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陳李林
(福建農(nóng)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2)
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昆蟲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微觀世界。 其實昆蟲是現(xiàn)今世界最繁盛的動物類群,昆蟲的多樣性對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轉(zhuǎn)化與物質(zhì)循環(huán)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郵票作為國家的名片,微縮的百科全書,同樣呈現(xiàn)了多姿多彩的昆蟲生態(tài)學內(nèi)涵,這些郵票將昆蟲生態(tài)科學進行美學化、視覺化呈現(xiàn),解讀這些郵票,不僅可以感受昆蟲生態(tài)的科學內(nèi)涵,也可以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
植物是地球的綠色外衣,全世界僅開花植物就有近30 萬種。 而昆蟲是動物界中種類和數(shù)量最多的類群。 在長期的自然演化過程中,昆蟲與植物建立了密切的相互關系。 高等植物為昆蟲提供了食物(有的昆蟲只能以某一種植物的花蜜和花粉為食)和生長發(fā)育的場所,與此同時,昆蟲為植物傳粉、散播種子,促進植物繁育,拓展生存空間;有些昆蟲還能為植物提供保護作用。 昆蟲的生物多樣性對植物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物種的分化、生物地理分布等有著重要意義。
1699 年,52 歲的德國博物學家瑪麗亞·西比拉·梅里安(圖1)獲得荷蘭政府的固定津貼,在次女的陪伴下前往蘇里南首都帕拉馬里博(萊斯著,2012)。 在充滿危險的南美熱帶雨林中,她采集到大量的蝴蝶(蛾)的幼蟲,觀察它們?nèi)∈?、化蛹、羽化,并以生花妙筆展現(xiàn)蝴蝶(蛾)完整的生命周期。 她的博物畫將鱗翅目昆蟲的生活史(卵、幼蟲、蛹和成蟲)及昆蟲寄主植物完整地呈現(xiàn)在同一畫作上,率先揭示了昆蟲與植物的依存關系(姜虹,2014)。
圖1 博物學家瑪麗亞·西比拉·梅里安(德國)Figure 1 Naturalist Maria Sibylla Merian (Germany)
雖然在那個時代“生態(tài)學”還沒有誕生,但她的博物畫已經(jīng)彰顯了生命之間的有機關聯(lián),開啟了昆蟲行為學和生態(tài)學研究的大幕。 不過在接來下的漫長歲月,梅里安在昆蟲科學研究與繪畫領域都處于邊緣地位。 20 世紀末,梅里安被科學界重新發(fā)現(xiàn)。 1997 年3 月3 日,美國郵政為了紀念梅里安,將她的80 多幅畫作在美國國家女性藝術博物館展出,同時發(fā)行了兩枚郵票,其中一枚就是長臂天牛與香櫞(圖2)。
圖2 梅里安畫作(美國)Figure 2 Merian′s painting (USA)
梅里安的博物畫(圖3)將科學的精確與藝術觀賞性完美融合。 在她的畫作中,艷麗的花朵或植物通常置于中軸地位,精致小巧的蝴蝶、蛾類、甲蟲或上下呼應,或左右對稱。 加上植物線條蜿蜒,起伏有致,整個畫面顯得動靜相攜,錯落有致,極富觀賞價值。
圖3 昆蟲與植物(幾內(nèi)亞比紹)Figure 3 Insect and plant (Guinea-Bissau)
許多昆蟲會取食植物,但有些植物也會捕食昆蟲。 2002 年4 月26 日,美國郵政發(fā)行《長葉松森林》小全張生態(tài)郵票(圖4),展現(xiàn)了美國弗吉尼亞州東南部到德州西南部長葉松林中的有代表性的動植物。 在郵票畫面中部,開鮮艷黃花的是黃瓶子草,畫面左下角開艷麗紅花的也是瓶子草,它們同屬于瓶子草屬食蟲植物。 黃瓶子草是該屬植物中體形最大的,瓶狀直立的葉子可高達1 m。 它們的花朵能分泌蜜汁引誘昆蟲,并用消化液將進入“瓶子”的昆蟲消化吸收。長葉松林地區(qū)常常發(fā)生森林火災,土壤貧瘠,瓶子草就以消解昆蟲來彌補土壤中匱乏的氮素。
