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溫暖的火塘

      2022-07-07 23:05:15盧一萍
      山花 2022年7期
      關(guān)鍵詞:南江火塘臘肉

      盧一萍

      老家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南江臘肉和塘火屋。

      我曾聽很多人說過,原來在南江戰(zhàn)斗過的紅四方面軍的將領(lǐng)和老紅軍,都對南江臘肉念念不忘。而臘肉是在塘火屋里熏出來的。塘火屋也就是火塘屋。

      老家的方言有時候很微妙,但卻更準(zhǔn)確。塘火強調(diào)“火”的分量要多一些,火塘更強調(diào)“塘”,而火才是最重要的。再比如說“搭撲趴”,按普通話的說法就是“摔跤”,摔跤容易產(chǎn)生歧義,而“搭撲趴”把人摔倒的過程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了——身體搭下、撲倒、趴在地上。

      人間有寒意,而火塘在我的記憶中,卻一直是溫暖的。

      南江以至整個川東北的農(nóng)家住戶,自來以四合院居多,有同姓兄弟聚居,也有異姓合院而住的,最后開花結(jié)果,人口越來越多,院子愈來愈大。后來,分枝散葉,圍繞著這套院子,在其周邊安家落戶,形成一個更大的院落。父母把兒子養(yǎng)大,給他成了親,就算盡了義務(wù)。一般會把成了家的兒子分出去。條件好的人家,會分給兒子一兩間房;條件不好的,分給一畝薄田、兩塊坡地、一片山林,然后給一口鐵鍋、兩個碗、一床被子、一頭豬仔、兩只雞、一點開伙的米面、幾把五谷種子,兒子就自己去成家立業(yè)了。分出去的兒子,先蓋一個窩棚棲身,能遮風(fēng)擋雨就行,然后自己一邊做農(nóng)活,一邊砍些樹木,割些茅草回來,蓋兩間草屋,一間作為歇房(也就是臥室),一間作為塘火屋、餐廳兼灶屋;有了條件,就開始坐北朝南筑三間正房,一般都用黃泥筑成,屋頂先蓋茅草,再覆青瓦。三間正房正中一間肯定是堂屋,火塘?xí)O(shè)置在堂屋一側(cè)——在地上挖一個長寬各一米多的四方形土坑,用條石鑲嵌,底部筑平或鋪上石板,一邊靠墻,人可三面圍坐。

      然后,這戶人家條件好了,兒女長大,再逐步擴建房屋,在東、西邊轉(zhuǎn)角各修三四間房,就成了一個三合院。這時,火塘一般會安置在轉(zhuǎn)角的那間屋里。子孫繁衍,分門立戶,到一定時候,再修退堂,最后修建成一套四合院。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后,人丁減少,合院而居的人家越來越少了。后來,住在院子里的人家,也像散開的積木一樣分散開來,各自獨立?,F(xiàn)在,那種黃墻青瓦的三合院已經(jīng)很少了,四合院更是罕見,人們差不多都修建了鋼筋水泥的“洋房”。

      火塘是神圣的,不準(zhǔn)往里面吐唾沫、吐痰,更不能對著火塘小便,不準(zhǔn)直接從火塘上跨過。這是禁忌。

      在南方,除了冬天,其他時節(jié)并不需要烤火,火塘比較清冷,但很多時候,火塘里的火依然不會熄滅。勤勞的人家會將枯枝敗葉收拾起來,點燃后,再用灰捂上,燃燒之后,就是草木灰,這是莊稼的上好肥料。鐵罐依然掛在上面,可以燒水,用來洗臉洗腳。

      火作為神秘而又神圣的事物,留在了人類最初的記憶里。對于人類來說,火是最潔凈之物,并且可以讓其他本不潔凈的東西變得圣潔,甚至可以讓有變成無,讓無變成有;可以讓已有的混亂恢復(fù)秩序,讓已恢復(fù)的秩序得到規(guī)整。

      我在新疆生活過二十年,去過維吾爾、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蒙古、塔吉克等少數(shù)民族朋友的家或帳篷,他們至今依然崇拜火?;鹗枪饷鞯氖拐?,對于生活在中亞的這些民族來說,火是溫暖之源。塔吉克人夏天游牧到夏牧場——也就是更遠、更高的山間牧場——接近雪線的地方;冬天回到冬窩子——那里的牧草留給牛羊熬過漫長的冬天。對于牧人來說,一年四季很難享受到溫暖的時光,火對于他們,就更重要了?;痣S著他們游牧。在遷徙途中——特別是在沒有火柴和打火機的年代,火種由家里的長者小心保存。高原地廣人稀,如無相鄰人家,火一旦熄滅,一家人就會陷入嚴(yán)寒,無以取暖,無法煮食,就會挨凍受餓。

