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
【關鍵詞】黃褐斑;活血化瘀法;不良反應;生活質量
黃褐斑(chloasma)指前額部與兩頰部黃褐色素沉著斑,屬于中醫(yī)“肝斑”“黧黑斑”的范疇。黃褐斑多是由肝腎不足、氣滯血瘀、肝郁氣滯導致,治療應以補益肝腎、活血化瘀為原則?;钛龇ㄗ鳛橹嗅t(yī)學中應用十分普遍的下法與消法,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1],可促進機體血液循環(huán),緩解機體血瘀狀況,療效確切。臨床中可根據患者發(fā)病特點與病因病機,制定合理、科學的個性化活血化瘀方案,以此促進瘀血消散,減輕疼痛,加快病情康復[2]?;诖耍狙芯窟x取我院收治的黃褐斑患者150例為研究對象,探討活血化瘀法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蘇州滄浪醫(yī)院中醫(yī)內科2020年1月-2021年9月收治的黃褐斑患者15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參照組與試驗組,各75例。納入標準:①符合黃褐斑的診斷標準;②凝血功能無異常;③溝通能力良好,意識清楚。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疾病或者認知障礙;②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③伴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心血管疾病等;④對治療藥物過敏;⑤伴有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障礙;⑥對治療藥物過敏;⑦臨床資料不齊全。參照組男23例,女52例;年齡30~50歲,平均年齡(40.25±3.85)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5例,初中10例,高中及中專30例,大專及以上30例;病程6~27個月,平均病程(16.25±2.15)個月;體重40~62 kg,平均體重(52.13±3.51)kg。試驗組男25例,女50例;年齡30~50歲,平均年齡(40.01±3.77)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4例,初中11例,高中及中專28例,大專及以上32例;病程6~28個月,平均病程(16.01±2.27)個月;體重41~62 kg,平均體重(52.51±3.16)kg。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體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可比較。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加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參照組 給予口服維生素C(浙江瑞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139,規(guī)格:100 mg),3次/d,200 mg/次;將氫醌乳膏(廣東人人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20040088,規(guī)格:35g)涂抹在患處,早晚各1次,囑勤換衣物,清潔創(chuàng)面后涂抹外用藥物,預防感染,治療3個月。
1.2.2試驗組 在參照組基礎上予活血化瘀法治療,辨證施治:①氣滯血瘀證:治療以理氣活血、化瘀通絡為原則,藥物成分為當歸15 g,川穹15 g,枳殼15 g,赤白芍15 g,柴胡10 g,紅花10 g,陳皮10 g,香附10 g,用水煎煮,1 劑/d,分早、晚2次服用,共3個月;②心脾血虛證:以益氣活血、化瘀為原則,藥物成分為黃芪15 g,人參15 g,茜草15 g,蒲黃15 g,阿膠15 g,紅花15 g,當歸尾15 g,益母草10 g,炙甘草10 g,用水煎煮,1 劑/d,分早、晚2次服用,共3個月;③脾虛濕阻證:以涼血活血、化瘀清熱為原則,藥物成分為茜草20 g,藕節(jié)15 g,梔子15 g,丹皮15 g,生地15 g,紅藤15 g,益母草10 g,用水煎煮,1 劑/d,分早、晚2次服用,持續(xù)用藥3個月;④肝氣郁滯證:治療以調暢氣機、疏肝解郁為原則,藥物成分為柴胡15 g,枳殼15 g,制香附15 g,廣郁金10 g,白芍10 g,丹參10 g,黃岑10 g,水煎煮,1 劑/d,早、晚2次服用,持續(xù)用藥3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皮損面積、皮損顏色及生活質量。①臨床療效:色斑顏色基本消失,肉眼觀察面積縮小至少90%,無不良反應為顯效;色斑顏色明顯減輕,肉眼觀察面積縮小至少60%,不良反應輕微為有效;未達到上述要求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②不良反應:包括皮疹、惡心嘔吐、嗜睡;③皮損面積:分值0~3分,無皮損為0分,面積不足2 cm2為1分,皮損面積2~4cm2為2分,皮損面積超過4 cm2為3分;④皮損顏色:分值范圍0~3分,正常膚色為0分,淡褐色為1分,褐色為2分,深褐色為3分;⑤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包括軀體功能、軀體疼痛、心理狀態(tài)、精神狀況、認知功能、社會功能、活力、總體健康,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 (%)]表示,比較采用χ 2檢驗,P <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P <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P <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皮損面積與皮損顏色比較 兩組治療前皮損面積、皮損顏色分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試驗組治療后皮損面積、皮損顏色分值均低于參照組(P <0.05),見表3。
