學習借鑒唐代書法作品學習王羲之書法。(圖2)為唐代歐陽詢的書法作品。
唐代在時間上距離晉代更近,學習書法之人基本都會把晉代書法風格視為學習對象。晉代書法風格注重意韻,唐代則注重字形,透過唐代書法風格學習可以同時追求意韻與字形。意韻極度依賴個人領會,字形還可以通過參考先人字跡進行學習。字形是書法的根本,在字形上積攢一定的基礎之后,向晉代書法風格的意韻靠近也就容易了許多。通過唐代書法風格入門,然后對晉代書法風格進行摸索正是王文治本人一生中學習書法的具體方式。王文治不僅僅局限于唐代,還會對宋明時期的書法家進行學習。
選取宋帖作為具體學習對象。在選取書法學習模板方面,王文治主張由宋代的刻帖學起,參照真跡進行具體的學習與聯(lián)系。名家真跡歷來難以輕易得見,宋代的刻帖則充分地保留了晉代書法風格,具有一定的參考學習價值。作為刻帖,相較于真跡必定有所不同,而且每一帖都有自身的獨特之處,王文治認為通過各種刻帖學習練習不僅可以感受晉代書法風格的意韻,還可以在每一版的刻帖中尋求獨特見解與解釋。在具體的學習練習過程中,應當遍覽各種不同版本的刻帖,然后才可以盡量還原晉代書法風格的特色。
刻帖在不斷地翻刻過程中,逐漸與真跡拉開距離,特別是運筆方式的特別之處難以得到保留。為此,王文治十分看重學習真跡的必要性,觀賞真跡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人運筆的方式??烫^為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書法風格的結(jié)構(gòu),在參看真跡的前提下參照刻帖進行學習練習,學習書法之人可以自然地在運筆方式和字形兩個維度加深對于書法的認識。
王文治的書法美學追求
主張駕唐軼晉:王文治所處的正是學習董其昌書法風格的風氣再次興起的乾隆時期,董其昌的書法作品風格(圖3)。不同于其他書法家崇奉先人,依賴先人書法風格的書法學習練習態(tài)度,王文治反對過于追求先人的風格之余也不會輕視先人在書法學習練習方面取得的成績。學習先人的目的在于做出嶄新的突破,學習先人書法風格也是不斷積累的長期過程。只有學習先人,逐漸積累,學習書法之人才不至于落于俗套,甚至在書法學習練習方面超越先人,抵達駕唐軼晉的最終目標。書法風格不可僅僅圈定在特定書法風格的范疇之內(nèi),王文治提出駕唐軼晉的根本目的在于學習先人求新求變,參考各朝各代的名家名跡,納入自身的書法學習練習之中,然后才可以在書法風格創(chuàng)新上取得成績。
強調(diào)字外修養(yǎng):對于人的品格有所追求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精神傳統(tǒng),王文治在書法方面同樣重視對于自身品性和修為的提高。王文治認為,在書法方面可以達到的水平高低取決于人生觀。舉例而言王文治的書法受笪重光影響頗深,不僅僅是因為笪重光的書法和書法觀點十分精彩,還是因為笪重光的人生態(tài)度和個人修養(yǎng)十分值得仰慕。在品評先人書法時,王文治并不僅限于書法本身,而是同時參考先人的品性與個人修為進行評價。書法作為一種藝術(shù)表達,不僅體現(xiàn)著書法本身的藝術(shù)性,還隱約透露了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的人有著怎樣的品性。而個人修為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豐富自身的人生閱歷,所有的人生態(tài)度均會影響到書法創(chuàng)作。感受自然風景,在其他藝術(shù)形式諸如音樂中吸收養(yǎng)分,然后就可以將外事外物的美好融入書法創(chuàng)作之中,進而提高自身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境界。
注重品鑒得失:有比較方才有鑒別,王文治習慣于以王羲之為參照,針對各朝各代書法家的書法創(chuàng)作品得省失。通過參考先人在書法創(chuàng)作方面的經(jīng)驗與教訓,王文治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得以規(guī)避很多先人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遇到的問題。王文治在品鑒先人書法創(chuàng)作時依照的標準與董其昌的書法品鑒觀念一脈相承,提出了僅僅品鑒意韻而非進行具體考據(jù)的觀點,更多地注重感官感受而非理性思考得出的結(jié)論。
主張品鑒意韻:王文治提出,在書法創(chuàng)作的品鑒過程中,品鑒人應當透過書法的風格意韻進行感受,進而體味其中的精彩之處。王文治所處的正是清代考據(jù)學盛興的乾隆時期,王文治關(guān)系最為親近的朋友姚鼐便是熟于考據(jù)的品鑒家,王文治在品鑒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同時卻仍在強調(diào)自身在品鑒書法方面不進行考據(jù)的堅持。并非是在徹底否定考據(jù)的品鑒方式對于書法品鑒中的作用,而是考慮到考據(jù)的品鑒方式帶有的問題,適當?shù)赜枰砸?guī)避。
品鑒意韻有其前提:廣泛參照先人是品鑒書法的基本前提,品鑒意韻時若是不進行考據(jù),那就只得依靠品鑒人的個人經(jīng)驗。而經(jīng)驗源自觀察與實踐,王文治在品鑒意韻的方法上強調(diào)廣泛參照先人字跡,著重積累品鑒經(jīng)驗。只有針對書法創(chuàng)作進行大量的觀察與臨摹,在總體上建立一定的品鑒標準體系,品鑒人才可以在具體的品鑒過程中針對意韻做出自己的判斷。
品鑒意韻的局限性:針對王文治的品鑒觀念,前人之中已有較多的評判。王文治的好友姚鼐專擅考據(jù),他就不能接受王文治的品鑒方式。品鑒意韻的品鑒方式難度過高,極度依賴品鑒人的藝術(shù)審美水平與具體且大量的書法創(chuàng)作積累,而且主觀性較強,即使是董其昌,在品鑒書法創(chuàng)作時也會出現(xiàn)失誤,更不必說普通的品鑒人。王文治本人也認為品鑒意韻的品鑒方式有其局限性,但是他仍然推崇品鑒意韻,對于品鑒意韻的品鑒方式輕易不為人所接受的現(xiàn)實,王文治既對自身的主張有其自信也頗感無奈。
王文治是清代乾隆時期著名的詩人及書法家,精通禪學,擁有深厚的學養(yǎng)。身為清代中期較有代表性的帖派書法家,在書法創(chuàng)作理論方面有著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不僅對董其昌等人的書法創(chuàng)作理論有所傳承,還在傳承的基礎上發(fā)表了自身獨到的觀點。在書法學習方面主張“以右軍為宗”,在清代初期崇尚學習董其昌書法風格的大環(huán)境之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通過在前人對于古人的學習成果中尋求參考以及選取宋帖作為具體學習對象的具體學習理念,為學習書法之人指出學習王羲之書法風格的方式,同時追求字外修養(yǎng),表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文人對于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視。
王文治對于各朝各代書法家作品的品鑒體現(xiàn)著他的書法創(chuàng)作觀念和美學追求,把王羲之書法當作參照,由此品鑒各朝各代的書法家作品。在此過程中,提出了眾多先人未曾提及、很有見地的評價。在考據(jù)盛興的乾隆時期主張品鑒書法作品的意韻,在重視考據(jù)的大環(huán)境中堅持自身的準則。將考據(jù)排除在品鑒方式之外或許有失偏頗,但是我們可以透過這種品鑒觀念取得一種更加不同的品鑒角度。
作者單位:平頂山書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