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許 莉,楊愛國,張銀貴,董 飛,徐劍宏
(1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植保植檢站,江蘇泰州 225500;2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農(nóng)產(chǎn)品質量安全與營養(yǎng)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14)
小麥赤霉病是由禾谷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等多種鐮刀菌引起的小麥病害,是典型的氣候性病害,世界范圍內廣泛流行[1],在中國主要發(fā)生在長江中下游流域和東北東部麥區(qū),近年來,大流行頻率不斷增加,發(fā)病范圍成明顯擴大趨勢[2]。該病不僅能造成小麥大幅減產(chǎn),甚至毀滅性災害,影響小麥品質,還會產(chǎn)生DON(Deoxynivalenol,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等真菌毒素,嚴重影響人畜健康,也影響了小麥產(chǎn)業(yè)的健康發(fā)展[3-6]。做好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不僅關系到糧食生產(chǎn)安全,對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多年研究和實踐證明,藥劑防治仍是防控赤霉病最有效的方式[7],經(jīng)過多年來的藥劑篩選及淘汰,目前市面上氰烯菌酯單劑及與戊唑醇復配劑是防效較好的藥劑之一[8-10]。禾谷鐮刀菌侵染的主要時期是小麥揚花期,所以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噴施藥劑是預防控制赤霉病的最佳時期,一旦錯過防治適期就會導致藥劑防效大幅下降[11-12]。近年來,農(nóng)民主動防控意識增強,但由于對防治時期把握不準、防治次數(shù)不足、漏防等因素,仍然導致部分田塊防效欠佳[6,13]。為了論證適期防治的重要性和不同防治次數(shù)的效果,本研究選用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選擇在揚花初期防治1次、錯過揚花初期6天后補防1次、揚花初期和揚花初期6天后防治2次,通過這3種用藥方式,在姜堰地區(qū)存在的13個小麥品種上試驗,比較3種用藥方式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和對DON毒素的控制效果,以期為指導廣大種植戶適期用藥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
試驗田小麥品種主要有‘農(nóng)麥88’、‘寧麥26’、‘寧麥21’、‘華麥8號’、‘揚麥23’、‘鎮(zhèn)麥12號’、‘鎮(zhèn)麥9號’、‘鎮(zhèn)麥10 號’、‘華麥5 號’、‘寧麥13’、‘揚輻麥4 號’、‘揚富麥101’、‘揚麥25’,共13個品種,由姜堰區(qū)農(nóng)技推廣中心種子站提供。
試驗藥劑: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江蘇省農(nóng)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用量為750 mL/hm2,市售。
試驗地位于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羅塘街道朱云村,土壤質地為沙壤土,肥力中等,栽培管理條件中等,管理水平高,上茬水稻。小麥人工開溝條播,2017 年11月5日播種,播量165 kg/hm2,行距22 cm,小麥播種前封閉除草1次。
試驗共設4個處理組,每個處理組有13個品種,每個品種設3次重復。處理1為不進行小麥赤霉病防治,設為對照;處理2 為在小麥揚花初期和6 天后用48%氰烯·戊唑醇SC 防治2 次(以下簡稱:防治2 次);處理3為在小麥揚花初期用48%氰烯·戊唑醇SC防治1 次(以下簡稱:防治1 次);處理4 為在小麥揚花初期漏防6 天后用48%氰烯·戊唑醇SC 補防1 次(以下簡稱:補防1次)。隨機區(qū)組排列,共156個小區(qū)。每個處理小區(qū)面積20 m2,四周設0.8 m寬保護行。
根據(jù)觀察,2017 年11 月5 日播種后,13 個品種小麥均集中在2018 年4 月19 日前后開始揚花。本試驗于2018年4月20日,對處理2、處理3進行第一次用藥防治,施藥時天氣晴好,氣溫20℃(12.9~27.9℃),2018年4月26日,對處理2進行第二次用藥防治,施藥時天氣晴好,氣溫17.6℃(14.2~22.5℃),2018年4月26日,同時對錯過揚花初期6天的處理4進行補治1次。