2.4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治療前生活質量各指標分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試驗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參照組(P <0.05),見表4。
黃褐斑是一種常見病癥, 屬于中醫(yī)“ 肝斑”“黧黑斑”的范疇,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黃帝內經》中,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闡述黃褐斑發(fā)病與自然五運六氣有著很大的關系;《靈柩·經脈篇》中闡述黃褐斑發(fā)病與足少陰腎、足少陽膽、足厥陰肝等變化密切相關[3]。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現(xiàn)代醫(yī)學家認為黃褐斑發(fā)病與肝、脾、腎功能失調有著很大的關系,氣血陰陽失衡,本虛標實,實則經絡不通,虛則氣血不暢,氣血無法濡養(yǎng)于面,始終存在血瘀現(xiàn)象[4]。
活血化瘀法主要發(fā)揮活血通絡、消瘀散結的功效,可對黃褐斑患者進行有效治療[5]。在實際黃褐斑治療中,應對患者病情進行詳細評估,對患者進行辨證分析,從而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科學的治療方案[6]。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P <0.05);試驗組治療后皮損面積、皮損顏色分值均低于參照組(P <0.05),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似[7],表明活血化瘀法治療黃褐斑的效果更加確切。分析原因可能為在黃褐斑患者活血化瘀法治療中通過辨證分型,可針對患者實際情況給予恰當治療,療效更加確切[8]。針對氣滯血瘀證應以理氣活血、化瘀通絡為治療原則[9],藥物成分中當歸作用為補血活血;川穹作用為行氣活血、止痛祛風;枳殼作用為行滯消脹;赤白芍作用為斂陰收汗、滋陰補血;柴胡作用為清熱解毒;紅花作用為活血化瘀;陳皮作用為健脾養(yǎng)胃、理氣燥濕;香附作用為調經止痛、行氣解郁、消腫。對于心脾血虛證而言,應以益氣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10],藥物成分中黃芪功效主要為補氣養(yǎng)血、利水消腫、生肌;人參功效主要為益氣養(yǎng)血、安神寧志;茜草功效主要為活血通絡;蒲黃功效主要為化瘀止血;阿膠功效主要為補血養(yǎng)血、延緩衰老;紅花功效主要為祛瘀止痛、活血通絡;當歸尾功效主要為補血調經、活血化瘀;益母草功效主要為活血祛瘀、消水腫;炙甘草功效主要為調和諸藥。針對脾虛濕阻證而言,應以涼血活血、化瘀清熱為治療原則[11],藥物成分中茜草主要作用為活血通絡;藕節(jié)主要作用為清熱涼血、化瘀;梔子主要作用為止血、消腫、護肝;丹皮主要作用為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生地主要作用為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紅藤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毒、散瘀散結;益母草主要作用為活血祛瘀、消水腫。對于肝氣郁滯證來說,應以調暢氣機、疏肝解郁為治療原則[12],藥物成分中柴胡作用為解表退熱、疏肝解郁;枳殼作用為理氣寬中、消積化痰;制香附作用為疏肝理氣、止痛;廣郁金作用為清心涼血、行氣解郁;白芍作用為平抑陰陽、養(yǎng)血斂陰;丹參作用為涼血消癰、清心除煩、活血祛瘀;黃岑作用為涼血活血、瀉火清心、清熱燥濕。
本研究中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P <0.05),與既往研究報道基本一致[13,14],表明活血化瘀法治療黃褐斑的安全性更高。究其原因可能為活血化瘀法作為中醫(yī)療法中較為常用的下法與消法,與西醫(yī)治療相比,安全性更高,毒副作用更少[15]。此外,試驗組治療后生活質量各指標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 <0.05),與既往研究[16,17]報道非常相似,表明黃褐斑治療中應用活血化瘀法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究其原因可能為活血化瘀法治療黃褐斑的效果十分確切,能夠顯著減輕患者癥狀,有助于加快患者早日康復,從而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8]。
目前,在社會壓力不斷增大的形勢下,黃褐斑發(fā)病率日益提高,但部分患者認為少許黃褐斑只是影響外觀,不會選擇就醫(yī),再加上需要長時間藥物治療,患者耐心不足。
綜上所述,活血化瘀法治療黃褐斑患者效果確切,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