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怡婷
摘 要:歷史學科在高中教育中承擔著重要角色,讓學生學習中外歷史,塑造人格。歷史學科具有客觀性,導致學生在學習時,需要花費額外時間理解其中內容,影響正常知識吸收。本人對高中歷史學習有較深見解,結合各類參考文獻:,全面分析歷史客觀性,希望為更多高中生提供學習參考,在歷史學科中穩(wěn)步成長。
關鍵詞:歷史;客觀性;自我思考
前言:
對于歷史研究人員,更注重歷史事件發(fā)生原因、內容,對于事件自身具有的普遍性并不重視。而物理、化學等學科則從現(xiàn)象中提煉普遍規(guī)律,用于描述所有現(xiàn)象。同時,物理、化學學科也是通過歸納、演繹方式獲得規(guī)律,并用規(guī)律指導事件。歷史則是通過代入事件中,從當事人視角分析問題,這導致同屬于科學的歷史學科客觀性被嚴重削弱。為此,有必要對歷史的客觀性進行分析、研究。
1國外研究歷史客觀性的部分觀點
1.1懷疑派
對于懷疑派的研究人員,多為相對主義者,對于歷史科學性秉持否認態(tài)度,并不認為歷史學科具有客觀性。比如查理斯.畢爾德,就對歷史客觀性保持最強烈的反對意見。他的理由是:歷史研究人員無法以其他學科對歷史參與者展開行為、思想等預測[1]。現(xiàn)存的歷史紀錄信息大多殘缺,一部分信息會在傳遞、謄寫過程中,人為更改內容,導致信息出現(xiàn)歪曲現(xiàn)象,歷史研究人員需要在大量的歷史材料中進行選擇,根據興趣等主觀因素進行篩選,從而喪失了歷史學科的客觀性;同為懷疑派的李凱爾特,認為歷史學科和應用價值存在緊密關系,也指出歷史研究人員的工作問題,即在研究歷史時,會通過研究人員已有的價值體系,對研究的歷史內容進行評價,否則研究內容將無法稱作歷史;克羅齊是將歷史與哲學放在同等地位,認為歷史學家本質上也是哲學家,并不是僅僅是整理文獻資料的研究人員。如果僅是研究歷史資料,僅僅是一種“剪刀加漿糊”的行為,需要以哲學頭腦,結合思辨能力,投入到歷史研究中。同時,他也提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觀點,認為當前對歷史學科的興趣,是對過去歷史進行深層次研究的動力,也可以讓歷史資料在當代被喚醒,以現(xiàn)代生活、興趣對歷史進行思考、理解,滿足當代人的精神追求。
1.2實證派
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為蘭克,他在撰寫《拉丁和條頓民族史》時,明確提出書籍是說明歷史的工具這個觀點。以蘭克為代表的研究人員,將這種研究歷史模式定義為“實證主義史學”,將研究歷史學科重心放在回憶錄、日記等歷史參與者的一手資料。實證派研究學者尊重歷史事實,在研究中也不摻雜其他自己的主觀因素,以客觀、真實態(tài)度,向世界再現(xiàn)過去的歷史[2]。
1.3折中派
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為沃爾什,他認為對于歷史學科的認識可以上升至“弱化客觀”層次,也提出“配景論”進行論證。沃爾什承認歷史研究人員面對相同問題,可以持有不同、甚至相悖的觀點,卻不能根據觀點差異否認歷史具有的客觀性。他認為可以用弱化意義規(guī)范歷史客觀性,可以理解為撰寫歷史相關書籍,如果不是通過具體方式刻畫歷史,而是以撰寫者自身觀點描述事實,就可以認為負責撰寫出歷史書籍的研究人員具有客觀性[3]。
2國內對歷史客觀性的研究現(xiàn)狀
歷史客觀性的問題也是我國歷史研究學者的關注內容,多年以來,我國學者廣泛吸收國外多種研究觀點,結合國內歷史研究,提出部分具有應用價值的看法。比如張耕華,就設計分層論,把歷史學科細分為史實的確認與理解、概括歷史規(guī)律、評價歷史意義幾個部分,以梯度模式表示各個層次在歷史學科的參與程度。其中,確認史實最具有客觀性,其他層次的客觀性則被弱化;彭剛則是從檢驗歷史客觀性入手,提供兩個參考標準:第一、歷史真實存在,史料是用于約束歷史學的工具,研究人員需要在史料基礎上對歷史進行研究;第二、歷史研究人員需要明確自己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程序,以具體的方法規(guī)范研究方向,避免對歷史客觀性的研究觀點產生過大誤差。本人認為,國內現(xiàn)在對歷史客觀性的研究有許多內容值得進一步推敲。比如分層論,是將歷史問題做細化處理,對于全球歷史客觀性研究具有突破意義,可以判斷層次的標準較為模糊,投入應用困難。檢驗參考標準值得研究學者的學習,可是對于判斷是否在研究中嚴格遵守學術卻缺少相應的規(guī)范,未來仍需要對該問題更深入研究。
結論:
本人雖然通過總結研究人員的專業(yè)知識,簡單敘述歷史客觀性,但是受限于本人專業(yè)知識水平,對于歷史客觀性并沒有做更深入的研究。希望本文可以為更多喜歡歷史學科的高中生提供幫助,穩(wěn)步提升歷史學科的學習效率,促進歷史成績穩(wěn)定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昱淇.多元視域中歷史編纂的客觀性問題[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1):105-111..
[2]曾金花.馬克斯·韋伯論歷史研究的主觀性與客觀性[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06):111-116.
[3]路新生.“趙氏孤兒”歷史書寫的美學剖析——兼論歷史的“客觀性”[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9(03):5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