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恒
母親坐在餐桌前,慢慢地折疊著從超市買回的煎餅,邊干邊說道:“在你小時候,煎餅還是主要食物,那時候攤煎餅啊,一干就是大半天?!蔽倚Φ溃骸拔矣浿?。”
童年的記憶里,農(nóng)村的冬日時光就像村前那條緩緩流淌的小河,舒緩而平靜。暖陽高照的好天氣,母親便約上鄰居到野外去摟柴禾,把一簍簍的落葉枯草背回家。散碎的柴禾是攤煎餅的好幫手。
母親自己講過,從十幾歲開始學(xué)攤煎餅,那時家里人多,隔幾天就攤一次,練就了這項本事。以前都是用石磨磨糊,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下半夜正酣睡之際,大人一聲吆喝起來推磨。睡眼蒙眬,懵懵懂懂,披星戴月,推著磨桿轉(zhuǎn)圈圈兒。后來有了鋼磨,把人們從推磨的勞累中解脫出來。
母親把新收的玉米,再加一點(diǎn)小麥、大豆,在大盆里反復(fù)地用井水淘洗干凈,晚上泡在大鍋里,燒至溫?zé)帷6孤L,雞叫頭遍,母親已早起,把泡好的糧食用笊籬撈到鐵筲里,綁在獨(dú)輪車上,頂著嚴(yán)寒,到加工點(diǎn)去磨糊。待到紅日東升,已然返回家中。吃過早飯,在簡陋的棚子底下,母親支好大鏊子,前高后低好爬火兒。生火預(yù)熱,油布在鏊子上擦一遍,一勺糊子倒在正中央,煎餅耙子由內(nèi)向外趕著糊子轉(zhuǎn)圈兒,待到滿了鏊面,多余的收回盆中。整套動作一氣呵成,厚薄一致。絲絲熱氣升起,煎餅漸熟,從邊上掀開揭起,放到蓋墊上,一張煎餅宣布完工。如此循環(huán)重復(fù),糊子越來越少,煎餅堆越來越高,每一張薄薄的煎餅都見證著母親的辛勞、堅韌,滿是濃濃的愛意。
邊控制火候邊攤煎餅,煙熏火燎、熱氣騰騰中,母親一刻不停地勞作著。太陽慢慢偏西,待到糊子用盡,她方起身長舒一口氣,伸伸酸痛的胳膊腿,然后就著咸菜吃上一個熱乎乎的煎餅。
我們小孩子在旁邊做一些抱柴、舀水的小活,心中充滿了期待。頭張煎餅?zāi)赣H會烙得時間長一些,焦黃微紅,咬在嘴里咯吱作響,唇齒留香,是難得的美味。待到接近尾聲,在柴灰余燼里埋上地瓜。焐熟的地瓜表皮焦黑,里面是黃澄澄的糯瓤,香氣四溢。
晚上母親把煎餅再翻揭一次,透透氣,不至于粘連在一起。放到陰冷處,一家人可食用好一陣子。抹一點(diǎn)油,或是就著小咸魚,就可吃得心滿意足。煎餅卷大蔥這道美食,早已聲名遠(yuǎn)播?!拔端伤侄?,香四散而遠(yuǎn)飄”,蒲松齡老先生亦對煎餅情有獨(dú)鐘。
“現(xiàn)在多好??!攤煎餅全都用機(jī)器了。住高樓大廈,出門小汽車,想都想不到的事情都進(jìn)了尋常百姓家?!狈績?nèi)暖意融融,冬日的陽光灑在陽臺綠油油的盆栽上,母親的臉上洋溢著淡淡的微笑。幸福,就充盈在這樣一個個平淡的日子里。
(馬谷天摘自《走向世界》2022年第5期 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