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
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各種信息鋪天蓋地而來。是在信息中淹沒自己,還是讓信息為我所用?明辨是非需智慧,兼聽與否得思量。如何對事物作出正確的認識、合理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斷,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的課題。
一、不偏執(zhí),做到辯證分析。
事物是紛繁蕪雜的,我們認識事物不能簡單化,而要看到事物的各個方面以及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這時,需要辯證分析,即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用全面、聯(lián)系、發(fā)展的眼光去認識事物。
1.多個角度,用全面的眼光看到不同。
事物總是有兩面甚至多面的,認識事物既要看到正面,也要察其反面;既要看到主流,也不能忽視支流;既要肯定成績,也要發(fā)現(xiàn)問題;既要欣賞長處,也要明白不足。要一分為二地分析,避免走向極端;要全面客觀地看待,避免認識片面。
《諫太宗十思疏》中“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將百姓比喻為水,將帝王比喻為船。水能載船,也能翻船。作者通過一分為二的分析,向唐太宗表明利害關系?!扒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先正面設喻,后又從反面說明,進一步強調了作者的勸諫意圖。如何“積其德義”?魏征提出的“十思”,是從不同角度向唐太宗提出建議。
2.避免孤立,用聯(lián)系的眼光看到關系。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事物之間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lián)。我們要用聯(lián)系的觀點,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分析。事物之間的關系,要么是整體與局部、原因與結果、量變與質變、現(xiàn)象與本質、共性與個性等關系,要么是相互依存、主次分明、有取有舍、互為條件等關系。《諫太宗十思疏》的開頭,“根”與“木”、“源”與“流”、“德”與“治”,前者是后者的條件,是通過比喻來論證“積其德義”的重要性。
3.與時俱進,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到變化。
世上的萬事萬物都在運動、發(fā)展、變化之中,如果采用靜止不變的觀點分析,就必然違背事理。要關注時代生活,更新思想觀念,用發(fā)展的眼光認識事物,分析把握其變化過程,做到既撫今追昔,又預判未來。如《諫太宗十思疏》,作者深情回顧歷史教訓,聯(lián)系當前鼎盛狀況,提醒君王居安思危。
二、不隨意,做到合理推理。
推理,邏輯學上指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出新判斷(結論)的過程。我們常用到的是根據(jù)推理的思維方向分類的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推理,歸納推理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類比推理是由此及彼的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是合情推理,演繹推理是合理推理。
演繹推理的典型形式是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大前提是一般事理,小前提是個別事物,結論就是論點。如《答司馬諫議書》第二段,王安石以儒者共認“正名”為根據(jù)提出了大前提:“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接下來通過批駁司馬光提出小前提:司馬光對革新活動的責難“名實不明”——不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于是自然得出結論:司馬光對革新的責難“天下之理不得”。
演繹推理還有充分條件推理、必要條件推理、排除法推理、二難推理等形式。
充分條件推理,即有了這個條件,就有相應的結果,生活中常用“如果……那么……”“若……則……”“只要……就……”來表示充分條件推理,如《答司馬諫議書》中,“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
必要條件推理,即一定要有的條件,無此條件則無彼結果,生活中常用“只有……才……”“不……不……”“除非不……”來表示必要條件推理,如《六國論》中,“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排除法推理在做選擇題時經(jīng)常用到,排除其他,剩下最后一種就成為必然,如《拿來主義》中,選項:或者閉關,或者送去,或者送來,或者自己拿;排除:不能閉關,不能送去,不能等別人送來;結論:只有自己拿。
二難推理適用于一件事有諸多種可能,而這些可能都會導致同一種結果的情形。如《紅樓夢》第六十四回,可能一:若去勸解,黛玉會煩惱郁結于心而致疾;可能二:若不去勸解,黛玉會過于傷感而致疾。選擇:或者去勸解,或者不去勸解。結論:黛玉都會致疾。
這些推理方法都有標志性關聯(lián)詞,但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有時會省略關聯(lián)詞,這就需要通過思考前后關系和表達意圖來分析其推理類型。
三、不盲目,做到理性判斷。
判斷不能盲目,要添一分科學理性,長一分實踐精神。判斷要有依據(jù),依據(jù)從調查研究中來;判斷需要取舍,取舍從權衡比較中知;判斷應當自主,自主從敢于質疑開始。
1.充分調查。
調查研究是實事求是的開端,只有調查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真相。調查要有目的性,明白為何調查要清楚。調查要抵達事物的本來面目,就要占有第一手的真實材料。魏征對歷史上的君王有過充分的調查研究,才總結出“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的歷史規(guī)律。
2.權衡比較。
有權衡才知輕重,有比較才有鑒別。權衡比較,用以揭示事物的相互關系和差別。關于六國滅亡的原因,杜牧《阿房宮賦》認為“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蘇洵《六國論》認為“弊在賂秦”。我們再和其他作品比較,并結合歷史來看:蘇洵的觀點有些偏頗,不是賂秦導致滅亡,而是要滅亡了才賂秦;杜牧的觀點也不全面,還有經(jīng)濟決定政治、人才振興國家等諸多因素。
3.敢于質疑。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北M信他人則會失去自我。我們不唯上、不唯書,而要尊重事實,遵從規(guī)律。學習《六國論》時可以質疑:六國滅亡,賂秦真是主要原因嗎?作者的論證有足夠的說服力嗎?這篇文章的論點、論據(jù)、論證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們要學習用歷史的眼光和現(xiàn)代的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大千世界,事物豐富復雜,認識事物是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我們要學會思考辨析,不能人云亦云。辯證分析,客觀地認識事物;合理推理,得到正確的結論;理性判斷,把握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樣,我們才能做到認識全面,論證周密,見解獨特。
出乎其外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論積貯疏
◎賈 誼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chǎn)何得不蹶!
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nóng),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梢詾楦话蔡煜拢睘榇藦[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節(jié)選自《漢書·食貨志》,文章有刪節(jié))
1.請舉例說明賈誼對“積貯”的辯證分析。
答:
2.把“世上有災荒,這是自然界常有的現(xiàn)象,夏禹、商湯都曾遭受過”這句話改寫成演繹推理三段論。
答:
3.作者的主張是通過理性判斷提出來的,其中有對社會問題的調查研究,請在文中找出來。
答:
5D3748E2-C471-4FCD-83E6-C7D71FBE14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