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宛羚
趙廷隱墓出土部分伎樂俑
唐末五代時期,成都地區(qū)歌樂宴飲之風深植朝野,有“音樂名都會”之稱。前后蜀皇帝親身參與音樂和戲劇的表演與觀賞,使得用于歲時宴享的“燕樂”得到空前發(fā)展。后蜀趙廷隱墓出土的伎樂俑做工精致,種類豐富,是五代成都音樂繁榮的有力證據(jù)。筆者擬從趙廷隱墓出土伎樂俑出發(fā),淺談五代時期成都燕樂的發(fā)展狀況及其成因。
2010年11月,成都龍泉驛區(qū)的一座大型磚室墓開始進行搶救性發(fā)掘,至2011年5月發(fā)掘結束。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彩繪陶俑,其中有20余件伎樂俑尤為引人注目。這批伎樂俑高約0.6米,皆立姿,按裝束及姿態(tài)可分樂俑、舞俑兩種。墓葬出土舞俑數(shù)量雖不多,但形態(tài)各異,有的跳軟舞,有的則跳健舞,其中一對花冠女舞俑被證明正在表演著名的柘枝舞。而出土樂俑所演奏的樂器更是多樣,有排簫、笛、笙、琴等華夏傳統(tǒng)樂器,又有琵琶、篳篥、雞婁鼓等從邊疆少數(shù)民族及國外傳入的樂器。這些伎樂俑所著服裝鮮艷富麗,多描金,身形優(yōu)美,神情鮮活,姿態(tài)各異,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了一個五代貴族家養(yǎng)樂隊歌舞表演的場景。
墓主人是后蜀宋王趙廷隱。趙廷隱出生于唐中和四年(884),卒于后蜀廣政十三年(950),曾為后蜀建國立下大功,官至太師,封宋王?!杜f五代史》《新五代史》《十國春秋》《資治通鑒》等史籍均對其有過記載。趙廷隱在后蜀時期具有極高的政治地位,死后得到厚葬。而隨葬品中的伎樂陶俑,反映了墓主人對于歌舞宴樂的喜愛,樂舞已成為貴族生活娛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從側面展現(xiàn)了五代時期成都燕樂發(fā)展的盛況。
前后蜀時期有三個皇帝對五代時期成都燕樂的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首先是前蜀的開國皇帝王建,王建于天祐四年(907)九月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立國后,王建以承續(xù)唐朝自任,在位12年,蜀地社會穩(wěn)定,經濟文化都有了一定的發(fā)展。王建本人愛好音樂歌舞,下詔改樂營為教坊,設置專門管理機構,并對人員進行正規(guī)的專業(yè)化訓練,給予藝伎優(yōu)厚的待遇。對于能歌善舞者也尤為喜愛。前蜀著名嬖臣唐道襲(也稱唐襲)就曾“以舞童見幸于建”。他原本是民間的舞童,因舞技高超受到王建賞識,得以入宮里并進入教坊,之后更是得到重用,成為樞密使、招討使等將官,甚至還成為前蜀皇位爭奪的重要人物。由于王建對音樂的喜愛,還在他墓葬的石棺床四周雕刻了二十四伎樂圖,讓他在死后還能欣賞歌舞。石刻中的24位樂伎均為女性,有舞伎2人,其余22人為樂伎,呈坐姿,手持樂器23件,有琵琶、笛、排簫、箏、正鼓、和鼓、拍板等,人物衣飾華美有制,是目前國內發(fā)現(xiàn)的形制最為規(guī)范、內容最為完整的宮廷樂隊文物,這也說明了王建對于音樂的重視和喜愛。王建墓石刻的歷史遺跡,能讓人感受到宮廷音樂的蓬勃發(fā)展盛況:有樂器、樂舞,樂器種類增多,舞姿婀娜曼妙,且有龜茲樂融入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樂器。
而前蜀后主王衍對于音樂的喜愛比父親更甚。王衍是王建最小的兒子,與勤政善戰(zhàn)的王建不同,王衍荒淫無度,對國政一竅不通且偏信宦官佞臣,對國家的興亡、人民的生死漠不關心,在其繼位后的第7年,前蜀為后唐所滅。而這樣一個昏君,確是名副其實的“音樂才子”。王衍喜愛歌舞,擅長作浮艷的宮詞,也有一定的音樂素養(yǎng),能自己作曲填詞,曾作《甘州》《醉妝詞》的歌詞,譜過《水調》《銀漢》一類曲調,還在宴會中親自唱名曲《柳枝辭》《霓裳羽衣》等。不管是在宮內舉辦宴會,還是外出游玩,時刻不離音樂,他還曾在宮中宴會中舉辦過以唐代著名大曲《采蓮曲》為基礎編排而成的大型布景歌舞《采紅蓮隊》,此舞“盡綠羅為水紋地衣。其間作水獸芰荷之類,作折紅蓮隊……地衣下吹其水紋鼓蕩,若波濤之起”,規(guī)模宏大,構思極為精巧,使得 “唐莊宗遣使李嚴入蜀,復作此舞以夸之”。