圖4 長葉松森林(小瓶子草、黃瓶子草)(美國)Figure 4 Longleaf pine forest (Sarracenia minor, Sarracenia flava) (USA)
昆蟲與真菌(圖5~圖7)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復雜而密切的關系。 許多昆蟲與真菌形成了互惠共生關系,幫助它們更好地利用資源、適應環(huán)境和拓展生境(蔣先芝等,2009)。
圖5 真菌與昆蟲(美味牛肝菌、褐絨蓋牛肝菌、褐疣柄牛肝菌)Figure 5 Fungi and insects (Boletus edulis, Xerocomus badius, Leccinum testaceo scabrum)
圖6 真菌與昆蟲(紅絨蓋牛肝菌、錐形濕傘、黃牛肝菌)(安哥拉)Figure 6 Fungi and insects (Boletus chrysenteron, hygrocybe conica, Boletus luteus) (Angola)
圖7 真菌與昆蟲(尼日爾)Figure 7 Fungi and insects (Niger)
昆蟲在取食過程中,常常將自然界中的真菌帶入腸道,有些真菌可以在昆蟲腸道內(nèi)定殖,成為昆蟲內(nèi)寄生菌。 許多內(nèi)寄生菌可以幫助昆蟲利用環(huán)境中的特殊物質(zhì),還能為昆蟲提供環(huán)境中缺乏的維生素。 例如,內(nèi)生真菌可以幫助白蟻消解植物堅韌的纖維組織。
有些昆蟲病原真菌能侵入昆蟲體內(nèi)并導致昆蟲死亡,從而對昆蟲的種群形成制約作用;有些蟲寄生真菌還是寶貴的藥材,例如冬蟲夏草就是蝙蝠蛾的幼蟲被蟲草屬真菌侵染而形成的蟲菌復合體。 蛹蟲草(圖8)是麥角菌科蟲草屬真菌寄生鱗翅目幼蟲蛹形成的子實體;僵蠶是家蠶幼蟲感染白僵菌而發(fā)病致死的蟲體,這也是一味著名的中藥。
圖8 蛹蟲草(朝鮮)Figure 8 Cordyceps militaris (DPR Korea)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里的鳥應該是英國的國鳥知更鳥(圖9、圖10)。 不少魚類以昆蟲為食,而我們也利用昆蟲作為魚餌。 供捕獵的鳥類,如松雞與野雞,還有鴨、鵝等水禽,都依賴昆蟲為生。 如果沒有蠐螬、蒼蠅與甲蟲,所有這些春天的使者們(柳鶯、鵒、啄木鳥和雨燕等等)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祖克,2017)。
圖9 知更鳥(英國)Figure 9 Robin(UK)
圖10 知更鳥(德國)Figure 10 Robin(German)
加拿大郵票上的藍知更鳥(圖11)正在飛行中捕獵昆蟲;英國郵票上的藍山雀正在享用青蟲(圖12);中國臺灣郵票上的栗喉蜂虎(圖13)飛行技術高超,善于在飛行中捕食昆蟲;白頭翁(圖14)在春、夏季主要以鞘翅目昆蟲為食物;奧地利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圖15)、委內(nèi)瑞拉保護可再生資源(圖16)郵票都采用鳥類捕食昆蟲的圖案;啄木鳥(圖17~圖20)專門取食森林鉆蛀性害蟲,如天牛、吉丁蟲的幼蟲,也覓食透翅蛾、椿象等昆蟲。
圖11 藍知更鳥(加拿大)Figure 11 Mountain bluebird(Canada)
圖12 藍山雀(英國)Figure 12 Blue tit(UK)
圖13 栗喉蜂虎(中國臺灣)Figure 13 Merops philippinus (China Taiwan)
圖14 白頭翁(中國臺灣)Figure 14 Pycnonotus sinensis (China Taiwan)
圖15 世界自然基金會(奧地利)Figure 15 WWF(Austria)
