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紅
【摘要】? 目的? 分析自身抗體水平與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相關(guān)性。方法? 選擇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醫(yī)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40例(Ⅰ型13例、Ⅱ型22例、Ⅲ型5例),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8例,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患者12例為病例組;同期選擇6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為對照組1,另外選擇60名正常體檢者作為對照組2。檢驗三組受試者的抗核抗體(ANA)、平滑肌抗體(SMA)、抗肝腎微粒體1型抗體(LKM-1)、抗肝溶質(zhì)抗原1型抗體(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體(SLA/LP)水平,并進行比較分析。結(jié)果? 病例組ANA、SMA、LKM-1、LC-1、SLA/LP的陽性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1和對照組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IH-Ⅰ型患者ANA、SMA的陽性檢出率高于其他兩型,AIH-Ⅱ型患者中LKM-1陽性檢出率高于其他兩型,AIH-Ⅲ型患者中LC-1的陽性檢出率高于其他兩型(P<0.05);不同類型的AIH患者SLA/LP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自身抗體水平與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guān),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體水平升高。對肝功異?;颊邫z測自身抗體可為疾病診斷、分型及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 肝功能;自身抗體;自身免疫性肝病;檢驗
中圖分類號? R575?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2)15--03
肝病是一種發(fā)生率較高的疾病,在我國以病毒性肝炎患者居多,同時在肝功能異常群體中也有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等。目前,針對此類患者所開展的檢驗多根據(jù)特異性抗體診斷肝病類型。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發(fā)病原因和機制尚不明確,但相關(guān)研究顯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生是機體抗原出現(xiàn)免疫反應所致的組織損傷。自身免疫性肝病缺少一定的典型癥狀,誤診率較高,故有效的診斷方法,對肝病的確診、分型以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2]。本研究主要分析自身抗體水平與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相關(guān)性,為肝病的明確診斷和分型提供參考,現(xiàn)結(jié)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醫(yī)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40例(Ⅰ型13例、Ⅱ型22例、Ⅲ型5例),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8例,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患者12例為病例組。同期選擇6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為對照組1,其中甲型肝炎15例,乙型肝炎21例,丙型肝炎18例,丁型肝炎6例。另外選擇60名正常體檢者作為對照組2。病例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36~52歲,平均45.22±4.01歲;對照組1男32例,女28例,年齡37~53歲,平均45.1±5.01歲。對照組2男35例,女25例,年齡36~54歲,平均44.51±4.77歲。三組受試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受試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實驗室檢測方法
抽取三組受試者空腹靜脈血3ml,3000r/min離心5min,將血清合理保存制成檢驗樣本。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抗核抗體(ANA)、平滑肌抗體(SMA)、抗肝腎微粒體1型抗體(LKM-1)、抗肝溶質(zhì)抗原1型抗體(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體(SLA/LP)。樣本在進行稀釋處理后,通過加樣板完成陰性和陽性對比,將稀釋處理后的樣本加入加樣板反應區(qū),通過生物薄片覆蓋后靜置30min,清除緩沖液采用熒光素標記,30min后再次進行沖洗處理,完成后封片,觀察檢驗結(jié)果。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不滿足卡方檢驗條件的采用Fisher's確切概率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三組受試者自身抗體檢驗結(jié)果比較
三組受試者ANA、SMA、LKM-1、LC-1、SLA/LP的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病例組ANA、SMA、LKM-1、LC-1、SLA/LP的陽性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1和對照組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同類型的AIH自身抗體檢驗結(jié)果比較
不同類型的AIH患者ANA、SMA、LKM-1、LC-1的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AIH-Ⅰ型患者ANA、SMA的陽性檢出率高于其他兩型,AIH-Ⅱ型患者中LKM-1陽性檢出率高于其他兩型,AIH-Ⅲ型患者中LC-1的陽性檢出率高于其他兩型(P<0.05);不同類型的AIH患者SLA/LP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急性型肝臟炎性疾病,主要因病毒感染或免疫反應所致,且可分為AIH、PBC等,在臨床中這兩種類型較為常見。因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類型繁多,準確以及有效的檢驗在疾病分型中具有關(guān)鍵作用。有研究證明,自身抗體的作用能夠增強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診斷效能,還可以準確對疾病進行分型,自身抗體檢驗可為治療和預后提供有效信息[3]。
