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翌煒
高中階段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音樂課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的革新是每一位普通高中音樂老師都在不斷探索的問題。我在一學期的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將電子音樂合成器、編曲軟件等專業(yè)音樂工具引入普通高中音樂課堂,旨在營造學生更易接受、更感興趣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更深層、有效地理解音樂本身,從而更好地提高其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本文對此進行了簡要的闡述與分析。
信息化教學在如今的中小學課堂中已成為主要的教學手段之一,而音樂學科則是中小學課堂中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學科之一,五花八門的多媒體課件以及音樂視頻使音樂課堂擺脫了老式錄音機加磁帶模式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用視頻代替音頻的方式在現(xiàn)今的高中音樂課中也已屢見不鮮,而視頻的剪輯與加工已成為音樂教師除專業(yè)技能外必備的教學技能之一。視頻能夠把原本抽象的音樂變得相對具象化,這無疑更加有助于學生理解音樂作品,并且更加能產(chǎn)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然而我在入職后在實際上課以及聽課過程中還是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的問題?!镀胀ǜ咧幸魳氛n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指出,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和“文化理解”三個方面。在“文化理解”層面,播放視頻的效率的確遠遠高于教師的口述,但在“審美感知”層面,音樂視頻的大量運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對音樂藝術聽覺特性的感受,而在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要素、表現(xiàn)手段等方面,以及“藝術表現(xiàn)”層面,單純的音樂視頻在教學中似乎并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因此,我在一學期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在傳統(tǒng)信息技術以外,從音樂學科本領域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入手,嘗試了一些新的教學手段。
一、電子音樂合成器在高中音樂課中的運用
電子音樂合成器俗稱電子合成器,外形類似于電子琴和MIDI鍵盤,是電聲樂隊中常見的演奏樂器,甚至是可以代替樂隊演奏和進行自動化編曲的電子設備,同樣,也可以作為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具,在一定程度上,電子合成器相較于鋼琴更適合作為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具。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中大多數(shù)作品是由非鋼琴演奏的器樂作品或中外管弦樂隊作品,在欣賞此類作品時可供教師選擇的視聽作品版本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一般只能在錄音或視頻中展示原速、原聲音比例演奏的作品或作品片段,學生能夠從中把握作品的整體風格,卻往往難以感受其中更細致的音樂要素特征,尤其是樂隊作品中不同樂器的音色特征,即使再全能的音樂教師也不能實現(xiàn)所有樂器的實際示范,只能在鋼琴上進行簡單的個別聲部的旋律演示,難以還原管弦樂隊中樂器原本的音色特征,而豐富多樣的配器風格恰恰是管弦樂(民族管弦樂)不同于獨奏、重奏作品的重要因素,同樣也深深影響著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區(qū)音樂的整體音樂風格差異。這一部分的音樂要素分析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往往是難以深入的,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聽辨出作品主題旋律的主奏樂器,但是難以分析其配器的規(guī)律。教師往往會通過課件的文字描寫或口述來闡釋某種樂器的音色特點,以及其擔任主奏樂器的原因,但這樣的講授法較為淺顯,學生缺少聽覺上的差異感受。面對這樣的教學難點,電子合成器便能顯露出其相比于鋼琴或其他傳統(tǒng)樂器的優(yōu)勢。
