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旭辰(宜興市美術館,江蘇 宜興 214299)
江南水鄉(xiāng)——宜興自古以來就是一座人文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畫家、教育家吳冠中先生便出生于此。吳冠中自小學開始成績就是名列前茅,又是家里的長子,所以他的父親從一開始便對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好好讀書,將來能做一名小學的教員。吳先生從他父親創(chuàng)辦的吳氏小學畢業(yè),考入和橋鎮(zhèn)鵝山小學高小,一個學期下來便取得了全班第一名的成績。后又如愿地考入省立無錫師范,幾乎每學期都能拿到江蘇教育廳的清寒獎學金。讀完初中部的學習,因為吳先生不愿做一個沒有前途的“稀飯生”,又順利考進浙江大學代辦省立工業(yè)職業(yè)學校電機科。在浙大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讀完一年,全國大學和高中一年級利用暑假軍訓三個月,他和國立藝專預科班的朱德群分在了一個班。朱德群先生對藝術的摯愛深深地影響了吳冠中的那顆熾熱的心。當朱德群先生帶他參觀了國立藝專,見到了各式各樣的藝術形式,如生動的素描寫生,絢麗多彩的油畫創(chuàng)作?;蛟S是因為吳冠中骨子里與生俱來的江南文人情懷,無法控制自己內心的激動之情,毅然決定放棄工業(yè)救國的道路,報考國立藝專,踏上了藝術征程。
192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一職,他主張“藝術代宗教”,并決定創(chuàng)辦一所國立的藝術大學。1928年3月,他在杭州西湖的孤山-羅苑成立國立藝術院。4月,蔡元培先生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大學院在西湖成立藝術院,創(chuàng)造美,使以后的人,都改其迷信的心為愛美的心,借以真正完成人們的生活!”蔡元培先生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實乃藝術界的伯樂也。他極力舉薦年僅28歲的林風眠作為藝專的第一任校長,聘林文錚為教務長并兼任西洋美術史教授,潘天壽為國畫系主任,吳大羽為西畫系主任,李金發(fā)為雕塑系主任,李樹化為音樂系主任等,藝專集結了一大批當時藝術的精英人士來作為老師,還聘請外籍教師,如法國教授克羅多等。在藝專這些任課教師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留學法國后回到祖國的,他們所倡導的藝術理念都受到了西方藝術的熏陶,所以藝專當時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法國藝術學院的中國分?!薄枪谥邢壬谒噷W習期間,徜徉在藝術的搖籃中,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了這些老師的教誨。他靠著自身的聰穎和對藝術敏銳的直覺,吸收借鑒了這些老師的優(yōu)點,并且結合了自身獨特的藝術個性與追求,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藝術道路。
林風眠先生出任杭州國立藝專校長時期,提出了本校的辦學口號:“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chuàng)造時代藝術!”。在學科設置上,他把國畫系和西畫系合并成繪畫系;在創(chuàng)作上,他把中國傳統(tǒng)中的民間藝術和西方的造型規(guī)律相結合。從他的辦學口號和一系列的辦學舉措以及他自身的繪畫實踐中,筆者可以清晰地看出林風眠中西融合的治學理念是貫穿他一生的。而對于學生,他因材施教,從不以固定的模式來限制每個人的個性發(fā)展。他曾說過的“向自然學習”深刻地反映了他的藝術主張,畫畫要按照畫家本人內心對自然的獨特感受去創(chuàng)作,否則畫面會失去生動的感覺,不易感動人。吳冠中先生進入藝專直接受教于方干民、李超士等教授,雖然沒有直接受到林風眠的指點,但是林風眠的藝術主張卻深深地影響了吳冠中一生的藝術追求。中西融合的道路是從林風眠先生開始極力推行的,林風眠一生都在這條道路上實踐著,而吳冠中在藝專學習期間耳濡目染,繼承了林先生未完成的歷史使命,繼續(xù)前行,明確提出了“國畫現(xiàn)代化,油畫民族化”的藝術主張,走著水陸兼程的道路??梢哉f,吳冠中先生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在繪畫系中,西畫和國畫都會有設置課程,但是西畫課程偏重,其他大部分學生對于國畫只是應付了事,得到一個最終的成績就行,而吳冠中先生則是兩者都愛,“魚”和“熊掌”都想得到。他很好地貫徹了林先生的藝術主張,試圖把兩者都學得透徹,最終掌握了西畫的寫生方法和國畫的傳統(tǒng)技法,為他今后走融合之路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吳大羽是杭州國立藝專一位很有威望的油畫教授,當時林風眠在歐洲就非常欣賞吳大羽,稱贊他為:“非凡的色彩畫家,宏偉的創(chuàng)造力?!眳枪谥懈f他是“杭州藝專的一面旗幟”。更值得注意的是吳冠中先生和他均來自江蘇宜興,他們骨子里都有著江南人那種對藝術意境美的執(zhí)著追求。吳冠中十分敬重吳大羽老師,更是被他強烈的繪畫語言所折服。吳大羽在給同學上課時常常說道:“眼睛要觀察一切,尤其是要洞察人的心靈。”吳冠中先生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用自己敏銳的眼睛觀察著大自然中的一切。