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凌云
數學來源于生活,為了使學生對于數學有一個更加形象深刻的認識,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深刻興趣,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當中,可以通過對結合實際生活分解數學知識,在其中為營造更加富有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基于熟悉的事物和環(huán)境展開數學知識的探索和了解。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使用數學思維、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當中的數學知識,學生察覺生活事物中數學的本質和內涵,感受到數學的意義所在,本文主要從創(chuàng)設數學生活化情境,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結合學生實際生活,提煉課本當中的數學知識、善于捕捉生活現象,將其應用于數學知識的教學、設計生活化數學題,促進學生課后知識的鞏固。這四個方面對于立足生活化,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有效性展開深入的分析,以下為詳細內容。
一、創(chuàng)設數學生活化情境,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在傳統(tǒng)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依賴黑板和粉筆實現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整個過程當中,學生都完全是處于被動接收學習知識的過程,再加上數學知識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特點,使很多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感受到極度空泛和乏味,對于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造成了嚴重的阻礙。基于這一現象,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可以針對更加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情境,使數學知識從抽象到形象、從寬泛到具體,使課堂更加生動,富有活力。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簡單的行走路線”這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對該階段的學生而言,數學概念中的方向和路線兩個詞語都相對而言比較籠統(tǒng),學生理解起來仍然還具有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就應該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引導學生思考,實際生活中具體有哪些生活情境與方向和路線息息相關,且感受到方向和路線對于人們實際生活所能夠產生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從而帶著這些知識和理解感受到通過數學所學的方向和路線能夠在交通道路當中產生的意義,直觀地感受到這兩個詞語的含義。具體教學過程如下:首先,在正式上課開始之前,教師將學生分為4~6個人組成的若干小組,并向他們分別提出相關的問題引發(fā)他們探討,例如:如果同學們想要去偏遠的地方,主要可以通過幾種方式前往呢?在城市生活當中,主要有哪些出行方式呢?……通過這類問題的提出,學生開始積極展開探討,不難發(fā)現,教師就已經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內容直接轉變成了學生實際生活中常常出現的情形,不僅有效激發(fā)了學生探討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樹立生活化意識,這對學生今后對數學的深入學習而言有著多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再如,在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認識百分數”的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根據課本當中百分數的概念和含義,引導學生學習了解,但是百分數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無論是理解還是接觸都十分陌生,此時作為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前預習階段,引導學生收集生活當中存在的百分數,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對于百分數的概念有一個具體化的理解過程,之后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更是可以設計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化情境,例如,組織學生之間展開猜銀幣的正反面游戲,并記錄下分數,以百分比的方式展現學生的輸贏情況。這種方式不僅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展開數學知識的教學,更結合了學生實際生活當中常見的游戲方式引發(fā)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廣泛興趣,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用生活化的視角來進行數學知識問題分析的思維,這無論是對數學課堂效率的提升,還是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都具有多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二、結合學生實際生活,提煉課本當中的數學知識
傳統(tǒng)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傾向于采取講解的方式將課本中的知識從頭到尾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這種方式的好處就是教學的內容相關全面,但弊端也不容忽視,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無法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引發(fā)學生對數學活動的積極參與,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言十分不利。對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就應該有取舍地選擇數學知識內容展開講解,且將這些知識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歷、經驗進行深入融合,從而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局限,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各種數學實踐活動,實現數學知識的吸收。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負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這一課時的教學過程,由于學生已經對于自然數、分數、小數有了較為基礎的認識,那么就可以將這些知識融入負數的教學中,且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展開教學,確保學生在課堂學習完成之后能夠對清楚負數的讀寫和初步的使用。具體教學方式如下: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天氣預報的視頻展現在學生眼前,在播放視頻的過程中,主持人會說到天氣零上多少度、零下多少度。通過這種結合多媒體視頻展開教學,一方面能夠直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對攝氏度的探討。隨后,教師則立刻調整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回憶生活當中零上攝氏度的天氣和零下攝氏度天氣的差異,并回想,除了溫度會使用攝氏度衡量之外,還有哪些地方會使用負數,并進行說明。問題提出后,學生紛紛展開了探討,學生甲說道,我家住在10樓,可以用正數表示為+10,而汽車停在地下二樓,因此可以用負數表示為-2。學生乙說到:我媽媽這個月的工資是一萬元,可以用正數表示為+10000,而交了5000元的房貸,因此可以用負數表現為-5000……在學生的積極舉例和回憶生活當中正負數的應用過程中,對學生的數學知識的鞏固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更是幫助了學生認識到數學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廣泛應用。
再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的教學過程當中,在完成基礎知識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尋找生活當中的軸對稱圖形的物品,通過拍照的方式記錄下來,并通過比賽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找到軸對稱物品最多的前三個人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且邀請這些通過演講自己是如何發(fā)現生活當中的物品是軸對稱的。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一則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軸對稱圖形這一知識,二則能夠幫助學生發(fā)現實際生活中數學的存在、數學的魅力。圖形教學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學習難度往往比較高,原因在于部分學生對不具備高強度的空間想象能力,只能夠依托于實體展開學習,而組織學生尋找實際生活當中的圖形則高效地鍛煉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時隨地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奇妙之處,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的同時,達到了對所學習數學知識的深刻鞏固。