      我多次在塔吉克人家的帳篷里住過,都是睡在最靠近火塘的位置,因為那里是最溫暖的地方。我也去過西藏、云南、貴州、湘西,見識過中國南方亞熱帶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家中的火塘,那同樣是神圣之所在。一家人通常都有一個或幾個火塘,在一些民族的家庭中,火塘還分男火塘和女火塘。火塘是人們在家中取暖、照明、做飯、睡臥,乃至進行人際交往、聚會議事、祭祀神靈的場所;也是家庭、家族關(guān)系,乃至生計和性別的象征。在眾多關(guān)于火塘的介紹中,都引用過這樣一段話:“一個家庭需要有一個火塘作為取暖及煮飯的工具,但在一座新房建成或一個小家庭從父母的家庭中分離出來,舉行隆重的置火塘及點火禮時,火塘的意義就已超越了作為工具的范疇,而成了一個家庭的象征?!?/p>

      如果從宗教信仰的角度來看,火塘通常是多種神靈的象征,人們祭祀火塘或在火塘邊舉行祭祀活動,就是對這些不同神靈的敬奉。

      我在湘西采訪時到苗族人家做客,知道他們火塘靠墻壁的一方,不能隨便去坐,因為那里有諸神和祖先的神位。雖然沒有任何標(biāo)識,但在苗族人的心目中,他們一直就在那里,人世的一切,都靠他們護佑、蔭庇?;鹛猎谟械纳贁?shù)民族那里,本身就是祖宗和神靈的化身,祭火塘就是祭祀祖先和神靈。廣西瑤族的祖宗神位不設(shè)在廳堂上,而是設(shè)在靠近屋檐那一邊的火塘邊,不設(shè)香爐、神位牌、供桌,祭祀時把供品擺在地下,在火塘邊插幾炷香即可。

      普米族人認為,人死之后靈魂將分成三個部分分居三處,其中一處就在自家火塘及鐵三角架附近。摩梭人的祭祖又叫祭鍋莊。鍋莊是一塊正方形或圓形的長條巖石,直立在正房中心火塘的上方,介于火塘與灶之間,露出地面約一市尺許。每個摩梭人家庭都有這樣一塊鍋莊石,代表祖先的神位。彝族支系撒尼人的火塘是家神所在的地方,他們認為故人的魂都附在那里?;鹛晾锏幕痦毘D瓴粩?,明火熄了,也得用草灰捂住以保存火種;兒孫長大分門立戶時,須將火塘里的火炭分成相等的份數(shù),各人帶走一份。

      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有關(guān)于火塘的禁忌,經(jīng)考察之后,發(fā)現(xiàn)均大同小異,只是有些民族將這些習(xí)俗保留得完整,有些已經(jīng)淡化。這也證明人類在開初對火的崇拜是差不多的。這從漢族也有火神,還有火神廟即可證明。小時候,正月十五鬧花燈,其實鬧的是“火”,那是一個關(guān)于火的盛大節(jié)日。

      我父親原是萬源鋼鐵廠的會計,母親五十年代從達縣地區(qū)醫(yī)學(xué)??茖W(xué)校畢業(yè)后,在鄉(xiāng)醫(yī)院任醫(yī)生,后又回到農(nóng)村,重新做了農(nóng)民。我從有記憶的時候就有印象,我們家被四周幾戶人家擠在中間,沒法舒展。房子是老朽的木架房,就一間“正屋”,加兩間退堂;門朝東,進門對著的就是灶屋,連隔墻也沒有,左側(cè)一間是歇房,相向放了兩張木床,其后是塘火屋,也與灶屋相通。塘火屋有一后門,通往豬圈。前墻較高,向后拖去,屋脊呈“人”字形,只是像隸書一般,那一“捺”拖得很長,拖到最后,后墻只比人稍高一點,且往后傾斜,是用木頭撐住的。房屋前半部分蓋的是茅草,只有灶屋和塘火屋因為低矮,怕發(fā)生火災(zāi),才蓋了瓦。草房每隔兩三年要翻蓋一次,每次翻蓋,都會翻出鼠窩、鳥窩和蛇。四壁多用木板裝框,是那種把木頭劈開后就裝上去的,未做任何處理,很是粗糙。有些地方也用篾片編成,里外用和了稻草的稀泥涂抹過。