到了后蜀時期,前朝后主的荒淫和戰(zhàn)火的洗劫,使蜀地的社會發(fā)展遭到打擊,后唐從蜀地掠走大量樂工,更是極大地阻礙了蜀地音樂的發(fā)展。這一狀況在后蜀后主孟昶繼位后開始轉變。孟昶在位前期努力治蜀,使后蜀社會長期穩(wěn)定,對于蜀地各個方面的恢復和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蜀開國皇帝孟知祥稱帝半年即去世,將國家交到了兒子孟昶手里。后蜀后主孟昶16歲登基,在位31年,是五代十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孟昶為孟知祥第三子,其母李氏“為人明辨知大理”,對他要求嚴格,要他以前蜀后主王衍亡國之事為戒,當一個勤政節(jié)儉的君王。孟昶本人深以為然,戒荒淫驕逸,努力治蜀。同時,孟昶也十分喜愛歌舞音樂,被形容“溺于聲樂”,經常在宮中舉辦宴會,夜夜笙歌。
帝王喜愛音樂,大力推行樂舞,提高歌舞藝伎的地位,使得國人皆愛樂,五代時期保存了隋唐盛世形成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在樂舞的表演手法上更有不斷的創(chuàng)新和提高,并且從宮廷向民間推廣,提升了五代蜀地整體的音樂歌舞水平。
要研究五代成都燕樂的盛況,花蕊夫人所作的《宮詞》絕對不可錯過,“離宮別院繞宮城,金版輕敲合鳳笙。夜夜月明花樹底,傍池長有按歌聲”“旋炙銀笙先按拍,海棠花下合梁州”“宮娥小小艷紅妝,唱得歌聲繞畫梁。緣是太妃新進入,座前頒賜小羅箱”,詩句中,宮人、樂伎精心打扮,在皇宮、別院、水池旁、海棠花樹下等地合著美妙的音樂,或一展歌喉,或翩翩起舞,期待著皇上、太妃的夸獎和賞賜,宮廷歌舞繁盛、夜夜笙歌的場景躍然于眼前。傳世的花蕊夫人《宮詞》近百篇,五代蜀地被稱為花蕊夫人的有兩位;一位是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妃子徐氏,宮中號花蕊夫人,一位是后蜀后主孟昶的妃子費氏,也號花蕊夫人。《宮詞》究竟出自前后蜀哪位花蕊夫人之手卻一直有諸多爭議。兩位都是具有傳奇人生的美人,《宮詞》以宮中之人的身份描寫宮內之事,內容豐富、情感真實細膩,全面反映了五代蜀地宮廷的奢靡生活,也為研究前后蜀宮廷燕樂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前面提到的都是皇室貴族,那么接下來則是關于普通百姓、藝人的故事。麥秀兩歧是說一株麥子長出兩個穗,為豐收之兆,多用于稱頌吏治成績卓著。而在《太平廣記·卷二百五十七·嘲誚五·封舜卿》中卻記載前蜀時期有一種歌舞戲也叫《麥秀兩歧》,這出戲的誕生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封舜卿是后梁有名的才子,為人十分傲慢,一次梁太祖派他出使蜀國,他先來到了全州(今陜西安康),在宴會上要求樂工演奏《麥秀兩歧》,樂工們都沒有聽過這個曲子,無法演奏,遭到了封舜卿的嘲諷。之后,封舜卿在漢中(今四川廣漢)的宴會上再次要求表演《麥秀兩歧》,漢中一名樂工請他將這首曲子唱一遍,他一遍都還沒有唱完,在場的樂手們就已經演奏出這首曲子。漢中樂工報告當?shù)毓賳T,說這是大梁新譜寫的曲子,蜀地還沒有,并建議把曲譜抄錄下來緊急送到了蜀國各個地方。等封舜卿到達成都,接待他的宴會上再次開始演奏《麥秀兩歧》這首曲子,并且找來了十多名貧困百姓,身著破舊衣裳,提筐簍而拾麥,隨著樂曲合聲歌唱,歌詞凄楚,表達出極為貧苦之意,十分具有感染力。封舜卿觀看時,面如土色,再不敢嘲諷蜀地音樂。后來他帶著慚愧悔恨回梁朝復命,經過梁、漢、安、康等地時,不敢再說“兩歧”二字,蜀地的人們都嘲笑他。這個故事原本是為了諷刺封舜卿的驕傲自大,卻也從側面體現(xiàn)了當時蜀地較高的音樂水平。
成都自古就是有名的音樂之都,先秦時期成都平原就有石塤、銅鈴等樂器的出現(xiàn);漢代的畫像磚石上也常見樂舞的圖像,俳優(yōu)俑、雜技俑等陶俑也體現(xiàn)了成都人豐富多樣的文化生活;隋唐時期,成都成為多元音樂文化的聚集之地,杜甫曾用“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詩句來描述唐代成都的音樂。到了五代,成都有相對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有數(shù)位喜愛音樂的帝王,有能歌善舞能寫詩的宮妃,還有一群技藝高超的樂工,有“村落閭巷之間,弦管歌聲,合筵社會,晝夜相接”的社會環(huán)境,再加上成都人自先秦起就有的熱愛音樂的傳統(tǒng),五代成都燕樂的發(fā)展和繁榮也就成了必然。
[1]閆琰:《后蜀趙廷隱墓出土花冠舞俑與拓枝舞》,《江漢考古》2017年第4期,第93-101+128頁。
[2][宋]歐陽修撰:《新五代史·卷六三·前蜀世家第三》,中華書局,1974年,第788頁。
[3]胡怡樂、王安潮:《蜀宮燕樂的現(xiàn)代回響——國樂觀念劇“伎樂· 24”評析》,《音樂生活》2021年第4期,第19-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