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仲凱
我常能想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天津的城鄉(xiāng)吃飯時的情景。那時候哪有現(xiàn)在這么漂亮的餐桌呀!那時家家差不多都有一個用來吃飯的小方桌。吃飯時,它會被臨時放在炕上,吃了飯不僅要收拾碗筷,也要把那個桌子收好撤下,因為炕還要用來睡覺。
放在炕上的這個小方桌,叫作炕桌。它的作用主要是用來吃飯,飯后如果不著急睡覺,在上面放上茶壺,就由飯桌變成了茶桌。把茶具撤掉,在上面打撲克,茶桌就變成了牌桌。當(dāng)然有時候,它也可以成為孩子們寫作業(yè)的書桌。孩子睡著了,成年人在桌子上面記賬、納鞋底子、做各種手工活兒,這也都有可能的。用一個燈罩兒,把瓦數(shù)很小的燈光聚攏起來,屋子里很溫馨。這樣的場景,在電視劇里面有,在很多人的記憶里也有。
放在農(nóng)村的土炕上,小方桌就叫炕桌。放在城里的床上,好像沒有“床桌”這個說法,就統(tǒng)一也叫炕桌了。當(dāng)然,過去天津很多的城里人家,也是把床叫作炕的。
吃飯的時候,一家人圍坐,盤腿兒坐在炕上。其實盤腿的姿勢不怎么舒服,好在那個年代胖人也不多——胖子盤腿兒坐在炕桌前,把一餐飯從頭到尾吃下來,那應(yīng)該是件很辛苦的事情。
吃飯時,家里的男性長者要坐在炕頭兒,來的客人也要往炕上里面請,那時候“脫鞋上炕”是一種重要的禮遇——多么有意思,炕不僅是睡覺的地方,也是吃飯甚至是社交的場所。吃飯時,家庭婦女不上炕,主婦側(cè)著身子,屁股坐在炕沿上,雙腳脫離地面兒懸著——當(dāng)然如果腿長,腳也會踩在地上。這是因為主婦要隨時提供服務(wù),比如去取餐具,或者給涼了的飯加熱,坐在炕沿上比較方便。
回想起在炕桌上吃飯的往事,記憶恍惚的人們有可能會想:當(dāng)時為什么那么傻,為什么要在臥室的炕上吃飯,大大方方地坐在客廳里或者餐廳里吃飯,不是更好?沒有經(jīng)過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可能也更想知道個中緣由。
那時的天津住房緊張,有“一間屋子半拉炕”的說法,全家可能就這么一間平房,炕(床)就占去了一半。屋中另外一半空間還擺放著居家生活的很多物品,屋子還要承擔(dān)廚房的功能,那點兒空間真不夠施展的。所以,飯桌兒只好放在床上了。這也是對空間的合理利用吧。
那時農(nóng)村的住房條件要好得多,面積大。帶院子的紅磚瓦房已漸漸多了——所以,那時的城鄉(xiāng)差別當(dāng)中,也不僅僅是農(nóng)村向往城市,城里人對農(nóng)村的住房寬敞還是有所羨慕的。在農(nóng)村,吃飯不用上炕,找出一個吃飯的空間是沒問題的——但北方冬天寒冷,火炕除了用來睡覺,還承擔(dān)起取暖的功能,晚上在火炕上越睡越熱乎。其他的地兒,可能凍手凍腳的。吃飯時圍坐火炕,能夠暖暖和和地吃飯,那這個炕為什么不上呢?因此,許多村里人在冬天時也在炕上吃飯。
天氣暖和了,村里的人們便可以不坐在炕上吃飯了——把炕桌從炕上搬到了地上,把那個小方桌或者放在院子里,或者放在農(nóng)村的堂屋里,再配上小板凳兒,也是極好的。年輕人可能會問了,吃飯不坐在椅子上嗎?餐桌都沒有,要什么餐椅呢?
坐在小板凳上的感覺,比起盤腿兒,可能會稍稍舒展一些。小板凳形態(tài)各異,但大多是各家男主人自己做的,誰家要是有個小馬扎,那是極講究的。坐在小板凳上,當(dāng)然也不如現(xiàn)在坐在舒適的餐椅上舒服。那時候,絕大多數(shù)的家庭不配備餐桌和餐椅,經(jīng)濟條件和住房條件都達不到是原因之一;另外,人們內(nèi)心也普遍沒有那種要求——普通人家吃飯還能那么堂而皇之地坐在餐桌旁嗎?吃得也簡單,就一兩個菜,又不是七個碟子八個碗的,用不著。那種電鍍或者烤漆的折疊餐桌餐椅在尋常人家普遍出現(xiàn),是上世紀80年代后期的事了。
吃飯時用坐姿取代古代人曾經(jīng)的跪姿,已經(jīng)有很多年了,而從小炕桌兒轉(zhuǎn)換成漂亮的餐桌,卻原來僅僅是幾十年的時間。
(孤山夜雨摘自今晚網(wǎng)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