圖16 保護可再生資源(委內(nèi)瑞拉)Figure 16 Protec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s (Venezuela)
圖17 斑啄木鳥(中國)Figure 17 Dendrocopos major (China)
圖20 歐洲綠啄木鳥Figure 20 Picus viridis
圖18 啄木鳥(牙買加)Figure 18 Woodpecker(Jamaica)
圖19 黑啄木鳥(日本)Figure 19 Dryocopus martius (Japan)
英國作家艾薩克·沃爾頓《釣客清談》紀念郵票(圖21)上的鮭魚正在捕食蜉蝣。 蜉蝣的成蟲生命短暫,它們交尾后跌落水中,成為鮭魚等魚類的良好餌料。 新加坡(圖22)、印度尼西亞(圖23)郵票上的射水魚用嘴噴射水流,擊落水面附近的樹枝、草葉上的昆蟲,飽餐一頓。 不結(jié)網(wǎng)的蜘蛛蠅虎(圖24)有掠殺昆蟲的獨門秘笈,它們視覺敏銳,一旦發(fā)現(xiàn)目標,便悄悄靠近,然后凌厲出擊,用銳利的蜇刺將獵物擊倒。 結(jié)網(wǎng)的蜘蛛用蛛絲將骷髏天蛾纏繞得嚴嚴實實(圖25),再分泌唾液,進行腸外消化,最后吸干汁液。 菲律賓郵票上的穿山甲(圖26)主要以螞蟻為食。 夜晚,穿山甲外出到樹林中到處尋找螞蟻巢穴。 發(fā)現(xiàn)螞蟻穴后,它用細長的舌頭伸進螞蟻穴,把洞穴內(nèi)的螞蟻粘住,然后送進口中慢慢享用。 以色列郵票(圖27)展現(xiàn)了猶地亞山區(qū)恐龍取食蜻蜓的畫面。
圖21 鮭魚捕食蜉蝣(英國)Figure 21 Salmon preys on mayfly (UK)
圖22 射水魚捕食蜻蜓(新加坡)Figure 22 Toxotes jaculatrix preys on dragonfly (Singapore)
圖23 射水魚捕食蜻蜓(印度尼西亞)Figure 23 Toxotes jaculatrix preys on dragonfly (Indonesia)
圖24 蠅虎捕食蒼蠅(剛果)Figure 24 Fly-eating spider preys on fly (Congo)
圖25 蜘蛛結(jié)網(wǎng)捕食骷髏天蛾(羅馬尼亞)Figure 25 Spider preys on Acherontia atropos (Romania)
圖26 穿山甲取食螞蟻(菲律賓)Figure 26 Pangolins preys on ants (Philippines)
圖27 恐龍捕食蜻蜓(以色列)Figure 27 Dinosaurs prey on dragonfly (Israel)
生物循環(huán)是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zhì)循環(huán),即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間物質(zhì)往返流動的運動過程。 土壤中的蚯蚓、線蟲、螨類、昆蟲幼蟲等都參與了土壤中物質(zhì)和能量的轉(zhuǎn)化過程。 大約17.3%的昆蟲是腐食性的,它們以死亡的生物有機體和動物排泄物為營養(yǎng)來源,糞金龜(圖28~圖31)、埋葬蟲(圖32、圖33)、蒼蠅(圖34)、切葉蟻(圖35)都是自然物質(zhì)與能量循環(huán)的生力軍。
圖28 糞金龜(上沃爾特)Figure 28 Dung beetle(Burkina Faso)
圖29 糞金龜(美國)Figure 29 Dung beetle(USA)
圖30 糞金龜(古巴)Figure 30 Dung beetle(Cuba)
圖31 糞金龜(葡萄牙)Figure 31 Dung beetle(Portugal)
圖32 絨毛埋葬甲(馬達加斯加)Figure 32 Necrophorus tomentosus (Madagascar)
圖33 埋葬甲與龍虱(科摩羅)Figure 33 Nicrophorus vespillo and Dytiscus marginalis (Comoros)
