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巖,任天嬌,秦永強,鄭旭青,黃遠航,朱 鵬,張 燕
(北部灣大學 海洋學院,廣西 欽州 535011)
合浦絨螯蟹(Eriocheirhepuensis)[1]俗稱毛蟹,屬方蟹科絨螯蟹屬,是20世紀80年代發(fā)現(xiàn)的廣泛分布于北部灣地區(qū)的經(jīng)濟蟹類[2-3]。主要產(chǎn)于廣西南流江、欽江、公館河、茅嶺江、北侖河等入北部灣江河流域[3],成熟個體質(zhì)量一般為100~150 g[4],最大個體達450 g[5]。由于該蟹具有個體大、生長快、生活周期短、肉質(zhì)鮮美、營養(yǎng)豐富等優(yōu)點,深受廣大消費者、養(yǎng)殖戶的青睞[5]。合浦絨螯蟹頭胸甲呈淺綠色或黃綠色,頭胸部的背面被頭胸甲所覆蓋,中間突起,頭的前段有4個棘齒[4]。合浦絨螯蟹屬雜食性蟹類,植物、動物性餌料均可食用[5]。目前,還沒有人工養(yǎng)殖的商品合浦絨螯蟹上市,市場上銷售的該種商品蟹均來自野外捕撈。據(jù)統(tǒng)計,每年捕撈合浦絨螯蟹總產(chǎn)量250~300 t[6],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由于天然合浦絨螯蟹資源日益減少[7],市場上合浦絨螯蟹價格逐年上漲。據(jù)調(diào)查,在過去的6年里,市場上這種商品蟹的價格提高了8~12倍。規(guī)格100 g的成蟹,市場價格為200元·kg-1;規(guī)格125~150 g的成蟹為240~380元·kg-1;規(guī)格150 g以上達到出口標準的成蟹,價格高達500元·kg-1[5]。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人工養(yǎng)殖合浦絨螯蟹已經(jīng)成為趨勢。合浦絨螯蟹的繁殖季節(jié)在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3]。體重為50~250 g的雌蟹,產(chǎn)卵量在27×104~93×104粒[5],產(chǎn)卵量大。合浦絨螯蟹的蟹卵孵化后,經(jīng)過溞狀幼體、大眼幼體、幼蟹3個時期的多次蛻殼,一般在當年的年底就可以生長發(fā)育為成蟹[2]。從這點看,合浦絨螯蟹相較于必須兩年才成熟的中華絨螯蟹養(yǎng)殖時間更短。試驗表明,規(guī)格60~100只·kg-1的蟹苗,經(jīng)3~4個月養(yǎng)殖,可達上市規(guī)格(65 g·只-1以上)。池塘精養(yǎng),每畝產(chǎn)量可達100~150 kg,每畝產(chǎn)值1×104~2×104元[5]。這說明,合浦絨螯蟹是未來適合養(yǎng)殖的重要經(jīng)濟蟹類。但是,相對已經(jīng)大規(guī)模人工養(yǎng)殖的中華絨螯蟹生物生態(tài)學研究的完善性和系統(tǒng)性來說,對合浦絨螯蟹的研究相對較少,僅有繁殖生物學[3]、形態(tài)學[7]、生長和生態(tài)特性[2]、生物學特性[5]、人工養(yǎng)殖試驗[5]、氨氮毒性試驗[8]、甲醛毒性試驗[9]、印楝素脅迫下的基因表達[10-11]等方面的研究。這可能也是導致合浦絨螯蟹養(yǎng)殖成功率低和未能規(guī)?;B(yǎng)殖的主要原因。為了早日進行合浦絨螯蟹人工規(guī)模化養(yǎng)殖,提高養(yǎng)殖成活率和養(yǎng)殖效率,必須系統(tǒng)性地對合浦絨螯蟹養(yǎng)殖進行生態(tài)學研究。
敵百蟲是水產(chǎn)養(yǎng)殖常用藥物[12-13],是影響?zhàn)B殖的人為環(huán)境因子。其對輪蟲(Rotatoria)和橈足類(Copepods)浮游動物[12]、枝角類(Cladocera)浮游動物[13]、中華絨螯蟹(Eriocheirsinensis)幼體和幼蟹[14]、中國花鱸(Lateolabraxmaculatus)[15]、中國對蝦(Penaeuschinensis)[16]、三疣梭子蟹(Portunuspelagicus)[17]、斑點叉尾鮰(Channelcatfish)[18]均有毒性。但敵百蟲對合浦絨螯蟹存活和攝餌的影響,國內(nèi)外尚未見有相關(guān)研究。本文圍繞敵百蟲對合浦絨螯蟹影響的問題進行研究,擬為合浦絨螯蟹養(yǎng)殖提供基礎(chǔ)資料。