      我在這個房子里出生,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光。在這些時光里,火塘一直陪伴著我。

      冬天的火塘邊,是我們一家人每天都會相聚的地方。生活再艱難,只要一家人勞作一天,到了晚上,能聚在火塘邊,就是幸福的。一家人一邊烤火,一邊說些話,一邊做事——父親編篾、收拾農(nóng)具,母親縫補衣服,哥哥是公社小學(xué)老師,批改作業(yè),姐姐用鐵罐煮飯,我和弟弟在搬來的長凳上做作業(yè),連最小的妹妹也不會閑著,在給第二天早上用來裹腹的土豆刮皮。火光舔著每個人的臉,溫暖從火塘里彌漫開來,有一種深沉的愛也會彌漫在艱難度日的一家人之間。雖然沒人刻意表達,但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它與火塘散發(fā)的溫暖一樣,就在那里。

      入冬之后的火塘是最豐盛的。上面熏著臘肉、豆腐、豆豉,煙火更不會熄滅。那個時節(jié),每家每戶,都會有一縷白煙從火塘上升起,彌散在枯寒的山水之間,給窮鄉(xiāng)僻壤增添一種仙境般的詩意。

      家庭的貧富,從火塘上就可以看出來。富裕人家的火塘上會掛兩三頭豬的臘肉,貧寒之家可能只有半頭豬甚至幾塊肉——有些人家一塊也沒有。那樣的人家望著空空的火塘上的掛鉤,親人間的溫暖就會被嘆息替代。這意味著,一家人的肚子里,來年是不會有油水了;意味著即使是過年,也只能向別人借肉了。

      在我的記憶里,我們家的火塘上,沒有空過,但也不會太豐盛——多的肉父母要賣錢,供我們讀書,所以自己家一般只會掛半頭豬的豬肉。

      土地下戶后,父母離開那個叫“上頭院子”的地方,在距其三百多米遠的一塊地里重新挖了屋基,修了新房。最重要的是,在新房西廂房里正式安置了火塘,最先是在平地上用三塊條石嵌成的,后來,東邊轉(zhuǎn)角屋修好后,就在那里修了一口正式的火塘。

      對于很多人來說,火塘最誘人的,就是臘肉的香味。那種香味是濃烈的,綿密的,油滋滋的,一家煮肉,香味彌漫,整個院子甚至周邊好幾個院子里的人都聞得到。

      一入冬,殺年豬,熏臘肉,便是重要的事。那也是火塘燃燒得最旺的時候。所謂最紅火的日子,可能就是那個樣子的。

      殺年豬的時候,親戚、近鄰、附近德高望重的人,都會被請來。山里過年,其實從那個時候就開始了。

      豬宰殺后,殺豬匠按主人的意思,將肉割成三五斤重的條塊。要熏制的豬肉晾干水氣后,用鹽一一抹勻,碼在木桶里,將豬頭、豬腿、豬排、里脊放在下面,肥肉肉皮朝下,層層疊壓,然后腌制即可。這是最簡單的方法,講究的人家不僅用鹽,還要將辣椒、花椒、八角、桂皮、茴香、香葉等香料,碾磨成粉,用白酒調(diào)成汁,涂抹在鮮肉上,這樣的臘肉吃起來更香。腌制十天左右,要將肉翻一次,再腌制五天,當(dāng)桶底鹽水滲出,就取出來,用棕葉搓成的“挽子”一塊塊系好,此時便進入到南江臘肉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掛到火塘上去熏。

      有的人家火塘上方是樓檁,還有的人家是橫木,上有鐵釘,用來掛肉。其與火塘的高度間隔在一丈左右,煙火的熱力直達懸掛的臘肉,日夜?jié)B透,肉塊水干油滴,塊塊黑亮。品味之時,除了煙火味,還有松柏的清香、雨雪煙嵐的氣息,甚至山野清風(fēng)、松間明月、流動溪水的味道,以及褪去了苦澀艱辛滋味的日子的絲縷香甜。

      煙熏的程度,每家各不相同,但一般是煙火升起,能聞到肉香,即可將其掛到高處的墻壁上,或掛在屋頂?shù)臋_木上,可以隨吃隨取。到時煙還能熏著,但已是冷煙,有些淡了。由于經(jīng)過煙火的熏制,肉已有二三分熟,也早已去凈腥膻,只余肉香;肉被煙熏之后,還能防腐、防蟲,保存數(shù)年。

