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浪
內(nèi)容摘要: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注重畫家的內(nèi)在修養(yǎng)、文人氣息、畫面的書卷氣,使中國繪畫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人文精神是中國繪畫的精神核心,它有著儒家的風骨、道家的太極、佛教的菩提。這種人文精神融入到中國的繪畫中,利用筆墨技巧結合詩書畫印來體現(xiàn)文人氣息或反映自然、社會的總體特征。本篇論文將從我國繪畫受到人文精神的影響,并且每個時代繪畫中人文精神也有所不同,從而探討繪畫與人文精神的相互關系和表現(xiàn)形式,逐漸彰顯出具有民族的繪畫特色,并由此體現(xiàn)出人文精神在我國繪畫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繪畫 人文精神 儒道釋思想
中國傳統(tǒng)繪畫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歷代畫家智慧的結晶,是特殊的語言符號,是中國歷史積淀的靈魂。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中國畫與人文精神相互磨合、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在這樣的文化大背景下,逐步展現(xiàn)出獨具中國繪畫語言的精神面貌。為了進一步探討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人文精神的內(nèi)核什么?人文精神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發(fā)展又產(chǎn)生了何種影響?人文精神通過繪畫又該怎樣傳達出來?這些都是我們所要面對、必須解決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有利于我們更加透徹的理解中國畫中的美育精神、人文價值、美術教學都有著很大幫助的。
一.儒、道、釋中對人文精神的影響
(一)人文精神的萌芽
中國繪畫中的人文精神講氣韻、講功夫、講內(nèi)涵。作品不僅僅反映物象的外部的形式,更透過了外在的形式去觸摸作品內(nèi)在的思想情感和傳達出來的人文精神。探討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離不開中國的本土文化,更離不開儒、道、釋的精神內(nèi)涵。
(二)儒、道、釋的人文精神
1、儒家精神是以“仁愛”思想為核心,重視人的德行,關心人們的精神追求,以達到“克己復禮”的人生目標。儒家學者還通過身體力行去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體現(xiàn)出對人的關懷、對人價值的肯定,促進了人本主義的觀念的發(fā)展?!鞍选俺山袒?,助人倫”作為藝術的最高的目標,以“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作為理想美創(chuàng)作的方法,以到達情與理的和諧統(tǒng)一”[1]。儒家思想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闡釋,對我國的畫家的藝術修養(yǎng)、價值追求有著重要的影響??鬃犹岢觥爸钦邩飞?,仁者樂水”表達出了智者仁者都喜歡對山水進行描繪,詮釋出山水對文人情感陶冶、情操升華、修煉品性有著重大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繪畫中的人文精神的發(fā)展。
2、家精神最高概念是“道”,即審美是精神與道的統(tǒng)一。“使人從一切實用、利害、乃至邏輯因果的束縛中超脫出來,達到一種虛、靜、明的自由審美境界”[1]。道家重視“柔”,主張柔和的線條,使畫面具有虛靜、灑脫、陰柔的藝術效果。中國山水畫面的自由性來自于道家主張精神絕對自由的觀念,影響了中國繪畫的透視學的發(fā)展即散點透視,構圖飽滿,內(nèi)容豐富。老子重視“玄”,使中國繪畫“山水畫居首”“水墨最為上”。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哲學思想之一,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了中國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的主流,倡導的是寧靜、陶然、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道家思想根植于中國本土文化土壤上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3、釋的精神在公元前一世紀傳入了中國,并與中國的本土的哲學思想相互磨合,展現(xiàn)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藝術,佛教的傳入使當時的人們進行大量修筑石窟、佛像成為了人們精神家園。