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新
1985年,牛津大學有著三百五十年歷史的大禮堂出現(xiàn)了嚴重的安全問題。經(jīng)檢查,大禮堂二十根用巨大橡木做成的橫梁已經(jīng)嚴重風化腐蝕,必須立即更換;而為了保持大禮堂三百五十年的歷史風貌不變,必須采用同樣的橡木??墒?,到哪兒去找這些橡木呢?即使找到了,每根橡木也要花費二十五萬美元左右,這可是一筆巨大的支出?。榇?,牛津大學的領導們一籌莫展。
正在大家為此傷透腦筋的時候,傳來一個令人欣喜的消息:當年的建筑師們在建造大禮堂的時候,已經(jīng)考慮到后人維修和加固橫梁可能遇到的困境,早就安排園藝工人在一塊相距不遠的閑置土地上種植了一片橡樹林。如今,這批橡樹業(yè)已長成參天大樹,每一棵樹的尺寸都已超過了做禮堂橫梁的需要。
人們不禁為那些建筑師擊節(jié)贊嘆。他們的行為,不僅為后人解決了維修禮堂可能遇到的難題,更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筆精神財富,包括但不限于富有遠見卓識、注重質量提前考慮到后患、敢于擔當安全責任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具有可貴的“配套思維”。
世界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無比的系統(tǒng),萬事萬物之間,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既互相分割又互相聯(lián)系,既互相掣肘又互相支撐。有天就有地,有山就有河,有禾就有草,有羊就有狼;有酸就有堿,有陰就有陽,有反就有正,有矛就有盾;有危險就有安全,有腐朽就有神奇,有堅固就有脆弱,有建設就有破壞。這種兩相搭配的物態(tài),正常情況下、一定時期內會相安無事,相得益彰,但一旦失去平衡和配套,就會發(fā)生意外事件甚至產(chǎn)生災難性后果。
為了遏制和消除這種災難性后果,需要我們具有“配套思維”,想問題做事情都要把方方面面的事務和因素連貫起來思考,系統(tǒng)地設計,配套地籌劃,整體地建設。然而,縱觀現(xiàn)實社會,不少人常常缺乏“配套思維”,不會用全面的、系統(tǒng)的、辯證的觀點思考問題和籌劃工作,做起事來只顧一頭不顧其他,只顧眼前不顧將來,遇到情況只知水來土掩、兵來將擋,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左支右絀、丟三落四。當本來互為依存、緊密聯(lián)系的事物失去系統(tǒng)配套的支持時,便猶如天平失去一端、鏈條失去勾連、大廈失去基石,結果必然陷入難以收拾的窘境和困境。比如,在某些地方,馬路動輒開膛破肚,今天道路剛剛修好,明天就要鋪設地下管道;地下管道鋪好不久,又要更換通信電纜,一條好端端的馬路硬是成了可以隨開隨合的“拉鏈”。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由此看來,凡事應多一些“配套思維”,善于用系統(tǒng)的整體的思路考慮現(xiàn)在、籌劃未來。如果你是一位有志青年,應當對自己的人生作出富有遠見的規(guī)劃,避免因目光短淺、考慮不周而妨礙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如果你是一位管理人士,需要對自己分管的領域制定系統(tǒng)的建設治理規(guī)劃,善于統(tǒng)籌上下、兼顧左右、銜接前后,千萬不能顧此失彼、厚此薄彼、揚此抑彼,不要讓一塊小小的短板影響了整只木桶的盛水量,不能因一時的籌策不周而妨礙了整項工作的進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凡事需要配套,這其實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道理。
【原載《大同晚報》】
題圖 / 有遠見有規(guī)劃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