      冬天的火塘是最有滋味的。取一塊臘肉,洗凈,和夏天拾來曬干的蘑菇一起燉。孩子們烤著火,守望著它,直到吃進嘴里。而最令人向往的,是海帶燉臘豬腳,還有就是鼎罐飯。鼎罐由生鐵鑄就,罐壁比鐵鍋要厚,下為半球形,為使其放置時能夠穩(wěn)當(dāng),底部漸收為平底——也有圓底的,取下后放置在與其相配的鐵架或木架上;上為圓筒形,有鐵蓋。因其形狀外形似鼎,故名。它可以四面受火,燉肉、煮飯都比鐵鍋煮出來的香。

      有時候,一家人也會圍坐在火塘邊,烤紅薯、洋芋、火燒饃——其實也不是烤,而是將其埋入炭火中慢慢煨熟。大人不在的時候,我們小孩也會偷偷地割下一塊臘肉,在火上燒烤了吃,那就是通常所說的“偷嘴”。肉本身很香,偷吃到嘴里后,那就更香了。

      臘肉以豬肉為主,但也有牛羊肉、雞鴨魚肉,以前打獵,多在寒冬臘月山枯水瘦、動物膘肥體壯的時候,獵獲的野生動物的肉也會熏著,以去除膻味、野味,更香,也更容易保存。

      至于豬肉,除直接熏制成臘肉外,還會把一部分肥瘦相宜的肉,剁碎,放入各種調(diào)料,做成香腸;也有把排骨切成拇指長短,做成香腸的。還有以豬血為主,配以瘦肉、豆腐和香料,做成的血丸子,也會一起熏制。豬的板油取下來,會抹上鹽,卷成筒,也熏上——一年間一家人肚里是否有油水,主要靠它。豬小腸用來灌香腸,豬大腸則直接熏了,也可用來煎油炒菜??傊?,豬身上的心肝肚舌,稍作加工,均可熏制。這些,都統(tǒng)稱南江臘肉。

      冬天去串門,內(nèi)心是最愉快的。因為無論走到哪一家,都可以看到火塘上熏著的一排排臘肉;冬天去“走人戶”(做客)的話,主客雙方都會很高興,主人家有肉待客,客人會受到比平時更好的款待。

      一家人的日子怎么樣,火塘上掛的臘肉的多寡是最明顯的標(biāo)志。

      當(dāng)然,社會的變化和進步,在火塘上也可以看出來。原來喂豬,很多人家是為了賣錢,自己舍不得吃肉。到20世紀(jì)80年代,一般人家會賣一兩頭豬,留一頭豬自己食用;再后來,一些人家喂幾頭豬,都留著自己吃。

      近些年,網(wǎng)絡(luò)上常有臘肉吃多了不好的說法,以為人們不會再熏制臘肉。沒想人們根本不管那些“營養(yǎng)學(xué)家”和“養(yǎng)生專家”的說法,一到冬天,就開始行動,農(nóng)村人依然殺年豬,熏臘肉,城里人也忙于找鄉(xiāng)下親戚朋友置辦臘貨。在四川,入冬后不弄點臘豬蹄、豬耳、豬舌、豬肝、豬肚、豬尾,不灌點香腸,似乎舊年就沒法送走,新年就沒法迎來,客人到家,就沒法款待,再好的酒喝著都沒有滋味。所以,在四川,不管哪座城市,每家每戶的陽臺上,都會掛點臘肉、香腸。那也是一道少見的獨特風(fēng)景。

      在一些縣城、小鎮(zhèn)生活的人,甚至?xí)苯拥洁l(xiāng)下買豬宰殺,然后拉回來,在自家樓頂或在僻陋街巷,搭個簡易的熏棚,弄來柏枝、松枝,自己熏制。就連成都這樣的城市,入冬后每家肉店都會灌很多香腸,風(fēng)干后售賣。如果城里人可以架起火塘熏臘肉,我相信每家每戶都會柴煙裊裊,其景象一定無比輝煌、壯觀。

      熏好的臘肉外表漆黑。要吃之前,把肉在火塘里放好,用燃后的柴炭放在肉皮上,皮會燒得焦黃,豬油涌出;再燃燒一番,肉皮爆裂,肉香四溢,之后用竹刷在熱水里反復(fù)洗刷,用刀刮去焦黑的皮層,肉塊金黃,微微透明;然后將淘洗干凈的肉,在清水里浸泡一兩個小時,去一些鹽分,再在鍋里加水煮開,把第一道水潷掉,再重新加水煮,湯色白亮,咸淡適中。