佛教藝術在南北朝時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這是一個頻繁戰(zhàn)爭的歷史時期。整個社會彌漫著血腥和死亡,人們借用佛教藝術來麻醉自己?!艾F(xiàn)實生活是如此的悲苦,生命也宛如朝露,身家毫無保障,命運不可捉摸,生活無可眷念,認為人生充滿悲傷、悲慘、恐怖,犧牲,事物似乎根本沒有什么“公平”和“合理”也毫不遵循什么正常的因果和規(guī)律”[2]。而佛教藝術的傳入,成為了人間苦難的圣地、精神的寄托、輕柔的夢境統(tǒng)統(tǒng)都放在佛教藝術這里,人們努力忘記社會的種種苦難、不公平,使人們麻痹在虛幻的美好之中。佛教藝術并迅速扎根于中國人的心底,各個階層將現(xiàn)實的苦難而又無可奈何的情緒寄托于佛教藝術并找到精神的慰藉。
(三)儒、道、釋中的人文精神
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人文精神,無論是儒家的“仁愛”,道家的“虛靜”,釋家的“忍”,都在進行相互補充,豐富了中國的人文精神。不但“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而且也成為后來士大夫憤世嫉俗、忠誠義士心理及其藝術理念。其思想的淵源乃是對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集中表現(xiàn)出肯定人的價值、肯定人的作用、對人進行贊美和歌頌,也在含蓄之中又復歸于虛靜恬淡的自然狀態(tài)。“只有這種狀態(tài),才能在有限的個體心靈與宇宙生命節(jié)奏的審美交融,從而在一個更為廣闊、更具有超越性的審美境界”[4]。
二.中國繪畫的大致發(fā)展脈絡
中國繪畫藝術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發(fā)展,逐步展現(xiàn)出獨具中國特色的繪畫面貌,每個時代的的繪畫都有著不同精神面貌、人文思想、價值追求。特別是人精神觀念的出現(xiàn)使藝術更加貼近生活的軌道,同時也使我國宗教藝術、宮廷藝術步入了世俗化的腳步。我國繪畫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不斷發(fā)展、完善、豐富,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繪畫。
首先中國繪畫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早期的繪畫和手工藝以審美和實用相結合,主要是以滿足生活的需要,并在巖石或者陶器上繪制一些極具抽象意味的圖案,例如魚紋、花瓣紋,代表作品半坡文化出土《鶴魚石斧彩陶翁》。
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被稱為青銅器時代,這時期開始在青銅器上鑄造各種器物,紋飾器型各異,例如商代的青銅器紋飾繁縟、形制結實凝重、厚重神秘,代表作品《后母戊鼎》,西周的紋飾較商代比較簡約、莊重,銘文較長,流行紋飾竊取紋、重環(huán)紋,代表作品《毛公鼎》《虢季子白盤》。
秦漢時期的美術主要是用來宣揚統(tǒng)一的功業(yè),顯示王權威嚴,造型藝術體現(xiàn)了廣袤無垠的宇宙意識,氣魄深沉、雄大,在寫實的基礎之上,更加注重客觀實物的整體性和力度感,代表作品《兵馬俑》《馬踏匈奴》。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繪畫從戰(zhàn)國時期的萌芽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大力的發(fā)展。這時文人士大夫步入畫壇,專業(yè)畫家的出現(xiàn),人才輩出,民間繪畫與專業(yè)創(chuàng)作也相互影響。繪畫也更加注重人物的氣韻和內(nèi)在精神,代表畫家六朝三大家等。
隋唐時期繪畫題材廣泛、手法多樣、用色豐富。山水畫和花鳥畫得到發(fā)展,山水畫呈現(xiàn)多樣態(tài)特色,花鳥畫成為了獨立的畫科。唐代繪畫對象造型生動、人物飽滿豐腴、神情瀟灑自然、筆墨變化多端。代表畫家張萱周昉、吳道子、大小李將軍。
