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山
眾所周知,Blender是一款以建模為基本功能的3D軟件,但事實上它也是一款非常不錯的2D動畫軟件,通過將三維模型轉換為2D線稿的方式,我們可以獲得非常多有趣的效果,那么,這些效果具體應該怎樣實現呢?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詳細解析一下吧!
為了讓咱們的線稿動畫效果看上去更有趣,我的建議是制作一個以三維視角旋轉變化的3D模型,當然大家也可以通過混合現實的方式,制作一個固定的模型,配合攝像機反求來讓這個3D模型的觀察視角更多樣化。
在這里我們就直接用Blender自帶的猴頭為例,在3D場景中新建一個猴頭,并為它的旋轉值在任意一幀打上關鍵幀,然后進入猴頭的“曲線編輯器”,為它的“Z歐拉旋轉”新增一個“生成器”修改器,這個修改器就能實現猴頭在Z軸的持續(xù)旋轉,通過控制“系數”就能調整旋轉速度,具體設置參考圖1。
當然,我們也可以在第20幀或30幀以Z軸旋轉90°并打上關鍵幀,再在時間軸按T,將其插值模式設置為線性,再按“Shift+E”并選擇“線性外插”,這樣也能獲得相同的效果,旋轉速度的控制就變成了對關鍵幀的控制,想轉快一點就讓兩個關鍵幀距離更近,想轉慢一點就讓它們距離更遠,具體設置可以參考圖2、圖3。
模型制作完成后,接下來我們就需要為它添加線稿效果了,我們可以利用Blender的“蠟筆”功能來實現這一目的:只需要選中猴頭,按“Shift+A”添加“蠟筆”“物體線條畫”,就能自動生成一個如圖4的基本線稿效果了。
但這時候如果我們隱藏猴頭并播放視頻,就會發(fā)現線稿立馬消失了,這是因為我們還需要對線稿進行烘焙,才能在脫離原模型的情況下顯示線稿,但這時候我們先不著急烘焙,因為還有很多細節(jié)需要調參。我們先旋轉一下視角,你會發(fā)現線稿并不是出現在猴頭的每一條邊上,這是因為線稿的生成默認遵循攝像機遮擋關系,換句話說就是只有在攝像機看得到的位置才會出現線稿,這也恰好就是我們想要的效果。
接下來我們對線稿的參數進行調整,首先是線稿的位置、旋轉、縮放等參數并不像傳統(tǒng)模型那樣是在“物體屬性”里進行調整,雖然“物體屬性”也有調整選項,但你會發(fā)現這些選項并不能起到調整的作用,而是要到“物體數據屬性”里調整才能起到作用。
其次,線稿是通過“線條畫”修改器實現的,所以關于線稿的很多顯示參數我們要到修改器頁面才能修改,比如調整“邊緣類型”的“折痕”就能增減可見的線稿數量;“樣式”里則可以調整線稿的描邊寬度和不透明度;“遮擋”則可以設置線稿遮擋的范圍,正常情況下當猴頭旋轉到背后時我們應該看不到它面部的線稿,但通過調整范圍也能看到,自由度比較高。
線稿的顏色也是可調的,需要進入“材質屬性”,對筆畫的基礎色進行調整即可,具體設置可參考圖5。而在設置完成后,我們可以在“視效屬性”里添加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有趣效果,比如添加輝光效果并讓線稿像素化顯示,就能得到如圖6的效果了。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修改器界面為線稿添加“噪波”修改器,這個修改器會讓線稿的每一幀都有些微的變形,可以很好地模擬手繪時每一幀所存在的誤差,增強真實感。而在完成設置后,我們就能回到“線條畫”修改器進行烘焙了,烘焙完成后就能隱藏猴頭模型進行渲染輸出啦!
實際上在很多科幻類游戲,比如《賽博朋克2077》里,我們就能看到很多效果就是線稿畫的3D模型,這種設計方案打破了傳統(tǒng)3D設計的網格化限制,使其能夠成為2D動畫設計的新方向,可玩性很強,而且線稿畫風格除了可以針對個別物體之外,也可以將目標設置為集合,這樣就能讓整個場景實現線稿畫風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