圖34 絲光綠蠅(英屬阿森松島)Figure 34 Lucilia sericata(Ascension Island)
圖35 六刺芭切葉蟻(巴西)Figure 35 Atta sexdens(Brazil)
我國生態(tài)學家馬世駿提出了生態(tài)學的五大規(guī)律,即相互制約和相互依存的互生規(guī)律;相互補償和相互協(xié)調(diào)的共生規(guī)律;相互適應和相互選擇的協(xié)同進化規(guī)律;物質(zhì)循環(huán)和能量轉(zhuǎn)化的再生規(guī)律;物質(zhì)輸入與物質(zhì)輸出的平衡規(guī)律。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劉向在《說苑·正諫》中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生動案例闡述了自然界的食物鏈現(xiàn)象。 食物鏈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生態(tài)聯(lián)系: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物質(zhì)、能量和信息的密集交換,動植物之間的能量、物質(zhì)、信息的有機交換主要是通過食物鏈。 正如利奧波德所言:“食物鏈是引導能量向上到營養(yǎng)金字塔頂端的生物管道,向上的能量流動速度和特性依賴于植物和動物群落的復雜結(jié)構(gòu)……如果沒有這個復雜性,正常的循環(huán)就不可能存在?!?朱新福,2015)
博茨瓦納的奧卡萬戈三角洲濕地郵票(圖36)生動體現(xiàn)了自然界相互制約與相互依存的規(guī)律。 在這里至少有80 多種魚類,這些魚養(yǎng)活了水中的鱷魚,也養(yǎng)活了翠鳥、肉垂鶴、橫斑漁鸮等鳥類;河馬夜間出來吃草,壓扁高大的莎草形成路徑,這些路徑使得羚羊在白天得以順暢穿行于沼澤之中;三角洲的干旱地帶是稀樹草原,黑長尾猴、澤羚、紅羚羊、長頸鹿、斑馬、水牛以草為食;而獅子、獵豹、鬣狗、海雕等肉食動物捕獵草食性動物,有效制約草食動物的數(shù)量,維護植物的群落。 動物吃草,肉食動物吃草食動物,動物的糞便又傳播草籽、養(yǎng)育植物。 生命在這里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循環(huán)往復。
圖36 奧卡萬戈三角洲濕地(博茨瓦納)Figure 36 Okavango Delta wetland (Botswana)
在郵票銘記上有一只紅蜻蜓悠然停歇,蜻蜓是三角洲淡水潔凈的表征物種,每年奧卡萬戈河涌入200 萬噸的泥沙;而繁茂的莎草、水生植物與水邊的樹木從水里汲取鹽分,同時凈化水質(zhì),讓蜻蜓等昆蟲能夠生生不息,代代繁衍。
互利共生指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眾多的物種常常以合作的方式去適應和改造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生命之間的相互合作與協(xié)調(diào),造就了生態(tài)的內(nèi)在和諧。 例如螞蟻與蚜蟲(圖37)也常常結(jié)成命運共同體,螞蟻取食蚜蟲分泌的蜜露,也幫助蚜蟲占領植物的嫩芽,充當蚜蟲的衛(wèi)兵,避免蚜蟲遭到瓢蟲等天敵的捕食。
圖37 螞蟻與蚜蟲(贊比亞)Figure 37 Ants and aphids(Zambia)
英國郵票上的霾灰蝶在百里香的花上產(chǎn)卵(圖38)。 霾灰蝶幼蟲孵化后靠吃百里香的花朵度過前3 個齡期,4 齡幼蟲的背部蜜腺開始分泌富含糖分的物質(zhì),并散發(fā)出一股特殊的氣味,誘使小紅蟻(圖39)的工蟻將霾灰蝶幼蟲攜帶到蟻穴中供養(yǎng);作為回報,霾灰蝶幼蟲給螞蟻提供含糖的分泌物。 接下來,霾灰蝶幼蟲的表皮會分泌特殊的碳氫化合物,這種氣味物質(zhì)讓工蟻誤以為霾灰蝶幼蟲就是紅蟻社群的成員,從而盡心呵護霾灰蝶幼蟲,直到它們破繭成蝶。