1.1.1 實驗材料
實驗用敵百蟲為市售含量為90%的晶體。合浦絨螯蟹[頭胸甲寬20~30 mm、長18~26 mm、體重(13±1.5)g]購買自欽州東風市場,由漁民在欽江水域捕獲。蟹在曝氣的自來水中暫養(yǎng)3 d,選擇附肢完整、體質(zhì)健壯的成蟹作為實驗動物。
1.1.2 實驗容器及實驗用水
實驗容器為46 cm×30 cm×29 cm的塑料方桶,每次實驗盛水水深均為10 cm,實驗用水為曝氣48 h的自來水(未檢出敵百蟲)。
1.1.3 餌料
實驗用餌料是切成小塊的新鮮魷魚肉,購自欽州市東風市場。
1.2.1 實驗設(shè)置
經(jīng)預備實驗,本實驗設(shè)置0、0.5、3.0、5.5、8.0、10.5、13.0 mg·L-1共7種敵百蟲濃度梯度,由含量為90%的晶體敵百蟲和曝氣48 h的自來水配制而成。7種濃度梯度中每個濃度梯度設(shè)置3個平行實驗組,每個平行實驗組有10只蟹,總共210只蟹。
暫養(yǎng)后的蟹一次性放入各個敵百蟲濃度梯度的實驗桶中。22:00投喂餌料,按各實驗桶中蟹總重量的5%~10%投放。次日8:00取出殘餌并稱量,換等量敵百蟲的曝氣自來水一次。實驗時間持續(xù)96 h,記錄蟹生存情況、死亡時間和攝餌量。
在進行敵百蟲對合浦絨螯蟹幼蟹的影響實驗時,設(shè)置相應的餌料溶解校正實驗,用以檢測不同敵百蟲濃度下的餌料溶解值,以便修正攝餌結(jié)果。本實驗中的數(shù)據(jù),是經(jīng)餌料修正后的合浦絨螯蟹每24 h的平均攝餌量,除以每個合浦絨螯蟹的體重后的相對值。
1.2.2 統(tǒng)計分析
實驗結(jié)果采用SPSS19.0進行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檢驗其差異顯著性,LC50值用Probit法求出,用LSR 法的新復極差檢驗法(Duncan)進行各組間的多重比較,設(shè)P< 0.05時為差異顯著。
通過96 h的急性毒性試驗發(fā)現(xiàn),敵百蟲能影響合浦絨螯蟹的存活率,詳細情況見圖1。
圖1 敵百蟲濃度和暴露時間對合浦絨螯蟹存活率的影響
從圖1可見,在12 h時,各不同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差異不顯著。在24 h時,0.5 mg·L-1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為100%,8 mg·L-1及以下各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與對照組(0 mg·L-1)差異不顯著,但10.5 mg·L-1及以上各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與對照組差異顯著,并且10.5 mg·L-1及以上各敵百蟲濃度組相互之間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差異顯著。在36 h時,5.5 mg·L-1及以下各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但8 mg·L-1及以上各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與對照組的差異顯著,8 mg·L-1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與10.5 mg·L-1的差異不顯著,10.5 mg·L-1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與13 mg·L-1的差異顯著。
