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嘉
在中國的學生界,有個經久流傳的笑話,中學老師對同學說:你們是我?guī)н^的最差的一屆。
這是笑話,也是事實,差不多深埋在每個中國學生的記憶里。老師們很可能對每一屆的學生都說過這句話。
和校園里的情況正相反,整個社會在積極擁抱新一代人群。在中國改革開放后,最先享此殊榮的是80后,之后是90后,如今輪到00后。今年,1076萬大學畢業(yè)生走出校門。這個創(chuàng)紀錄的數字,早在前一年,便將00后推向輿論主場。
正如法國歷史學家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在19世紀所言:每個世代都是一群新人類。從全球范圍來看,以代際區(qū)分人群已是慣例,比如美國1950年代的嬰兒潮一代,以及生于1995年至2009年之間的Z世代,后者也被稱為“網生代”或“數媒土著”。這類區(qū)分的邏輯是類似的時代背景和區(qū)別于之前代際的成長環(huán)境。
在中國,代際區(qū)分的方法簡單直接:生于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以齊整年代為節(jié)點,前提似乎是認為社會十年一變,但這更多是為了方便,而非基于現(xiàn)實的情況。倘若考慮到相似的時代進程和環(huán)境,大約75后和80初的共同記憶,遠大于他們和70初的集體共振。
類似狀況也出現(xiàn)在我們的00后大調研中,初代00后和1990年代末出生的年輕人有重疊的經歷。不過,鑒于在中國關于00后的討論已成氣候,我們不如順應這一說法,以便深入剖析這個話題,更關鍵的是,我們希望這次調查,能把大家的關注點從00后身上,轉移到他們成長的時代背景之上。某種程度上,這一群新人類也是在幫助我們所有人,來重新理解我們共同經歷的這些年:他們童年時,中國加入了WTO,改變世界的智能手機也誕生了;等他們邁入青春期,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待成年,他們和我們一起經歷新冠疫情的沖擊。
很高興,僅用9天,我們發(fā)起的“00后新主張”大調查便收到1041位00后的答卷,他們來自全國30個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以及部分海外地區(qū)。他們耐心回答了66道問題,涉及個人、學習、職場、消費、文化5個領域,答卷者要在近30個選項里作單一選擇—很多00后表示頗為費時。
但另一方面,他們也表達了興趣,很多問題觸動思考,也切中他們的心思,當然,少數問題的表述并不符合他們胃口,比如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表示抗拒偶像這個說法。
從他們的回答中,我們收獲了比期待更多的內容。這并不是說他們持有不同于90后或80后的觀點,很多時候,你會感覺到在觀念層面,從80后到00后有延續(xù)和更迭,但00后們真實地表達了他們自己。
我們詳細寫了兩個00后從小大到大的成長經歷,謝謝他們的坦誠;我們也聊了50個00后,他們是從428位愿意聊天的00后中盲選的,也感謝他們的熱情。他們解答了我們很多迷思。譬如說,我們以為他們更青睞新國貨,但在調研中,他們展現(xiàn)出的是更多元也更客觀理性的消費觀,相比國貨或洋貨這類區(qū)分,他們更注重產品本身。
如果非要說00后相比前一代有什么改變,那么可能因為成長于物質更充足、信息更發(fā)達的年代,他們有更開闊的眼界,也更早接觸了成人世界的焦慮和困境。00后表現(xiàn)出對社會事務高度的參與感,他們中有更多人敢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樂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觀念的持續(xù)更迭或將在未來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力量。
最后,我想告知廣大紙刊讀者,從這期開始,應讀者們的強烈要求,我們將正文字號從8.5擴大為9.0,希望能改善諸位的閱讀體驗—畢竟,連00后的視力也堪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