在小麥赤霉病病情基本穩(wěn)定時,于2018年5月23日對各處理小區(qū)赤霉病發(fā)病情況進行調查。每個小區(qū)采取5點取樣法,每點100穗進行調查,記載各小區(qū)樣點病穗數(shù)及發(fā)病嚴重度[12],依據(jù)公式(1)、(2)計算病穗率和病情指數(shù)。
在2018 年6 月5 日,小麥收獲前,每個小區(qū)隨機5點取樣采穗人工脫粒,保證每個處理取粒重1 kg,在小麥籽粒晾干后,用干燥的牛皮信封包裝好,寄至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農(nóng)產(chǎn)品質量安全與營養(yǎng)研究所,測定樣本的DON 毒素含量,DON 檢測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yè)標準《出口食品中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3-乙酰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15-乙酰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及其代謝物的測定液相色譜-質譜/質譜法》(SN/T 3137—2012)。
采用鄧肯氏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數(shù)據(jù)。
通過試驗結果(表1)發(fā)現(xiàn),不用藥對照,13個品種的病穗率和病指均高于用氰烯·戊唑醇3 種用藥方式的病穗率和病指,病穗率平均為11.37%,病指平均為3.67。防治2 次,13 個品種的病穗率和病指均低于其他所有處理,平均病穗率為1.02%,平均病指為0.25。防治1次,13個品種的平均病穗率為3.80%,平均病指為1.16。補防1 次,13 個品種的平均病穗率為5.72%,平均病指為1.83。
表1 姜堰區(qū)2018年不同小麥品種用氰烯·戊唑醇不同用藥時間和次數(shù)對赤霉病的防效
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別是防治2次>防治1次>補防1次。防治2次,13個品種上平均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別為89.50%、91.54%,各個品種間不存在顯著差異。防治1次,13個品種的平均病穗率和病指防效分別為65.68%、67.82%,各個品種間也不存在顯著差異。補防1次,13個品種的平均病穗率防效為49.71%,平均病指防效為46.67%,其中‘揚麥23’病穗率和病指防效最好,但與其他品種差異不顯著。
從表2 可以看出,除了‘寧麥21’和‘揚輻麥4 號’在錯過揚花初期6 天后補防1 次,DON 檢出量高于空白對照外,其余11 個品種空白對照的DON 檢出量均高于其他處理,分別為218.6~737.7 μg/kg,其中‘農(nóng)麥88’、‘寧麥26’、‘華麥8 號’、‘揚麥23’、‘華麥5 號’分別為235.78、238.12、224.83、218.6、254.63 μg/kg。用氰烯·戊唑醇防治2 次,各品種的DON 檢出量在各處理中均表現(xiàn)為最低,較對照DON降幅在各處理中表現(xiàn)為最高,分別在81.54%~100.00%,用氰烯·戊唑醇防治2次,‘農(nóng)麥88’、‘揚麥23’、‘華麥5號’、‘揚富麥101’這4個品種表現(xiàn)最好,DON檢出量均低于檢出限,較對照降幅均在100%,其他品種DON 毒素含量為3.83~58.26 μg/kg。
表2 姜堰區(qū)2018年不同小麥品種用氰烯·戊唑醇不同用藥時間和次數(shù)對DON毒素的控制效果
在揚花初期用氰烯·戊唑醇防治1 次,各品種的DON 檢出量分別高于對應品種用氰烯·戊唑醇防治2次,低于錯過揚花初期6天后補防1次,DON毒素檢出量分別在29.37~271.1 μg/kg區(qū)間內,較對照降幅分別在28.94%~92.01%,‘寧麥13’、‘揚輻麥4 號’、‘揚麥25’這3 個品種用藥1 遍,對DON 毒素的控制效果表現(xiàn)稍好于其他品種,較對照DON降幅為82.3%~92.01%。
補防1 次,各品種DON 毒素的檢出量分別在96.1~479.98 μg/kg,‘寧麥21’和‘揚輻麥4 號’的DON毒素檢出量甚至超過了對照,較對照降幅分別為-25.81%、-40.96%,其余品種DON毒素含量低于對照,均高于用藥防治2 次和1 次2 個處理,分別在96.1~362.26 μg/kg,較對照DON降幅為1.47%~78.10%。