吳大羽重視色彩的運用,他的油畫作品色彩強烈,震撼人心;吳冠中也重視色彩的和諧,他的作品透露出江南人所追求的意境。吳大羽先生十分重視在作品中傾注自己的感情表達,而吳冠中也用內心去感受不同事物之間帶給他的不同感受。吳冠中先生曾經(jīng)在他的文章中講過這樣一句話:“無疑,吳大羽曾涉足過特拉克洛亞、塞尚、畢加索等人的道路,尤其是塞尚,他談得最多,他早期作品如‘女孩像’等也與塞尚有異曲同工之品味?!眳枪谥性谄淅蠋焻谴笥鸬挠绊懴拢钊氲匮芯苛宋鞣矫佬g經(jīng)典畫家及作品。從凡·高那里吳冠中先生領悟到:作品需要依靠自身情緒的充分表達才能撼人;而從塞尚那里,吳先生又從他的畫面中看到了形式構成要素的重要性,提出了“形式美”的概念,如“形式美是美術創(chuàng)作中關鍵的一環(huán)”“我認為形式美是美術教學的主要內容”吳先生的這些話語無不體現(xiàn)先生對于形式美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教學中重要性的強調?!皡谴笥鹜慕⒒趦煞矫?,一是他作品中強烈的個性及色彩之絢麗,二是他講課的魅力”“吳大羽從技術到藝術,再到做人,從東方到西方再到東方,從有法至無法的藝術發(fā)展道路,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一個極為突出的十分豐富的現(xiàn)象?!痹趨枪谥邢壬壑?,吳大羽在藝專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在吳大羽先生的教導下,藝專培養(yǎng)出一批優(yōu)秀的學生,除了本文所介紹的吳冠中先生外,還有趙無極、朱德群等藝術家。吳冠中先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不管是他對作品色彩的強烈表達,還是對畫面構成的設計,甚至是他提出來的一系列美術理論,都和吳大羽先生的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
潘天壽是藝專的國畫教授,那個時期,學校的大部分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西畫學習上,國畫受到了冷落。只有朱德群、吳冠中等人既注重西畫的素描基礎,又努力學習傳統(tǒng)的中國畫技法。潘天壽先生鼓勵他們臨摹八大、石濤、石溪、漸江等人作品,一反北方清廷主張的“四王”的正統(tǒng)風格。潘先生雖然重視傳統(tǒng),但是他的作品并不古板,反而具有創(chuàng)新性,特別是他畫面奇險的構圖,酣暢的線條成為了他的獨特風格面貌。吳冠中先生追隨著潘天壽先生,受到他的言傳身教,自是受益匪淺!首先,吳冠中先生聽從潘先生的教誨,通過大量臨摹清初四僧等人的作品來掌握中國傳統(tǒng)筆墨的精髓所在。有部分學者認為:“吳冠中先生大談‘筆墨等于零’完全是不懂中國傳統(tǒng),忽視了作為傳統(tǒng)筆墨的重要性?!比欢?,事實并非如此。吳冠中先生受潘先生的影響,對傳統(tǒng)國畫筆墨有相當深入地研究并有大量地臨摹實踐。他的“筆墨等于零”的觀點實際上并沒有否定筆墨的重要性,而是主張把筆墨要放進特定的畫面中去品評,正如他在文章中談到的“就繪畫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顏色,赤、橙、黃、綠、青、藍、紫,無所謂優(yōu)劣,往往一塊孤立的色看來是臟的,但在特定的畫面中卻起了無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無所謂優(yōu)劣,則品評孤立的筆墨同樣是沒有意義的。”其次,吳冠中先生從潘先生藝術主張“從傳統(tǒng)中創(chuàng)新”中得到啟示,結合林風眠先生中西結合的道路,提出了“中國畫現(xiàn)代化”。在吳先生的國畫創(chuàng)作中,一反傳統(tǒng)程式化的繪畫方式,引進了西方油畫的技法、構圖等形式,對中國畫現(xiàn)代化的進程起了巨大地推動作用。
朱德群是比吳冠中高一級的藝專同學,也正是他把吳冠中領進藝專參觀,使得吳冠中投入藝術的懷抱一發(fā)不可收拾,從此改變了吳先生一生的命運軌跡。吳冠中在考藝專的時候,朱德群給吳冠中提供了專業(yè)的輔導,加上吳冠中自身的勤奮努力,順利考取了杭州國立藝專。吳冠中進入藝專后被分到方干民的班上,而朱德群則是在吳大羽班上學習,朱德群把吳大羽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作方法毫無保留地分享灌輸給了吳冠中,吳冠中從中深刻體會到了吳大羽的繪畫精髓。藝專期間,朱德群帶著吳冠中,白天或到西湖畔畫水彩寫生,或在畫室畫素描;晚上兩人還相伴專攻國畫和書法,石濤、鄭燮等人的畫冊便是他們經(jīng)常臨習的摹本。吳冠中在藝專學習期間打下的堅實的繪畫基礎,與朱德群亦師亦友的關系是不無聯(lián)系的。
在杭州國立藝專期間,除了筆者上文所提到的這些吳冠中生命中的“貴人”,其實還有很多老師、學生都或多或少地影響過吳冠中先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及藝術理念,如蔡元培的長女蔡威廉也是極其佩服吳冠中的才華,曾經(jīng)想用自己的作品與吳冠中的作品交換,雖然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實現(xiàn),但這段真摯的師生情誼是不可否認的。另外李超士、法國籍克羅多教授等都是吳冠中一生中的藝術引路人。藝專的學習生活是吳冠中先生真正走上繪畫道路的起點,吳先生在此積累了扎實的繪畫功底和理論基礎,為今后赴法深造,歸國后繼續(xù)繼承了林風眠中西融合道路不斷突破、不斷探索鋪平了堅實的道路??梢赃@么說,杭州國立藝專造就了當時一大批美術界的精英人士,而吳冠中則是站在藝術之巔的那個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