圖38 霾灰蝶與百里香(英國)Figure 38 Phengaris arion and Thymus mongolicus (UK)
圖39 小紅蟻Figure 39 Myrmica rubra
白蟻和菌類的共生關系可能是自然界生物間互利共贏的典范。 白蟻(圖40)與蟻巢傘菌(圖41)形成共生關系。 一方面,白蟻調(diào)節(jié)蟻巢的溫度和濕度,給蟻巢傘菌提供理想的生長環(huán)境,蟻巢傘菌生長在蟻巢的菌梳上,白蟻不斷地取食菌梳,又不斷地給菌梳增加新的植物基質(zhì),而蟻巢傘菌幫助白蟻降解植物基質(zhì),例如木頭、干草和葉片等。
圖40 白蟻(烏姆蓋萬)Figure 40 Termites(Umm-al-Qiwain)
圖41 蟻巢傘菌(中非)Figure 41 Termitomyces aurantiacus(Central African)
自然選擇主要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xiàn)的。 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昆蟲必須為爭取食物、生存空間、繁殖后代而進行生存斗爭,適者生存,不適應個體被淘汰;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基礎,經(jīng)過世代繁衍,有利于后代生存的變異得到遺傳,便形成了新的品種。 有些海島、沙漠、高山等極端環(huán)境中的直翅目昆蟲就失去飛翔能力,翅膀也高度退化,如非洲披甲樹螽(圖42);納米布沙丘上的沐霧甲(圖43)后翅愈合,無法飛翔,但卻進化出利用鞘翅表面凝集霧氣,“造水”的能力。
圖42 非洲披甲樹螽(西班牙)Figure 42 Eugaster fernandezi(Spain)
圖43 納米布沙丘動物(沐霧甲)(納米比亞)Figure 43 Namib dunes animals (Onymacris unguicularis) (Namibia)
昆蟲和植物雖然在形態(tài)構(gòu)造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多不同之處,但它們產(chǎn)生變異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都很強,它們常以對方作為進化中自然選擇的條件,形成協(xié)調(diào)性適應或協(xié)同進化。 蜜蜂(圖44、圖45)與顯花植物之間相互適應性已達到近乎完美程度,蜜蜂在花中汲取花蜜、花粉的同時,也為植物傳授花粉,促使植物結(jié)出累累碩果。 正如達爾文所言:“我能理解一種花和一種蜜蜂是怎樣慢慢地以最完美的方式相互改變和適應,它們或者同時,或者一前一后,通過不斷保存?zhèn)€體所擁有的互利并略微有利的結(jié)構(gòu)改變。”
圖44 中華蜜蜂(中國)Figure 44 Apis cerana(China)
圖45 第30 屆國際養(yǎng)蜂大會紀念(日本)Figure 45 The 30th International Beekeeping Conference (Japan)
預測天蛾與原產(chǎn)馬達加斯加的彗星蘭(圖46)之間就上演了完美的協(xié)同進化故事。 蘭花的繁衍離不開授粉者,而授粉者為了能采到花蜜,也要努力適應蘭花的構(gòu)造。
圖46 彗星蘭與預測天蛾(馬達加斯加)Figure 46 Comet orchid and predicted moth (Madagascar)
1862 年1 月25 日,達爾文收到一份來自馬達加斯加的彗星蘭標本。 彗星蘭從花的開口到底部是一條長達29.2 cm 的細管,只有底部3.8 cm 處才有花蜜。 什么樣的昆蟲能夠吸取到它的花蜜? 達爾文大膽預測:在馬達加斯加必定生活著一種蛾,它們的口喙足有25.4~30.4 cm長!