五代至兩宋繪畫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五代的山水畫家對自然深入體會創(chuàng)造出了南北兩方不同的山水面貌,北方山水荊浩、關仝為代表,描繪北方的崇山峻嶺,氣勢雄渾。南方山水則以董源、巨然為代表,描繪南方秀麗風光,抒情柔美。宋代我國繪畫進一步的完善,繪畫的題材寬泛、手法多樣,有著謹密多新、雅俗共賞的特點。風俗畫為代表人物張擇端的、李嵩。北宋山水畫代表人物李成、郭熙、范寬,在前代的山水畫的基礎上豐富了人文精神的表現(xiàn)語言,這時山水或“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氣韻”氣象蕭梳、煙林清曠”的意境,畫面對人文精神營造更加的突出。南宋開創(chuàng)空靈雅秀的院體山水畫代表人物南宋四大家,他們的山水以秀麗、工整、抒情取勝,使他們筆墨章法更具個性以及形象也比較清奇峭拔。文人繪畫在北宋中后期得到了大力發(fā)展,代表人物蘇軾、文同,用繪畫來進行抒情、狀物言志、完全不拘泥形式,愛用水墨寫意,不施色彩乃光彩照人,繪畫常常描繪“四君子”或者“歲寒三友”來表現(xiàn)自己高尚的品格。
元明清時期,繪畫中文人情致、精神氣韻、筆墨章法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融合,文人畫得到了重大的發(fā)展。這時畫家筆墨爽利奇異、用色變化多端,作品具有一種豪邁雄壯的氣勢。借繪畫來展現(xiàn)內(nèi)心的情感,涌現(xiàn)出了青藤白陽、清初四僧、元四家等極具個性的畫家;以及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論”把我國的繪畫向人文精神的內(nèi)涵推向了極致。中國繪畫歷經(jīng)了數(shù)年的發(fā)展,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
三.中西人文精神的差異
(一)社會取向不同
儒家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思想淵源,儒家思想強調(diào)培養(yǎng)“社會”的人,更加關注人的社會職責。古希臘的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思想淵源,古希臘的思想家們特別強調(diào)“個體”的人,更加關注主觀感受。儒家思想追求情理和諧、心物相映的人文精神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在繪畫上是偏于內(nèi)向“心理”事物中的人文精神并側重主體的心理體驗方面。古希臘學者追求視覺的理想美形式中寄托對客觀世界的把握,強調(diào)審美對象的外在形式。
(二)表達方式的差異
西方繪畫中的文人精神是建立在科學精神的基礎上,有著較強的理性精神。以油畫方式為代表,根基在于科學,科學思想決定了西方繪畫鏡像造型的藝術,有著很強的寫實觀念,西畫重繪畫的技法,相對來說對畫家的個性發(fā)揮是處于次要地位,遠離哲理與人的意念,所以說西方繪畫是重器而輕道的,西方的理想美=鏡像+事物應該有的樣子。
中國畫的文人精神是追求人和自然合二為一的觀念,西方繪畫的人文精神是充滿理性和激情。中國畫造型觀是意象造型,而西方繪畫是鏡像造型。中國畫的形態(tài)特征是平面的、裝飾性的,而西方繪畫是立體的、寫實性的。中國畫通過感悟的認知方式,使人在自然中感悟自然并采取寫意的方式。西方的文人精神是通過觀照的認知方式,使人在自然中觀照對象并采取模仿的方式。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人文精神的思想、形態(tài)、語境存在著巨大差異。中國繪畫中的人文精神的重是師造化、抒個性、重神似、博修養(yǎng)的理念,相比較,我國繪畫中的人文精神筆墨更為灑脫、情感更為豐富、個性的表達更為直觀、有著更持久的生命力。
四.人文精神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體現(xiàn)
(一)關注主觀感受
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重視畫家的內(nèi)心情感和主觀感受,用繪畫來進行狀物言志、直抒胸臆。例如張璪的不朽名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創(chuàng)作時將主觀之情和客觀之景相結合。清代文人畫家鄭板橋也是這一繪畫理論的有力的踐行者,鄭板橋在畫竹而不拘泥成局之法。而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到“手中之竹”的繪畫理論,筆下繪竹用墨厚潤、磊落脫俗,將客觀之景和心中之情完美的融合,重韻味而輕形象,塑造出了生動的藝術形象,達到神形兼?zhèn)涞男Ч?/p>
人文精神的影響下,很多畫家將仕途上的懷才不遇進行轉(zhuǎn)變?yōu)樽晕覂?nèi)心修煉、寄情詩書畫印、以實現(xiàn)內(nèi)心的慰籍。代表畫家清初四僧,他們筆下的用筆用墨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用筆酣暢淋漓、隨意揮灑,用墨渾厚華滋、氣韻清逸,畫面虛實相生,詩歌書法入畫結合似與不似的形象之上,來抒發(fā)清高挺拔、文人情感。例如朱耷號稱八大山人在他的山水畫中常常用山水寄恨,被稱為“墨點不多淚點多”可稱為是淚點的“舊金山”。