在48 h時,5.5 mg·L-1及以下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與對照組的差異不顯著,但8 mg·L-1及以上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與對照組的差異顯著,并且在48 h內(nèi)13 mg·L-1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全部死亡,存活率為0。在60 h時,5.5 mg·L-1及以下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與對照組的差異不顯著,但8 mg·L-1及以上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與對照組的差異顯著。在72 h時,5.5 mg·L-1及以下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與對照組的差異不顯著,但8 mg·L-1及以上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與對照組的差異顯著。在84 h時,3 mg·L-1及以下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與對照組的差異不顯著,但5.5 mg·L-1及以上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與0.5 mg·L-1敵百蟲濃度組(存活率為100%)的差異顯著,并且在84 h內(nèi),10.5 mg·L-1及以上濃度的合浦絨螯蟹全部死亡,存活率為0。在96 h時,0.5 mg·L-1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為100%,3 mg·L-1及以下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但5.5 mg·L-1及以上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率與對照組差異顯著,這說明,96 h以內(nèi)3 mg·L-1及以下的敵百蟲濃度對合浦絨螯蟹的存活影響不明顯。
將圖1的數(shù)據(jù)進行Probit分析,得到不同時間敵百蟲對合浦絨螯蟹的毒力回歸方程,結(jié)果見表1。
表1 敵百蟲對合浦絨螯蟹的毒力回歸方程
從表1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毒力回歸方程趨于穩(wěn)定,36 h后,毒力回歸方程的系數(shù)變化不大。
進行Probit分析,得到敵百蟲對合浦絨螯蟹的LC50影響結(jié)果,詳見圖2。
圖2 敵百蟲的暴露時間對合浦絨螯蟹LC50的影響
由圖2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敵百蟲對合浦絨螯蟹LC50的影響逐漸降低。但是48 h后,LC50降至6.738 mg·L-1,并逐漸趨于穩(wěn)定。在96 h時,LC50為5.469 mg·L-1。所以,對合浦絨螯蟹來說敵百蟲的安全濃度為0.546 9 mg·L-1。
從實驗開始到結(jié)束的有效的96 h內(nèi),統(tǒng)計存活個體的存活時間(從實驗開始至個體死亡或?qū)嶒灲Y(jié)束時間)。經(jīng)過96 h的急性毒性試驗發(fā)現(xiàn),敵百蟲對合浦絨螯蟹的存活時間影響明顯,詳細結(jié)果見圖3。
圖3 敵百蟲濃度對合浦絨螯蟹存活時間的影響
從圖3可見,在96 h內(nèi)的急性毒性試驗中,5.5 mg·L-1及以下的敵百蟲濃度組,其合浦絨螯蟹存活時間大于82.4 h,與對照組的差異不顯著,但是8 mg·L-1及以上的濃度組,存活時間小于30.4 h,與對照組差異顯著。8、10.5、13 mg·L-13組的敵百蟲濃度組,在96 h的急性毒性試驗中,各個組之間的存活時間差異不顯著。
在96 h急性毒性試驗中,每天的相對攝餌量的變化情況見圖4。
圖4 敵百蟲濃度和暴露時間對合浦絨螯蟹攝餌量的影響
