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梅
低年級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主題圖是集知識、思想、情感于一體,既突出主題特點又具有豐富色彩的圖畫,這樣的主題圖作為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編者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精心設(shè)計的重要教學資源,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從中提取、收集和整理信息的任務(wù)。教師要結(jié)合教學目標,靈活選擇和運用主題圖開展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主題圖的多種作用,讓主題圖成為學生學習課文的重要抓手。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圖畫比語言文字更具有吸引力,這與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相匹配。統(tǒng)編教材的主題圖色彩豐富,動感十足,是具體可感的視覺形象,為兒童所喜愛。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這一特點,讓學生從主題圖中獲得與課文學習有關(guān)的直觀感受,降低字母、漢字的學習難度。
如一年級的拼音教學,每一課都配有與學習內(nèi)容密切聯(lián)系的主題圖,幫助學生通過圖認識拼音字母。以b、p、m、f為例,主題圖設(shè)計成一個山坡,爸爸拄著拐杖帶小明去爬山,小明的上衣上印有P,山坡上有廣播在播放音樂,山坡下有兩個小朋友在門洞里玩捉迷藏的游戲。學生在主題圖中找到拼音字母b、p、m、f的形,并且能夠直接感受到b、p、m、f的音。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在主題圖中找出這些字母。學生能夠在門洞上找到m,在拐杖上找到f,在小明的衣服上找到p。接著,教師讓學生根據(jù)圖意,猜測相關(guān)字母的讀音。學生通過“捉迷藏”“往坡上”“廣播”分別猜出m、p、b的讀音。最后,教師結(jié)合主題圖的內(nèi)容,指導(dǎo)學生學習b、p、m、f 的發(fā)音技巧。
低年級語文教學以識字學詞學句為主,內(nèi)容單調(diào),學生容易產(chǎn)生枯燥感。教材中的主題圖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深受學生的喜愛。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dǎo)學生觀察圖畫、議論圖畫、想象圖畫,激發(fā)學生學習字詞句的興趣。
如教學《大象的耳朵》,課文中的主題圖出現(xiàn)在文字的下方,畫了一排動物,大象位于左邊,占了近一半的畫面,顯得高大;其他動物多居于右邊,依次是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馬和小老鼠。大象的眼睛向下看著這些小動物,嘴巴張開在說著什么;小動物的眼睛看著大象的耳朵,也張開嘴巴在說著什么,尤其是小老鼠站在了小馬的頭上,很搞笑,最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觀察這些動物的耳朵,說一說大象的耳朵像什么,與其他動物的耳朵有什么區(qū)別。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理解,說出大象耳朵像扇子而且是下垂的。之后,教師讓學生展開想象:大象和小動物是圍繞什么進行對話的?大象聽了會覺得怎么樣?小動物是以什么語氣說大象的耳朵的?在這樣的支架引導(dǎo)下,學生能夠想象大象的內(nèi)心活動和小動物好奇的問話。最后,教師讓學生讀讀課文,看看自己觀察和表達的內(nèi)容與課文有哪些異同。
低年級學生的識字水平和識字量都有一定的限度,成為學生閱讀水平提高的障礙。教師要善于運用課文中的主題圖,從中獲取與文字有關(guān)的信息,理解相關(guān)的字詞意思。
如教學《小蝸牛》,這是一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一次出現(xiàn)沒有全文注音的課文,其中安排的主題圖是由春夏秋冬四幅畫組成的,畫面中都有小蝸牛,周圍的不同環(huán)境變化顯示的正是課文內(nèi)容的表述。在這樣的課文中,課后練習安排了兩項訓練:“對照圖畫,讀一讀課文”和“在圖畫的幫助下,你猜出了下面加點的字是什么字嗎?”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dǎo)學生充分利用主題圖讀懂課文,學習生字。學生此前學習的課文都是全文注音的,不會讀的字,學生看一眼拼音基本上能夠讀出來。本篇課文中只給少數(shù)字注音,學生遇到不會讀的字,最便捷的方法是就近看看主題圖上的內(nèi)容,結(jié)合認識的文字去猜字的讀音。
低年級學生記憶力好,理解能力相對偏弱,理解文本的意思有難度,需要借助具有直觀形象的圖畫作為理解的支架,理清課文的脈絡(luò),了解課文的大意。
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課文是一篇科學童話,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講述小蝌蚪在成長過程中的變化。這樣的課文包含動物生長特點方面的知識,二年級學生理解這些知識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題圖的作用,讓學生借助課文中由三幅畫組成的主題圖和課后練習中提供的五幅示意圖,弄清小蝌蚪是怎樣一步步了解媽媽的特征的。第一幅圖是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教小鯉魚捕食。教師讓學生看圖畫上的內(nèi)容,思考:假如你是小蝌蚪,會怎么想?小蝌蚪捕食很困難,希望有媽媽教自己捕食或者幫助自己捕食,更想知道媽媽長的是什么樣子。鯉魚媽媽很懂小蝌蚪的心思,為小蝌蚪指出媽媽的重要特征——四條腿、寬嘴巴。第二幅圖是小蝌蚪把烏龜當媽媽。教師讓學生看圖畫的內(nèi)容,思考:小蝌蚪為什么把烏龜當成媽媽?烏龜說出了青蛙媽媽的什么特征?第三幅圖是小蝌蚪找到了媽媽——青蛙。教師讓學生觀察圖畫的內(nèi)容,說說青蛙有哪些特征,思考:小蝌蚪的媽媽為什么不叫蝌蚪媽媽?這一思考內(nèi)容為學生完成課后練習做鋪墊,小蝌蚪逐漸長出四條腿,變成了青蛙的模樣。
總之,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抓住教材主題圖中的多種因素,使學生能夠借助主題圖順利完成語文學習的任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