1903 年,科學家羅斯柴爾德和喬丹終于在馬達加斯加島上找到體型如小鳥一般,有著25 cm長的口喙的天蛾,并將它命名為預測天蛾(何祖霞,2018)。 蘇里南郵票上的繡文天蛾(圖47)同樣具備超長,如同鐘表發(fā)條一樣的口喙,這種天蛾應該也是某種蘭花的忠實盟友。
圖47 繡文天蛾(蘇里南)Figure 47 Manduca rustica (Suriname)
糞金龜將動物糞便轉(zhuǎn)運到地下,在清理原野的同時肥沃土壤;蒼蠅消解死去的動物,促進物質(zhì)循環(huán)和能量轉(zhuǎn)化。 正如法布爾所言:“蛆蟲是這世界上的一股力量(包括各種蒼蠅,如反吐麗蠅、絲光綠蠅、蜂虻以及肉蠅),只因它們有能力蕩滌這世間因為死亡帶來的不潔,讓死去的動物可以再度成為生命的瑰寶?!?萊佛士,2019) 法羅群島郵票上的婪步甲與蚯蚓(圖48)也是土壤更新修復的生力軍。
圖48 婪步甲、蚯蚓、車前草、長葉酸模(法羅群島)Figure 48 Amara aulica、Lumbricus terrestris、Plantago lanceolata、Rumex langifolius (Faroe Islands)
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郵票(圖49)上的熊蜂、蜻蜓、蝴蝶、螳螂、螢火蟲各安其位,和諧共存;多米尼加共和國昆蟲郵票(圖50)有甲蟲,蝗蟲、螽斯、蜜蜂與十七年蟬,畫面上方的英文大意是:盡管昆蟲常常困擾人類,但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它們在自然生態(tài)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昆蟲是許多魚類和鳥類的食物來源,它們對人類和野生動物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局部控制對人類是有益的,但大規(guī)模、人為控制昆蟲對環(huán)境肯定是弊大于利。
圖49 昆蟲(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Figure 49 Insects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圖50 昆蟲(多米尼加)Figure 50 Insects (Dominica)
1967 年,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會議提出“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概念。 害蟲綜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是指從生物與環(huán)境的整體出發(fā),本著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和安全、有效、經(jīng)濟、簡易的原則,因地制宜,選取最優(yōu)的技術組配方案(農(nóng)業(yè)、化學、生物和物理方法),以及其它有效的生態(tài)手段,把有害生物的種群數(shù)量較長時間的穩(wěn)定在經(jīng)濟損害水平以下,以獲得最佳的經(jīng)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農(nóng)田生態(tài)系中,有些植食性的昆蟲會演變?yōu)橹参锏暮οx。 全世界每年因農(nóng)業(yè)害蟲造成的損失至少占農(nóng)作物總產(chǎn)值的20%以上,與此同時,植物的病毒病大多是由昆蟲傳播的。 蚜蟲、飛虱、葉蟬等刺吸式口器害蟲都是重要的傳病媒介,這些昆蟲給植物帶來巨大的間接傷害。而步甲、瓢蟲等捕食性昆蟲有可能成為人類以蟲治蟲的好幫手;姬蜂、繭蜂等寄生性昆蟲也是害蟲生物防治的主力軍(圖51)。
圖51 害蟲生物防治(廣肩步甲取食舞毒蛾幼蟲、麥蛾繭蜂寄生紅鈴蟲幼蟲、澳洲瓢蟲取食吹綿蚧、盲蝽刺吸桃蚜)(土耳其)Figure 51 Biological pest control (Calosoma sycophanta preys on Lymantria dispar, Bracon hebetor preys on Pectinophora gassypiella, Rodolia cardinalis preys on Icerya purchasi, Deraeocoris rutilus preys on Myzus persicae)(Turkey)
螞蟻等昆蟲分解枯枝落葉;腐食性昆蟲分解動物尸體、傳播真菌,轉(zhuǎn)換土壤;糞金龜、埋葬甲等昆蟲是大自然清道夫,它們默默無聞,盡職盡責,把最卑微的工作當成自己神圣的使命……因此,在有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需要給多種昆蟲的生存預留一定的空間與食物。 種植蜜源植物可以招蜂惹蝶,為植物傳授花粉;種植籬笆可以迎來螳螂入??;果園綠肥覆蓋可以給害蟲天敵提供棲息之所。