自身抗體是針對自身器官、細胞及其內(nèi)外抗原成分的免疫球蛋白。某些非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自身抗體[4]。有研究發(fā)現(xiàn),當機體出現(xiàn)細胞損傷或自身疾病時會產(chǎn)生自身抗體,而自身抗體的出現(xiàn)與疾病的發(fā)展以及預后具有一定聯(lián)系。雖然自身抗體在AIH發(fā)病機制中的具體作用尚不明確,但是在疾病的診治方面具有較高的價值[5]。其中,ANA、SMA、LKM以及AMA等均與AIH具有一定聯(lián)系。通過對上述抗體指標的評估,能夠診斷疾病,同時有利于明確疾病類型[6]。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不同類型AIH患者中,自身免疫性抗體的指標也存在較大差異,提示自身免疫性抗體與肝功能異常具有密切聯(lián)系。因此,提供有效的肝病自身抗體檢驗,能夠明確肝功能異常的主要因素。AIH和病毒性肝炎的發(fā)病機制存在一定區(qū)別,因此治療方案也不同[7]。其中,AIH多使用免疫抑制療法,而病毒性肝炎則給予抗感染支持治療。有資料顯示,機體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抗體陽性患者可產(chǎn)生自身抗體。故針對病毒性肝炎標志物以及自身抗體均為陽性的患者,應當酌情制訂治療措施。需要明確的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發(fā)生與自身免疫介導具有對應聯(lián)系,臨床特點包括自身抗體陽性,且γ-球蛋白血癥的發(fā)生風險較高,血清轉(zhuǎn)氨酶水平上升。血清中出現(xiàn)循環(huán)自身抗體是對自身免疫性肝病診斷的基礎,疾病的分型也依賴于血清中的抗體水平。因此,根據(jù)上述特點對其進行肝功能檢驗,可以了解疾病的發(fā)生原因,并根據(jù)檢驗結(jié)果對疾病進行準確分型[8]。
在AIH的患者中,依據(jù)自身抗體的差異將其分為不同類型,其中ANA或SMA陽性者被判斷為Ⅰ型,LKM-1或LC-1陽性者則被判斷為Ⅱ型,SLA或LP陽性者為Ⅲ型。在實際臨床工作中,AIH-Ⅰ型的患者較為常見,并且以ANA陽性出現(xiàn)最多。若患者的ANA>1:1000,則說明疾病嚴重,谷丙轉(zhuǎn)氨酶、谷草轉(zhuǎn)氨酶等指標異常上升或高于正常指標數(shù)倍,證明了自身抗體可加重自身免疫反應,進一步損傷肝功能[9]。PBC是一類與自身免疫具有高度聯(lián)系的慢性進行性肝內(nèi)膽汁淤積性疾病,部分患者在患病初期無典型癥狀,僅可以觀察到某些反映細微的非特異性癥狀,且因為對疾病的了解程度有限可能會發(fā)生誤診等情況。相關(guān)研究顯示,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陽性、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抗體陽性者可出現(xiàn)自身抗體,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抗體中,以ANA為主,其次為SMA。故可以認為自身免疫疾病與病毒感染具有一定聯(lián)系,在靶細胞中抗原成分的變化、病毒蛋白正常組織成分存在同源性可導致自身免疫[10]。
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陽性檢出率也顯著升高,可以對不明因素肝病進行準確診斷和分型。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病例組ANA、SMA、LKM-1、LC-1、SLA/LP陽性檢出率均高于其他兩組對照組,并且AIH-Ⅰ型患者ANA、SMA的陽性檢出率高于其他兩型,AIH-Ⅱ型患者中LKM-1陽性檢出率高于其他兩型,AIH-Ⅲ型患者中LC-1的陽性檢出率高于其他兩型(P<0.05)。說明自身抗體檢驗能夠提高疾病的檢出率,還能對疾病類型進行準確區(qū)分,從而為治療方案以及診斷提供可靠根據(jù)[11]??傮w而言,對于肝功能存在不明因素異常的患者,可以通過檢測自身免疫性肝病抗體以及聯(lián)合多個自身抗體進行檢驗,以此準確鑒別肝病類型,對于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自身抗體與自身免疫性肝病有關(guān),檢測肝功異?;颊叩腁NA、SMA、LKM-1、LC-1的變化,可為疾病診斷、分型及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4? 參考文獻
[1] 牛敏,李英,楊格,等.外周血CXCR3、CCR4基因表達與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關(guān)系及對免疫應答水平的影響[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21,33(12):83-87.
[2] 王娜,劉淼,花艷艷.自身免疫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肝抗體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yī)藥指南,2021,19(30):55-57.
[3] 徐朝艷,劉維雪,盧宏凱.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LECT2的表達水平及臨床意義[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21,30(10):1157-1161.
[4] 段金霞,徐曼,陶林靜,等.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ANCA、IgG、TNF-α水平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醫(yī)刊,2021,48(15):33-36.
[5] 蔡軍,王榮.自身免疫性肝病診斷中的抗肝抗原自身抗體檢測分析[J].山西醫(yī)藥雜志,2021,50(10):1723-1724.
[6] 孫詩玉,孫長峰,盛云建,等.GP、AAR及FIB-4對自身免疫性肝病所致肝硬化的診斷價值比較[J].醫(yī)學研究雜志,2021,50(5):138-142.
[7] 王憲紅,高志峰.自身抗體和肝功能指標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診斷中的意義[J].河南醫(yī)學研究,2021,30(10):1887-1889.
[8] 王慧,陳靈芝,許劍蘭,等.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外周血CD4+ CD25+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表達及其與疾病活動性的關(guān)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1,41(5):978-981.
[9] 王小娥.自身抗體檢測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診斷中的臨床意義分析[J].中外醫(yī)療,2021,40(6):180-182.
[10] 石劍雄.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guān)自身免疫性肝病抗體譜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當代醫(yī)藥,2020,27(30):165-167.
[11] 扎西吉,咸育婷.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外周血miR-21、miR-155表達及其與Th17、Treg細胞平衡的關(guān)系[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20,29(5):581-586.
[2022-02-18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