      臘肉最簡單的吃法,不管是肥肉、排骨、豬頭肉,還是香腸,就是撈出后,在案板上切片剁塊,趁熱直接吃,那就是有名的“案板肉”。但這種案板肉更多的時候,是孩童時,家里來了客人,母親切肉時,就到案板邊“守嘴”,那時母親會切一片肉塞到孩子嘴里,讓孩子解饞。肉入口中,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肉香滿口,縈繞唇齒之間,然后抵達肺腑,讓人如飲了佳釀一般微醺飄然。

      臘肉煮熟后,隨吃隨切。其吃法有多種,燜、燴、蒸、炒均可。豬蹄排骨都是煨燉,可放海帶、土豆、蘿卜,也可摻干筍、蕨菜、干酸菜、蘿卜莢之類,一大鍋、滿鼎罐,可以盡情吃。如到四五月份,挖了新鮮洋芋、摘了四季豆、挖了剛出土的竹筍,到了六七月,從山里拾了新鮮蘑菇——用來燉排骨,味道更是一絕。

      臘肉無疑是南江飲食文化中最獨特的一個品類。我曾在外省生活二十三年,最為想念的、念之饞涎頓時會溢滿口腔的,只有老家的臘肉。它的香味,無疑已融入一代代巴人的血液之中。

      火塘、鼎罐和臘肉三者是緊密相連的,火塘上必有鼎罐吊著;鼎罐飯、鼎罐燉肉——只有火塘里的柴火才能煮出那個味道。

      在南江,即使家住平壩、河沿,每家每戶也都必有火塘。在天寒時節(jié),它既是廚房、餐廳,也是會客廳,家人團聚,鄰里串門、親友光顧,都是在火塘邊圍坐。人多時,多添柴,火燒旺,板凳扯開點;人少時,便向火塘靠攏些。

      民諺說,“大巴山有三件寶,家家火塘常年燒。青絲白帕腦殼繞,冬天棕片把腳包”。第一件寶就是火塘;第二件寶是說,大巴山區(qū)的人,直到新世紀(jì)初,年紀(jì)大的男人還頭包白帕,女人還頭包絲帕;第三件寶是冬天為了抵御寒冷,人們都用棕絲裹腳。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后兩寶幾乎已經(jīng)消失,再難見到,唯有火塘被許多人家保留了下來。

      現(xiàn)在,很多人修了磚房,但不少人家還是會在磚房旁邊,洋樓一側(cè),修一間塘火屋,用來在天寒時烤火、熏肉、會客、團聚。即使沒有這樣一間屋,也會有一兩個火盆,燃著熊熊炭火,家里有客人來,還是會圍火而坐。

      火塘在,火不滅,鼎罐一直冒著熱氣,一家的生活就很美滿了。

      所以,火塘在我的記憶里,一直是溫暖所在,光亮之源。

      因為有一眼火塘,人世那無盡的寒意里,就永遠有一線希望在那里——并且,我也知道,只要它不熄滅,人間的暖意就不會消失。

      猜你喜歡
      南江火塘臘肉
      臘肉飄香
      幼兒100(2023年43期)2023-11-21 09:35:42
      閑話“臘肉”
      華人時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18
      四川南江:抓培訓(xùn)提技能促進返鄉(xiāng)農(nóng)民工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
      吹了七天七夜的臘肉
      云南彝族的火塘文化
      火塘情思
      民族音樂(2018年6期)2018-01-24 15:11:13
      四招破解南江安全運輸瓶頸
      中國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12
      火塘邊的鄉(xiāng)愁
      臘肉香,故土情
      物探方法在南江尖山石墨礦中的選擇及應(yīng)用效果
      玉龙| 老河口市| 安塞县| 横山县| 济宁市| 石狮市| 岳池县| 九台市| 苍山县| 团风县| 施秉县| 五常市| 蒙城县| 黄陵县| 剑阁县| 兴山县| 宝山区| 若尔盖县| 托克托县| 炉霍县| 当阳市| 库车县| 宁国市| 馆陶县| 自治县| 巴彦淖尔市| 封开县| 上犹县| 靖远县| 韶关市| 南澳县| 温州市| 毕节市| 茌平县| 博爱县| 汕尾市| 磐安县| 吐鲁番市| 时尚| 香河县| 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