(二)提高人文修養(yǎng)
人文修養(yǎng)是人文精神側面的表現(xiàn)形式,要注重對個人的品性、思想、道德的修煉,修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畫面詩意的營造和書卷氣的表達。必須注重學識和才情,才能顯現(xiàn)出個人的文化境界和人文品質(zhì),正如俗話所說“人品不高,落墨無法”,說明人品、修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畫面人文精神的傳達。
五.中國繪畫中人文精神的表現(xiàn)形式
(一)畫面的形式
畫面的形式也是人文精神表現(xiàn)的重要途徑,可從寫意、構圖兩方面去傳達人文精神。寫意是畫家忽略藝術形象的外部具體特征,對繪畫對象進行高度概括,用豪邁、簡練的筆墨,達到言簡意賅效果,傳達出畫家的精神氣質(zhì)和內(nèi)在韻味,使畫家個性得到極致的發(fā)揮,不求具象,只求神似,正如關仝所說“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同時也可以從畫面的構圖形式去突破例如南宋時期的馬遠夏圭為代表被稱為“馬一角、夏半邊”突破了全景式的構圖,描繪邊角之景,畫面上進行層次分明的用墨、大量的空白營造濃厚的詩意、并融合自己的主觀情感,為文人精神繪畫注入了鮮活的氣息。
(二)筆墨
筆墨決定著畫面的意境的生成與氣韻的創(chuàng)造,筆墨不僅是繪畫中表現(xiàn)手段而且又具有獨立的價值,是構成我國繪畫造型美和內(nèi)在氣韻美的最根本的途徑。而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墨分為五墨,色分為六色,以及皴、擦、點、染的筆墨技法。運用不同的筆墨色彩技巧來表現(xiàn)不同質(zhì)感,同時筆墨也具有文人時代印跡,傳達出畫家主觀意志?!皬垙┻h在《歷代名畫記》對繪畫的文化功能和造型、用筆進行了綜合總結,明確指出的中國畫的造型語言歸結為用筆之人的筆墨上,按照這一邏輯,真正高超的畫者是“形似之外求其畫”要做到這一點歸結于用筆用墨”[1]。例如元四家通過筆墨來表達畫者的心境,元四家的用筆用墨重意境、重情趣、重自然之理、重詩書畫印結合,但四人筆墨又各具特點黃公望的筆墨空靈瀟灑、王蒙的筆墨渾厚華滋、倪瓚的筆墨簡淡疏荒、吳鎮(zhèn)的筆墨渾厚濕潤。元四家重筆墨,講風格追求主觀世界與意境傳達,是文人繪畫的重要代表人物。唐代時期王維創(chuàng)“破墨”筆墨技巧,王洽創(chuàng)“潑墨”,大大地發(fā)展了中國繪畫中的筆墨,抒寫文人情懷,洗去鉛華追求平淡素雅,被明代的董其昌稱認為這種繪畫是“南宗”繪畫。因此,筆墨并不僅僅是繪畫技巧中的表現(xiàn)形式,更是作者人文精神的表達,筆墨”不僅獨立,更具有了深邃的人文精神內(nèi)涵。
(三)畫面的表現(xiàn)技巧
為了繪畫主題更為突出、主客觀更好的融合、情感更好的表達,一般會在畫面上采用一些“比興”手法進行豐富,例如諧音法、隱喻法、象征法、賦予法等手法,這些手法運用使描繪的物象更為活潑。
在繪畫中常用的表現(xiàn)技巧例如:隱喻法,用葫蘆、藤蔓綿長、果實累累象征著子孫滿堂、綿延不絕的寓意。象征法,在繪畫中畫家們常描繪“四君子”來象征自己品質(zhì)高風亮節(jié),用牡丹來象征富貴,用蓮花來象征廉潔品質(zhì)。諧音法,利用同音不同子的文字去置換推出一個個具有寓意安康的字,比如魚年年有余、蘋果平平安安。賦予法,按照“有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原則,如云雷紋、回紋、龍紋、帶狀花紋等,被賦予富裕吉祥,連續(xù)不斷。畫面上運用各種表現(xiàn)技巧來使形象更為飽滿、感情更為細膩、筆墨更為灑脫、描述更為生動來增加畫面的意境和趣味,豐富了畫面人文情感的表達。
總之,人文精神的總體特征表現(xiàn)為歌頌人、贊美人、肯定人的價值的思想觀念。在人文精神的影響下中國繪畫逐步重視人的作用,并在人文主義的思想的影響下歷經(jīng)數(shù)年來的發(fā)展,真正體會到作品真、善、美的品質(zhì),以及畫家對無拘無束、超脫高逸、天人合一的追求,崇尚樸素、天然、超脫的畫外境界。
參考文獻
[1]孔新苗.張萍.中西美術比較.[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01:17-42.125
[2]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07:127-134
[3]蘭崗.中西繪畫的審美與文化比較意象與鏡像。[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21.12
[4]孔新苗.二十世紀中國繪畫美學.[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10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