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玉
在我國越來越重視教育的背景下,學校都投入了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富有時代特征的課程理念,也開發(fā)了各種各樣的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推動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同時,也對各科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同時,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教學工作的重點從知識與技能的講解,轉為現在的核心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一教育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成了廣大教師需要思考、解決的問題。英語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英語教師要注重將教學落到實處,通過各種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小學英語核心素養(yǎng)。本文將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出發(fā),分析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英語教學策略,以期為廣大同仁提供可參考的建議。
一、利用微課教學,培養(yǎng)預習習慣
近年來,“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掀起了課程改革的浪潮,它更符合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課前預習可以讓學生在鞏固舊知的同時,對新知識形成初步的了解,是獲取最佳教學效果的保障。但從實際小學英語教學來看,部分教師更重視書面作業(yè)的設計與布置,意在讓學生通過“讀書百遍”達到“其義自見”的效果,以此提升英語成績,忽視了預習作業(yè)的重要性,這不僅為學生帶來了一定的課業(yè)負擔,還不利于他們良好英語學習習慣的形成?;诖?,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通過將部分書面作業(yè)轉為預習作業(yè),并加強對學生預習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預習習慣,并為提升課堂教學質效提供保障。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要講英語教學與信息化手段相結合,在有效拓寬學生學習渠道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與能力。簡而言之,教師在新課程理念下應對預習作業(yè)進行創(chuàng)新,而微課在預習作業(yè)設計中的應用能實現這一目標。
例如,對五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都非常熟悉春節(jié)這一傳統節(jié)日,并且對春節(jié)的習俗、寓意等也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他們沒有通過英語學習春節(jié)的經歷,沒有運用英語表達對春節(jié)的認識的經驗?;诖耍瑸樽寣W生在課前對教學內容形成初步的了解,幫助他們在課上更好地表達,教師便可以在“Spring Festival”教學前,為學生布置微課預習作業(yè)。具體來講,微課的第一部分可以是對“Spring Festival”進行簡單介紹,讓學生知道Spring Festival是Chinese new year,接著再講解春節(jié)的時間多在February和January。微課的第二部分可以通過提出問題“what do you usually do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引導學生與小精靈進行互動,并引出教材上的重點內容,包括“wear new clothes,family get together,clean our room”等。微課的第三部分可以是布置作業(yè)“Do you know any customs of Spring Festival? Please write it down and share it in class!”。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不僅課前對教學內容形成了初步的了解,還鍛煉了口語能力、寫作能力,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大的學習動力。在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英語教師應側重于激發(fā)學生興趣設計教學,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課堂導入作為教學活動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爭取在課堂的一開始就能激發(fā)學生興趣,以此為后續(xù)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展開打下良好基礎,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注意的是,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第一,要以實現教學目標為根本選擇情境。具體來講,教師需要相應的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在選擇這些資源時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確保創(chuàng)設的情境貼合教學實際,符合學生興趣,有利于學生產生代入感,并在此過程中對知識有更深刻的了解。第二,要以貼合教學內容為標準選擇情境。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一定要和教學內容相符,避免情境和教學不相融這一問題的發(fā)生。第三,要創(chuàng)設有利于全體學生的情境。教師要結合學生認知水平、發(fā)展特點選擇教學資源,確保學生能在情境中進行思考、學習、實踐等。
例如,在“Hello”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改變以往的“上課!起立!”的教學方式,通過熱情洋溢的打招呼和自我介紹,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癎ood morning, everyone! It's really a fine day today. Nice to meet you. I'm your English teacher. My name is Li Meimei.”。在這樣的情況下,課堂氛圍也能活躍起來,學生會有更濃厚的學習興趣。隨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外國影視片段,讓學生認真觀察外國人是怎樣打招呼的,感受外國在“問候”這一方面的文化。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裝設“古人問好”的情境,通過提出問題“Do you know how the ancients greeted each other?”將我國古代的“禮”文化——作揖引入課堂。通過連續(xù)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并且在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對比中,不僅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還體會到了我國文化的魅力。
三、建立英語環(huán)境,培養(yǎng)語言能力
新課改中進一步強調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盡量真實的語言情境,組織有交際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都離不開聽、說、讀、寫四項基本內容,這也是學生提高語言能力的主要途徑。不過從實際的小學英語教學來看,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更關注學生的“讀”和“寫”,雖然這樣的教學模式能確保學生獲得較為理想的成績,但也導致了“啞巴英語”問題的發(fā)生。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其中的“用”就體現在“說”的這一方面,而“啞巴英語”卻抑制了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诖耍谛抡n程理念下,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極聽、說、讀、寫為一體的英語課堂,使他們獲得整體語言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How do you get to school”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多種方式建立英語環(huán)境。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不同的交通工具,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以此為切入點與他們展開英語交流“My home is far from school, so I often drive to school by myself.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對學生來說,這兩個英語句子中大部分單詞他們都是可以理解的,以這樣的方式促進他們英語表達,既可以營造交際環(huán)境,還能幫助他們進行知識的遷移。面對這一問題,學生的答案大多都是不完整的,如“Bus”“Car”等,這就需要教師在課文閱讀環(huán)節(jié)中帶領學生學習與練習。隨后,在鞏固練習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具有交互性的教學視屏,讓視頻中的小精靈與學生展開“How do you get to school?”“Let us go to the school”等話題的互動。對學生來說,這樣的互動形式是比較新穎、有趣的,他們開口說英語的興趣會更高,并且還能感受專業(yè)的英語發(fā)音的魅力。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以將“寫”的這部分延伸到課后,通過為學生布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作文,讓他們運用英語知識提升“寫”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在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鍛煉,從而獲得了語言能力的提升。