三、善于捕捉生活現象,將其應用于數學知識的教學
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想切實高效地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應該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當中所能夠接觸的生活閱歷和生活物品,深度挖掘其中所存在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具體而言,教師應該做到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通過這種方式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當中的熱情、積極性以及主動性。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這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感受到長方體和正方體在實際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實現將所學習的知識即刻的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并促進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和空間想象能力的優(yōu)化,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設置如下問題,引發(fā)學生之間的深入探討:如果存在一個長方形的容器,底部面積為25平方米,裝的水的高度達到了6分米,此時在這個容器中放置一個體積為8立方分米的鐵塊,那么此時,長方體容積中的水面會上漲多少分米?以及已知家具廠總共有300根方形木頭,主要是用來制作家具,方木橫截面為24平方分米,長度是4米,此時這些方形木頭的總體積是多少立方米?通過這些問題的設計,引發(fā)了學生之間的深入探討,很快,學生就爭先恐后地說出了正確的答案。借助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扎實地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
再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實際生活中經常出現的過生日分蛋糕的情況。不難發(fā)現,分數是廣泛存在于實際生活當中的,因此教師也就可以通過生活中數學現象的捕捉,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概念的理解更為深刻。教師可以設置這種生活化教學情境:小明過生日,爸爸媽媽買了一個大蛋糕,小明邀請了三個共同一起過生日,請問,需要將蛋糕分成幾塊在能夠讓每個人平均的吃到蛋糕?通常情況下,對于小學二年級階段的學生,如果僅僅只是采用書本上干巴巴的理論知識進行教學,必然無法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甚至會引發(fā)學生的反感情緒,此時作為教師,就需要從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出發(fā),學會分析實際生活中學生的興趣愛好,將數學知識概念融入其中,實現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生日、分蛋糕是每個學生都經歷過的,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和熱烈探討,自然而言,也就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分數的學習熱情??梢哉f,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是有效培養(yǎng)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數學熱情的最為高效的手段之一。作為教師,也就應該創(chuàng)設出更加富有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發(fā)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探討。
四、設計生活化數學題,促進學生課后知識的鞏固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難發(fā)現,學生只有通過自己親身經歷獲得感悟,才能夠在運用知識方面更加得心應手,基于這一點,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學課后練習題時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不同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悟數學知識,并通過生活化的數學課后練習題,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滿足學生數學學習需求的同時,發(fā)展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的興趣。簡而言之,立足生活化,設計出富有生活氣息的數學習題,無論在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還是在鍛煉學生數學實踐能力,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這一課時的實際教學過程當中,圓柱表面積的計算對學生的學習而言不僅難度較大,且學習起來會比較乏味枯燥,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扎實地掌握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所代表的含義,充分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之間的差別,從而由此正確認識圓錐,掌握圓錐各個部位的名稱及基本特征,在上課之前,筆者就通過對生活化數學練習題的設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這些問題的思考過程,具體問題如下:第一,現有一個圓柱油桶,其中裝滿了一半的汽油,現在倒出2/3的汽油,此時油桶內還剩下10升汽油,假設油桶底部的面積為8立方分米,請問,油桶的高是多少?第二,現有一個圓柱形的保溫杯,已知該保溫杯的底部半徑是30厘米,高度為50厘米,假設每立方分米的水的重量為1千克,問:保溫杯能否裝下120kg的水?圓柱形的桶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廣泛存在,學生在面對這些問題時,無論是理解還是具象化描述都十分清晰,不存在閱讀上和發(fā)揮想象的困難。這對學生習題的思考和正確解答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
再如,在完成了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折線統(tǒng)計圖”這一課時的教學后,教師則可以布置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的課后練習題,比如,讓學生將自己一個學期的數學成績以折線圖的方式統(tǒng)計出來,將自己每周的零用錢花銷使用折線圖的方式展現出來,這類任務的布置,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教師不僅可以借助家長的力量督促學生完成課后練習題,促進學生所折線統(tǒng)計圖這一課時知識內容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能引導學生學會使用數學知識、數學手段展現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比如,學生可以通過折線圖一目了然地觀察到自己的數學成績的變化,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相關措施加以改進,對零花錢花銷的折線圖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金錢觀念,這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很有意義。可以說,生活化課后練習題的設計,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習的知識成果的同時,在完成課后練習、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也能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綜合提高,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而言十分關鍵。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要想高效地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是不可缺少的,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會使用數學的思維。最后,教師還應該不斷更新自身的數學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加高效地采用生活化方法,確保數學課堂效率的穩(wěn)定提升,發(fā)展學生數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個人發(fā)展成長。
(吳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