(一)多聲部作品的分聲部欣賞探究
電子合成器能夠在同一臺鍵盤上模仿出上百種樂器音色,教師只要擁有最基本的鍵盤演奏能力,便能較完美地還原出樂隊合奏作品中各個聲部的獨立樣貌,除旋律的主奏樂器外,也能將伴奏聲部的和聲、織體特征及其所代表的音樂形象等單獨展現(xiàn)出來,有助于建立學生更加立體的音樂思維,而非僅僅將欣賞重心集中在主題旋律上。
(二)主題旋律的多音色對比詮釋
同一旋律運用不同樂器來演繹能夠產(chǎn)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及情感體驗,在傳統(tǒng)音樂鑒賞課中,音像或影像資料只能以一種單一的音響模式。例如在新版《音樂鑒賞》第六單元“音畫交響——影視音樂”中的“電影《星球大戰(zhàn)》主題曲”一課中,作曲家在《星球大戰(zhàn)》主題曲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分別采用了銅管組和弦樂組作為主奏樂器組(如圖1-1、圖1-2),展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音樂情緒。以往通過常規(guī)的音像資料聆聽,學生能聽到的只有銅管演奏的主部主題以及弦樂演奏的副部主題這一單一的配器模式,缺乏比較和參照,只能通過教師的口頭闡述以及本身對相應樂器音色特點的固有感受來進行音樂情緒風格的理解,這樣的理解是不充分的,課堂氛圍也難免會顯得枯燥。但是現(xiàn)在通過電子合成器,教師可以運用比較法,用不同的樂器音色來演繹同一條主題動機,學生則能夠獲得聽覺上直觀的差異性刺激,通過自己當下的聽覺感受判斷出銅管組與弦樂組分別更適合的旋律形態(tài)和音樂情緒,遵循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加強了學生的參與感,更加深了學生對“音色對音樂情緒情感的影響”這一知識的理解。
二、編曲軟件在高中音樂課中的運用
電子合成器在課堂中主要起到了樂句的即時示范作用,與鋼琴有同樣的用法但功能比鋼琴豐富,然而也有其不足之處,例如合成器不能同時模仿多種音色,當要示范兩種或以上樂器的組合效果時,單純的演奏型合成器以某一音為分界線將鍵盤分隔成兩個區(qū)域,雖然這樣能同時模仿兩種音色,但其可用音區(qū)具有極大的限制,難以達到真正所要展示的效果。在這個情況下,我采用了電腦編曲軟件與電子合成器配合來達到需要的效果。
(一)Mac版“庫樂隊”軟件分軌錄制樂隊分譜
還是以“電影《星球大戰(zhàn)》主題曲”一課為例,我在備課階段事先將作品各樂器聲部旋律通過電子合成器錄入了“庫樂隊”軟件,制作成了若干個分譜的音軌,并將其分別組合成全體樂隊、銅管組、弦樂組、木管組、打擊樂與鋼琴、豎琴組等分軌文件(如圖2),學生不僅可以聽到單獨樂器的旋律,同樣也能欣賞到樂隊合奏以及以樂器組為單位的聲部演奏,同時,學生可以看到每條音軌顯示出的該樂器在旋律進行時的旋律線走向,這也意味著運用電腦編曲軟件,可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可視化效果。我在上這堂課時嘗試了這種方法,將教學重點放在管弦樂作品的各聲部音色特征上,學生不僅能夠輕松聽辨出主題部分的主奏樂器,并且能夠通過討論分析出主奏樂器和伴奏樂器的音型特點以及其在作品中所象征的音樂形象,通過細致的音樂形象分析,則更好地回歸到本單元的重點,即音樂與影視作品之間的關系。
(二)運用IPad版“庫樂隊”軟件拓展課堂實踐活動
IPad版的“庫樂隊”不同于Mac版,它更容易上手,且可以模擬鍵盤、吉他、弦樂、打擊樂甚至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學生不需要有實際樂器的演奏能力,在實操時可以設置固定的調(diào)式調(diào)性、自動和弦和演奏方式等,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學生可以輕松地在IPad上演奏出完整的樂句。除了在音樂鑒賞課上體驗樂器演奏之外,該功能可以在音樂創(chuàng)編模塊以及音樂社團課中起到比較大的作用,降低了音樂創(chuàng)編的門檻,提高學生自信心,讓普通高中生體驗到音樂創(chuàng)編的樂趣與成就感。
結束語:
音樂是每個人都喜愛的事物,而音樂課也應成為每個學生喜愛的課程,每位高中音樂老師都在不斷尋求著易于被學生理解吸收,又能夠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能夠提升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模式。上世紀末多媒體教學手段率先在音樂課堂中被廣泛運用,形成了中小學音樂課的信息技術學科的高度融合,而如今隨著現(xiàn)代音樂科技的高速發(fā)展,新時代專屬于音樂學科的技術產(chǎn)品則更應該走進中小學的音樂課堂,為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服務,如此更有助于課堂擺脫對視頻等多媒體的過度依賴,使課堂重新回歸到音樂本身。
(310005? 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錢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