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樂
最近,我在閱讀的時候讀到這樣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出自《后漢書·蔡邕列傳》:東漢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因為犯了錯被流放到了五原郡安陽縣,后來被赦免,當?shù)氐奶赝踔茄琊嫗樗`行。飲酒盡興時,王智起舞至蔡邕的面前,以舞相“屬”蔡邕,但是蔡邕并不起舞回應。王智惱羞成怒,上書彈劾蔡邕,最終使得蔡邕只能逃亡他鄉(xiāng),隱居在吳郡、會稽一帶。第二個故事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西漢時期,將軍灌夫拜訪武安侯田蚡,田蚡便邀約灌夫一起拜訪魏其侯竇嬰。灌夫允諾告知魏其侯備辦酒席,并囑咐田蚡早點光臨。田蚡當時答應了。竇嬰得知消息后,特地準備酒宴。然而灌夫和竇嬰等到中午,卻不見田蚡到來。灌夫很不高興,便駕車親自前去迎接田蚡。原來田蚡前一天只不過開玩笑似的答應了灌夫,根本沒有打算去赴宴之意。田蚡假裝說自己因酒醉忘記赴宴。二人駕車前往,但又走得很慢,灌夫更加生氣。席間,灌夫起舞,以舞相“屬”田蚡。田蚡并不起舞回應,灌夫忍無可忍,使酒罵座,最終不歡而散。
在這兩個故事中,都出現(xiàn)了一組詞——以舞相屬。“屬”字在這里的讀音念“zhǔ”,通“囑”。最開始有勸酒的意思,在這里當然是指“勸舞”。以舞相屬在漢代十分流行,其具體的過程是一人先起舞,然后屬另一人,被屬的人要起舞回應,然后再以舞相屬另一人,如此循環(huán)往復。以舞相屬是一個注重禮儀、以“舞”會友的社交舞蹈。不過,在當時,由于是文人宴會,所以這種交際舞有嚴格的禮儀規(guī)矩,起舞的姿態(tài)、儀容等都有考究,一個不注意,就會導致不和,甚至會讓別人以為你看不起他,從而招來殺身之禍。但是,如果一場宴會下來,大家都舞得很快樂,就會加強彼此的感情交流,從而達到交友的目的。
這種交際舞,最開始在上層階級比較興盛,后來民間也發(fā)展出了同樣具有社交功能的舞蹈活動。比如在唐代,最具影響力的應該就是“踏歌”這種傳統(tǒng)的群眾歌舞形式?!疤じ琛笔侨藗兪滞熘?,用腳跺地,踏出節(jié)奏,邊歌邊舞的藝術形式。唐代的很多詩人在他們的詩句中都描寫過“踏歌”,比如劉禹錫的《踏歌詞四首·其一》中“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李白的《贈汪倫》中有“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等等。而且這種活動不僅在民間自行舉辦,朝廷有的時候也會舉辦大型的踏歌活動。唐代先天二年(713)的元宵節(jié),在朝廷的授意下,組織了一場幾千人參加的踏歌活動。當時朝廷在京師安福門外,點燃了一個高二十余丈的大燈輪,這個燈輪由五萬盞燃燈組成,并且裝飾著各種金銀財寶,十分閃耀。朝廷不僅從宮廷中選取了千余名宮女,更是從長安、萬年兩地又另外選取了千余名美麗的女子,在燈輪下連舞三個日夜??梢娺@種社會性的舞蹈活動有多么流行。
所以,古時的人們不論是上層貴族,還是民間百姓,都有著使用舞蹈來交友和促進感情的習慣。今天的我們,好像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很少通過舞蹈的方式來交朋友或者促進感情了。我自幼以來也就參加過一次,那還是我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跨年,學校在大廣場上燃起了一盆篝火,說晚上準備篝火晚會,讓大家都參與。到了晚上,來了很多人,但是大家都只是圍著篝火聊天,并沒有晚會的氣氛。然后校長就讓我們舞蹈系的起帶頭作用,先跳起來。最開始,我們也不愿意,因為大家都對社交感到恐懼,還挺不好意思的。接著我們的專業(yè)課老師就讓我們跳藏族的傳統(tǒng)舞蹈《鍋莊》,邊跳邊指揮我們去拉其他系的同學一起參與。后來,晚會就這么辦起來了,那一天我真的跳到筋疲力盡,但是內心卻高興極了。那是我第一次用我熟悉的舞蹈形式和陌生人共舞,以至于跳到后半場,不管是不是認識的人我都敢去拉手、擁抱。那也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原來在舞蹈中,人與人的隔閡是這么小,大家也都發(fā)自內心的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