從圖4可見,在24 h時,5.5 mg·L-1及以下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相對攝餌量在60%左右,與對照組65.4%的差異不顯著;8 mg·L-1與10.5 mg·L-1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相對攝餌量在40%~50%,也與對照組的差異不顯著。在48 h時,3 mg·L-1與5.5 mg·L-1的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相對攝餌量在40%左右,與對照組的差異顯著,也與8 mg·L-1及以上濃度組的相對攝餌量差異顯著。在72 h時,3 mg·L-1與5.5 mg·L-1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相對攝餌量在40%左右,與對照組的差異顯著,也與8 mg·L-1及以上濃度組的相對攝餌量差異顯著。在96 h時,3 mg·L-1敵百蟲濃度組的相對攝餌量在40%左右,與對照組、0.5 mg·L-1、5.5 mg·L-1敵百蟲濃度組的差異顯著,5.5 mg·L-1敵百蟲濃度組與8 mg·L-1及以上敵百蟲濃度組的相對攝餌量差異顯著。在96 h時,急性毒性試驗中,0.5 mg·L-1敵百蟲濃度組與對照組的相對攝餌量趨于不變狀態(tài)??偟膩碚f,敵百蟲各濃度組蟹的攝餌量整體呈下降趨勢,但隨著蟹對敵百蟲的適應,在48 h后的相對攝餌量比較穩(wěn)定。
在96 h的急性毒性試驗中,從存活時間上看,5.5 mg·L-1及以下敵百蟲濃度組的合浦絨螯蟹存活時間大于82.4 h,與對照組的差異不顯著,而8 mg·L-1及以上敵百蟲濃度組的存活時間小于30.4 h,與對照組的差異顯著。0.5 mg·L-1濃度組的存活率為100%,3 mg·L-1濃度組在48 h后存活率趨于穩(wěn)定,在96 h時,5.5 mg·L-1及以上敵百蟲濃度組的存活率與對照組的有顯著差異。這說明,從急性毒性試驗看,3 mg·L-1敵百蟲濃度組對合浦絨螯蟹的存活率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達到96 h時,LC50為5.469 mg·L-1,敵百蟲對合浦絨螯蟹幼蟹的安全濃度為0.546 9 mg·L-1。當然,僅從存活時間和存活率來衡量敵百蟲對合浦絨螯蟹的毒性傷害范圍還是不夠的,雖然3 mg·L-1及以下敵百蟲濃度組存活率和存活時間均與對照組的沒有顯著差異,但其對合浦絨螯蟹攝餌量的影響卻有明顯下降的趨勢,雖然在48 h后的相對攝餌量趨于穩(wěn)定,但仍與對照組的有顯著差異。這說明,3 mg·L-1敵百蟲濃度仍會對合浦絨螯蟹產(chǎn)生一定的傷害。所以,在培養(yǎng)合浦絨螯蟹時,3 mg·L-1敵百蟲濃度仍不安全,真正的安全濃度在0.546 9 mg·L-1以下。本文合浦絨螯蟹在96 h時的LC50為5.469 mg·L-1,相對于敵百蟲對斑點叉尾鮰(96 h的LC50為0.7 mg·L-1)[18]、中國花鱸幼魚(96 h的LC50為2.89 mg·L-1)[15]等魚類的96 h時的LC50值明顯偏高。
敵百蟲對三疣梭子蟹Ⅰ期溞狀幼體、Ⅱ期溞狀幼體、Ⅳ期溞狀幼體、大眼幼體的48 h時的LC50分別為0.008 2、0.010 0、0.047 0、0.050 0 mg·L-1[17]。敵百蟲對中華絨螯蟹Ⅱ期溞狀幼體(Z2)、Ⅲ期溞狀幼體(Z3)、Ⅳ期溞狀幼體(Z4)、大眼幼體(M)48 h時的LC50分別為0.004 5、0.005 1、0.003 9、0.008 7 mg·L-1[14]。這說明,隨著蟹類幼體的生長發(fā)育和體重的增加,其對敵百蟲的耐受性逐漸增強,幼蟹的耐受性明顯強于幼體。
合浦絨螯蟹在淡水中生長,在鹽度為8‰~25‰的海水中繁殖,交配溫度在15~20 ℃,生長適溫在20~30 ℃[2],這與北部灣地區(qū)氣候及地形相符合。合浦絨螯蟹體重一般在100~150 g[4],最大個體可達450 g,體重為50~250 g的雌蟹,產(chǎn)卵量達27×104~93×104粒,產(chǎn)卵量大[5],可為養(yǎng)殖提供更多的苗種。當年產(chǎn)的苗,一般經(jīng)過一年的生長發(fā)育就可以成蟹[2],規(guī)格在60~100只·kg-1的蟹苗經(jīng)過3~4個月的養(yǎng)殖,可達65~90 g·只-1,即可上市出售[5]。這說明,進行合浦絨螯蟹的人工養(yǎng)殖是可行的。所以,應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加強合浦絨螯蟹的研究和開發(fā)力度,使合浦絨螯蟹早日從野外捕撈轉(zhuǎn)為人工養(yǎng)殖,提高產(chǎn)量、質(zhì)量及其經(jīng)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