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夢婷
何為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那么為何為師?
目光從眼前的瑣碎挪開,被窗外的暖陽拉遠,隨著思緒,將時光追溯到人生中普通卻又值得時?;貞浀膸讉€瞬間。
8歲,我上小學,爺爺說:“囡囡,咱們家兩代為師,第三代的希望就在你身上了!”
15歲,我上中學,班主任說:“要是以后有人能來接我的班就好了……我看你就挺好。”
20歲,我高中畢業(yè)后不久,一份師范院校的錄取通知書昭示了我的人生方向。
24歲,我大學畢業(yè),雖然依舊在校園里,但身份卻是由生轉變?yōu)閹煛?/p>
為何為師?若實在要給一個答案,那便是因為愛。
愛,能溫暖人的心靈;愛,能鼓勵人的行動。有人說:有愛才有追求,有對愛的追求,才有對愛的奉獻。作為一名教師,我愛教師的職業(yè)使命,愛教師的平淡卻不平凡。教師面臨的是一群天真無邪、求知若渴、有著五彩斑斕的夢想的孩子,對他們更應該給予無私的愛。著名作家魏巍說得好,教師并不僅僅依靠豐富的學識,也不僅僅依靠這種或那種教學法,更重要的,是他有沒有一顆熱愛兒童的心。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教師才被稱為高尚的職業(yè)。
一、愛師之重任
美國教育家里克納曾說,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為教育者樹立了兩個偉大的目標:使受教育者聰慧,使受教育者高尚。三尺講臺維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教師肩負著培養(yǎng)“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接班人的重任。
傳道授業(yè)解惑,其中最難的便是傳道了。所謂道,即認識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判斷和選擇人生方向的方法、處理和解決問題的原則。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傳道,就要先有自己的“道”。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夠迫使每個學生去檢點自己、思考自己的行為和管住自己的那種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豐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教育具有示范性,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周圍的學生。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對學生來說,身教往往比言傳來得更為直接有效,更能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因此,在教育重任的背后,是教師自身的不斷完善。
二、愛生之多彩
正因經歷過青春,才懂得學生現(xiàn)在的美好。曾幾何時,我作為學生,也在青春道路上跌跌撞撞地摸索前行。我的老師便是這段路上至關重要的引路人,他們在我磕碰時的一次次伸手,也使我一點點堅定為人師的決心。
如今,我執(zhí)教兩個班,學生九十余人。他們用稚嫩、好奇的眼光打量著周圍的世界,并試圖用自己還不成熟的想法改變世界。這樣的他們,怎能令人不愛呢?有人將學生比作花朵,他們敏感而脆弱,稍微照顧不周就難以開出令人滿意的花朵;但如果對他們多一點耐心和關愛,也許就會開出又大又美的花朵來。每個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有著各自的特點,因此我始終堅持: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愛心,多一點理解,多一些鼓勵。理想的教育應是善良、慈愛、悲憫的,當教育者開始尊重和敬畏每一個生命,悲憫情懷開始從內心生發(fā),就意味著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在拉近,心靈在貼近中越來越溫暖,教育也將會滲透到孩子的血液和生命里,調整和影響孩子的一生。練就強大的內心,從事美好的事業(yè),相信教育有著溫潤的質地和柔婉的情懷。
三、愛路之綿長
蔡元培說:“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xiàn)在,而專為將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帶給學生的影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體現(xiàn)出來的。教師傳道易,學生得道難,這需要人生閱歷的加持與時間的積淀。
對教師來說,教育也是一場漫長的修行。教室、課堂、講臺是屬于我們的“道場”,行走其間,且行且修煉,細細關注,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心,不斷調整和修正自己的言行。讓柔軟從心間滋生,進而蔓延至每個鮮活的個體,用心去陪伴和守護孩子的成長。
教育之修行在于舍得,舍得把自己的知識、自己的智慧毫無保留、不計名利地獻出,舍得把自己的青春年華托付給三尺講臺,舍得把自己的挺拔身子彎成一座橋、立成一架梯。教育之修行在于堅持,無論面對的是騏驥,還是駑馬,你永遠無法斷言他的明天會是什么樣子,也許他會是山頂?shù)哪强盟?,也許是谷中那叢灌木,抑或是溪邊的一棵青草。同時,修行即修“心”,作為教師,我們就應該修煉自己的內心,不斷讓自己增長智慧,并因此將這樣一種感動與感悟傳遞下去,去溫暖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冰心曾說,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有了愛才有教育的先機。仁而愛人,以學生為中心,以愛為半徑,是對教育篇章最好的圈畫。時時不忘教育初心,方得育人始終。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中興中學)FF633DD0-476C-4BDB-926A-4EA3F5688B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