前人對不同殺菌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藥劑篩選的研究較多,且往往注重于防效或產(chǎn)量影響,結合DON毒素控減效果研究的較少[14-16],張舟娜等[17]在通過不同藥劑揚花初期防治2次和1次試驗發(fā)現(xiàn),防治2次效果好于1 次[8]。徐飛等[18]在大田人工接菌的條件下比較了幾種殺菌劑施藥1 次對小麥赤霉病防效和減少DON 毒素累積的效果及產(chǎn)量對比,不是自然發(fā)病田塊。吳佳文等[1]比較了幾種殺菌劑防治2 次對小麥赤霉病防效和減少DON 毒素累積及對產(chǎn)量的影響。對經(jīng)過多年研究和實踐,在小麥赤霉病防控上準確把握防治適期的重要性無庸贅述,但生產(chǎn)中往往存在部分農(nóng)戶主動預防意識不強,不見病不打藥,或者揚花期遇雨錯過最佳防治時期補防等情況,造成效果差的局面[2,6,13]。那么對漏防或錯過揚花初期補防效果究竟如何,前人研究的較少,本研究從對赤霉病的防效和DON 毒素控減兩個方面,對生產(chǎn)中存在的揚花初期防治1次、揚花初期防治2次、揚花初期漏防補防1次這3種情況進行了試驗對比,結果發(fā)現(xiàn),無論從赤霉病防效還是DON 毒素控減,用藥2 次效果均能達到90%左右,而防治1 次,兩者防效在60%左右,建議在赤霉病中等偏重以上發(fā)生年份或DON毒素重污染地區(qū),要堅持2次用藥,輕發(fā)生年份和其他地區(qū)堅持揚花初期第1次用藥,適當增加2次用藥。
而錯過揚花初期6 天后補防,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和對DON毒素的控制效果均不理想,赤霉病防效在40%左右,DON 控減效果僅在20%左右,因此在生產(chǎn)中一定要把握首次防治時間在揚花初期,如果揚花初期遇雨,可以提前到齊穗期用藥。本研究為錯過揚花初期補防效果提供了數(shù)據(jù)支撐,以便更好地開展小麥赤霉病防治技術指導。
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品種小麥赤霉病的自然發(fā)病率不同,對小麥赤霉病表現(xiàn)了不同的抗(耐)病性或感病性[19-21]。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抗(耐)病性較強的品種還是感病性強的品種,在揚花初期防治2 次或防治1 次后,各品種表現(xiàn)出對赤霉病的防效均在90%左右,雖有不同但差異不顯著。個別品種防治2次后,對DON毒素的控制效果好于其他品種。如本試驗中‘農(nóng)麥88’、‘揚麥23’、‘華麥5 號’、‘揚富麥101’等品種,用氰烯·戊唑醇防治2 次后,DON 毒素含量低于檢出限。高先悅等[22-24]曾研究出小麥赤霉病菌群體對不同殺菌劑敏感性不同,會不會不同小麥品種對殺菌劑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當然這只是猜測,需要更深入研究來論證。堅持2 次用藥,不論對于中感赤霉病的品種還是中抗品種,對赤霉病的防控和對DON毒素控減都會有較好的效果。
而錯過揚花初期補防1 次,各品種表現(xiàn)出對赤霉病的防效略有差異,如病穗率防效上‘揚麥23’與‘農(nóng)麥88’表現(xiàn)出了極顯著差異、與‘寧麥21’、‘華麥5號’表現(xiàn)出了顯著差異,與其他品種間差異不顯著;病指防效上‘揚麥23’與‘農(nóng)麥88’、‘寧麥21’、‘華麥5號’表現(xiàn)出了顯著差異,與其他品種間差異不顯著。在部分感病品種上,錯過揚花初期補防1次,DON毒素含量甚至超過空白對照,如‘寧麥21’、‘揚輻麥4號’,這也充分說明錯過揚花初期補防效果大打折扣,品種本身的抗性或感性可能發(fā)揮的作用大于藥劑,或者所用藥劑中戊唑醇含量較低在補防時在一定程度上誘導了禾谷鐮刀菌產(chǎn)生DON毒素[4,25],或者在特定條件下禾谷鐮孢菌對戊唑醇產(chǎn)生了抗藥性[26-27]。姜堰區(qū)2018年屬于赤霉病中等發(fā)生年份,本研究對各種品種在3 種用藥方式下的防病效果和DON毒素控減效果試驗,需要在不同小麥赤霉病發(fā)病程度年份多做重復并測產(chǎn)加以佐證。
本研究證明,無論是對赤霉病的防效還是對DON毒素的控減效果,3 種用藥方式的效果在各個品種上表現(xiàn)趨勢都是一致的,且在各品種間差異不顯著,防治2次的效果最好,在13個小麥品種上,對赤霉病的病穗率、病指防效分別平均為89.50%、91.54%,對DON 毒素的控減防效平均為92.25%;其次是防治1次,對赤霉病的病穗率、病指防效分別平均為65.68%、67.82%,對DON毒素的控減防效平均為60.89%;錯過揚花初期6天后補防1次效果最差,對赤霉病的病穗率、病指防效分別平均為49.71%、46.67%,對DON毒素的控減防效平均為25.41%。小麥赤霉病最適首次防治時間是揚花初期,揚花初期漏防6 天后補防1 次效果差,防治2次比防治1次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