生態(tài)美是充沛的生命與其生存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所展現(xiàn)出來的美的形式。 叢林中的瓢蟲是裝飾樹葉的活的珠寶(圖52);蝴蝶在花樹間蹁躚曼舞(圖53);蜜蜂在花中辛勤采蜜(圖54);夏天池塘中,荷花上蜻蜓悠然停歇(圖55);幽深的曠野,螢火閃爍(圖56)……昆蟲與植物相互依存,協(xié)同共生就是最高層次的美。
圖52 歐洲經(jīng)濟委員會(為了更好的環(huán)境)(聯(lián)合國)Figure 52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for a better environment) (United Nations)
圖53 雨林蝴蝶(小斑裳鳳蝶、裳鳳蝶、翡翠鳳蝶、紅鋸蛺蝶、秀美鳳蝶、波紋眼蛺蝶)(印度尼西亞)Figure 53 Rainforest Butterfly (Troides haliphron,Troides Helena, Papilio peranthus, Cethosia biblis,Papilio ascalaphus, Junonia atlites) (Indonesia)
圖54 大黃熊蜂(英國)Figure 54 Bombus distinguendus(UK)
圖55 荷花與蜻蜓(加拿大)Figure 55 Lotus and dragonfly (Canada)
圖56 螢火蟲(圭亞那)Figure 56 Firefly (Guyana)
奧地利多瑙河濕地郵票(圖57)充滿了和諧動感之美:蜻蜓與白鷺齊飛,螽斯在草葉上低鳴,青蛙在水草間高唱,而螞蟻們兢兢業(yè)業(yè)搜尋食物……此情此景,不禁讓我們聯(lián)想到達爾文在《物種起源》結(jié)尾的唯美篇章:“凝視樹木交錯的河岸,無數(shù)植物覆蓋其上,群鳥鳴于灌木叢中,各種昆蟲活躍其中,蚯蚓在濕土里默默前行,默想一下,這些巧奪天工的構(gòu)造,無奇不有的生活形態(tài),卻能夠以這樣復雜的方式相互依存,而它們都是由于在我們周圍發(fā)生作用的法則產(chǎn)生出來的,讓我們不禁感嘆世界是如此瑰麗神奇,妙趣橫生?!?/p>
圖57 多瑙河國家公園(奧地利)Figure 57 Donau-Auen National Park (Austria)
昆蟲為人類提供全方位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其生態(tài)價值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首先,作為基石物種,維持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tài)平衡;第二,作為食蟲動物的食料維持動物社群結(jié)構(gòu);捕食性、寄生性昆蟲制約昆蟲種群,維持昆蟲種群平衡。 第三,媒介昆蟲給開花植物傳授花粉,協(xié)助植物繁殖擴散。 第四,自然的清道夫,腐食性昆蟲消解動物尸體,切葉蟻等昆蟲分解枯枝落葉,傳播真菌,轉(zhuǎn)換土壤,對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轉(zhuǎn)化與物質(zhì)循環(huán)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因此,保護以昆蟲為主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順應生態(tài)規(guī)律是維持生態(tài)平衡,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條件。
昆蟲生態(tài)郵票生動詮釋了大自然的生態(tài)規(guī)律。 在生態(tài)演化中,不同生物有機體往往都需要通過競爭來求得生存,但是這種競爭往往是發(fā)生在廣泛的合作背景之下,因此,物種之間的競爭通常導致優(yōu)勝劣汰、協(xié)同進化,而不是你死我活、兩敗俱傷。 自然界固然有嚴酷的叢林法則,但自然界的物種都在彼此對立競生中彰顯對方的力量與存在的價值,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性孕育了互補、平等、和諧、均衡的生態(tài)倫理,這就是自然生態(tài)生生不息的內(nèi)在依據(jù)。
昆蟲是人類認識動物,感知自然生態(tài)最便捷的門戶。 如果我們以昆蟲郵票為切入點、以同情心、同理心、感恩心去觀察昆蟲,就會發(fā)現(xiàn)昆蟲生態(tài)的奧秘,感悟生態(tài)的美妙與尊嚴,從而獲得豐厚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