四、優(yōu)化問題設計,培養(yǎng)英語思維
對各科教師來說,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就是提問,小學英語教師亦是如此。對教師來說,可以通過提問與學生進行互動,活躍課堂氛圍,也可以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他們的英語學習情況,并給予其相應的指導。對學生來說,他們會因教師的提問而進行相應的思維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獲得思維能力、應用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不過,在小學英語課堂上,部分學生對教師的提問表現出了緊張,逃避的消極情緒,這使師生之間未能展開深層的交流互動,問題化教學法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诖?,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優(yōu)化問題內容與提問方式,確保提出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提升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She had a birthday”這一課的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She/They did something.”句型,并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準確運用相關詞匯“have-had,do-did,sing-song……”等,教師要結合上述教學目標合理設置問題。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Very surprising》這一喜劇片段,然后再以此為切入點提出問題“When is the hero's birthday in the video? What did they do at the birthday party?”。這樣的提問方式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有趣的,能在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動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鞏固和聯系。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提問,通過將全班學生的姓名錄入小程序,隨機抽選學生進行作答。當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繼續(xù)提問,并由其隨機抽選。這樣的提問方式既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還能讓學生獲得口語表達能力,英語思維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五、開展合作學習,培養(yǎng)探究能力
新課程標準提出英語教學要將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作為總體目標,強調教師要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提倡構建自主式、合作式課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共同的學習與實踐,打造自主式、合作式課堂。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做好組織與引導的工作,避免他們產生注意力不集中、討論的內容偏題不符等問題。同時,教師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小組人員控制在4~6人最適宜。小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不夠強,若人數過多,他們很容易產生溝通無序,紀律混亂的問題,而人數過少又不利于他們思維的發(fā)散與融合,所以教師要合理控制小組人數。第二,小組人員搭配要合理。學生之間是具有差異性的,他們各有所長,教師要結合其實際情況將學生合理地分配到一起,讓他們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如果一個小組的學生學習能力都比較欠缺的話,那么該小組就無法對進行深層次的思維活動,難以對英語知識、英語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
例如,在“These are pandas”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調查喜歡動物的習性,并通過運用之前學習的知識或查字典的方式,寫一篇關于介紹該動物的小作文,以便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英語交流,這一過程也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課堂上,在鞏固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猜動物”的比賽。具體來講,教師利用多媒體隨機展示一張動物的圖片,一名組員背對黑板負責用英語詢問“What’s these?”“How many?”,三名組員面對黑板負責描述該動物,并說出動物的個數。在開展競賽前,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在組內共同總結、記憶知識,確定游戲方法等。哪一組在猜出動物的名字和個數的時間最短,即獲得勝利。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會體會到英語學習、合作學習的樂趣,獲得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口語能力等方面的鍛煉,從而促進其學習能力的提升。
六、采用教學評價,加強學習效果
在不斷深入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課程形式被各個學校廣泛應用。這提倡教育者將重點從傳授學生知識轉化為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認知水平及綜合能力。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有利于學習效果的加強,對學生素養(yǎng)和能力的提升起著促進的作用。但從實際小學英語教學來看,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仍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應試評價,并且習慣于進行單方面的評價,存在著唯分數,缺乏多元化的問題?;诖耍谛抡n程理念下,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評價形式。首先,教師要樹立科學的評價觀念,不能將結果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而是要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口語表達能力、小組討論參與度等,以此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己。其次,教師要運用多元化的評價形式。具體來講,教師要增加評價的主體,通過引導學自評、互評,甚至是由他們評價教師,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自己在學習中的亮點與不足的同時,還能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以他人的缺點進行反思,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習效果,得到素養(yǎng)與能力的雙重提升。而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評價更清楚他們的學習情況,自己的教學情況,并以此為依據開展反思,為合理調整下一次教學活動提供重要保障。長此以往,小學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都會有明顯的提升。
例如,在“Last weekend”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布置了與“weekend”主題相關的小作文,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如“A happy weekend”“A wonderful weekend”等。對學生的作業(yè),教師可以先進行書面評價,評價的內容要涉及多個方面,包括單詞的拼寫、語法的應用、語句的通順、書面的整潔等,如果有時間,還要寫上改進的建議。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幾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如有明顯進步的,或者雖然語句的運用存在問題但書寫非常工整的。接著,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適當評價說明作文中存在的優(yōu)點和不足,而教師則可以對他們的評價進行適當補充和總結。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英語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通過采用不同的有效教學策略,為學生構建充滿智慧、充滿樂趣的高效課堂,從而促進教學質效的提升,促進學生素養(yǎng)與能力的雙重提升,這對學生當前的英語學習和未來跨文化交流目標的實現都有著積極意義。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