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渝生
120 年前, 中國實驗胚胎學創(chuàng)始人、“ 克隆之父” 童第周(1902.5.28—1979.3.30)出生于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qū)),當時中國處于新舊交替、動蕩不安的時期,國家的積貧積弱深深觸動了他的內(nèi)心,他自小便立志要為中國振興作出貢獻。
然而,由于家道中落,童第周一直在家接受當過私塾老師的父親的教育,他在16 歲時才進入寧波效實中學讀3 年級。因為基礎薄弱,他成了班級中的倒數(shù)第一,這深深刺痛了童第周的內(nèi)心。
為了能夠追趕上同學們的學習步伐,他抓緊一切時間學習,晚上宿舍沒有燈,他就站到外面的路燈下讀書做題。終于,在期末考試時,他的各科成績都考了70 分以上,幾何成績還考了滿分。后來,靠著自己的刻苦努力,再加上在生物研究方面卓越的天賦,他考入復旦大學,畢業(yè)后他遇到了人生的伯樂——中央大學生物系主任蔡堡教授。
在蔡堡的推薦下,童第周成為了南京中央大學的生物系助教。在擔任助教的過程中,童第周在生物方面的天賦逐漸展現(xiàn)。但多年的戰(zhàn)爭與動蕩讓中國的科學研究一直停滯不前,中國的生物研究在世界也一直被人嘲笑。
為了能夠?qū)W到更先進的理論與技術,年輕的童第周決定出國深造,以便更好回報自己的祖國。在離開祖國時,童第周便在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讓世界看得起中國!
早年在歐洲比利時和法國留學期間,童第周先是因“青蛙卵剝離手術”的成功,而得到國際社會的贊譽。在后來的實驗研究中,童第周發(fā)現(xiàn)了受精卵與精子彼此影響性的細節(jié),胚胎內(nèi)部物質(zhì)的性能與全能性的具體聯(lián)系。這些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成果,標志著他是中國實驗胚胎學的先河人物。
后來,童第周應邀來到美國耶魯大學任客座研究員。耶魯大學多次以高薪和體面的工作挽留童第周,但都被他堅決拒絕。最終,童第周克服了種種阻力,回到了祖國。
童第周對魚類的胚胎發(fā)育能力和細胞遺傳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通過細胞核移植技術,他再次證明了卵的細胞質(zhì)對性狀形成的影響,開創(chuàng)了我國克隆技術之先河,成為了中國當之無愧的“克隆之父”。
說到克隆,我們都還記得1996 年,克隆羊多莉在英國誕生,而實際上早在此33 年前的1963 年童第周在實驗室里將一只雄性鯉魚的遺傳物質(zhì)注入雌性鯉魚的卵中,從而成功克隆了1 條雌性鯉魚,中國的克隆魚誕生了!這是世界上首個克隆魚類的記錄。
到了20 世紀70 年代,童第周又超前提出了克隆哺乳動物的設想,而且還異想天開地開始在動植物細胞之間進行“核移植”,這即使在今天都讓人感到有點不可思議。
在童第周奔放的學術思想影響下,在之后的幾十年里,他的學生進行了克隆牛、克隆羊的研究。
2000 年,中國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利用成年山羊體細胞克隆出2 只克隆羊,其所采用的克隆技術為該研究組自己研究所得,與克隆多莉的技術完全不同,這表明中國科學家也獨立自主地掌握了體細胞克隆的尖端技術。
2012 年,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yī)研究所胚胎工程與繁殖技術室在昌平試驗牛場通過剖腹產(chǎn)獲得體細胞克隆公牛1 頭,母牛妊娠期279 天,牛犢出生重58.2 千克,生理指標一切正常。經(jīng)北京華大方瑞鑒定中心鑒定,該克隆后代與細胞來源的供體公牛DNA 一致。
這是我國首次采用無透明帶克隆方法獲得的荷斯坦種公牛體細胞克隆后代,也是第3例荷斯坦種公牛體細胞克隆公牛。
2017 年,中國科學院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成功克隆出了靈長類動物——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并積極探索相關技術的產(chǎn)業(yè)化,推動我國率先發(fā)展出基于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yī)藥研發(fā)產(chǎn)業(yè)鏈,推進重大腦疾病、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fā)進程,為人類的健康和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貢獻力量。
這些,都不能忘記中國克隆之父童第周的開創(chuàng)之功。
童第周是中央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院士,1957 年擔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1978 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79 年3 月,77 歲的童第周在北京因為勞累過度誘發(fā)心臟病,暈倒在講臺上,最終在3 月30 日逝世。
“思想要奔放,工作要嚴密”,這是1979年童第周在臨終前20天,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送給中國青年的最后一句話,這也是童第周終其一生的治學之道。
正如作家蔣方舟曾說的那樣:“一個徹底誠實的人,如同黑夜中也健步如飛的人,內(nèi)心只有一種聲音。他人的勸誡、世俗的虛榮、生活的誘惑、權力的脅迫,這些一切都無法入耳入心?!蓖谥鼙闶沁@樣一位偉大的生物學巨人,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研事業(yè)。
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杰出領導者,開創(chuàng)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的童弟周院士不是詩人,但他的詩卻發(fā)表在我國最權威的《詩刊》上(1978 年2 月號),人們欣賞和崇拜的是他那種感天動地的赤子之心。該詩曰:
周兮周兮,年逾古稀,
殘軀幸存,腦力尚濟;
能作科研,能揮文筆,
雖少佳品,偶有奇意;
雖非上駟,堪充下驥,
愿效老牛,為國捐軀!
寄望諸子,莫輕老耆,
視作廢物,棄若敝屣。
八億神州,同心戮力,
堅無不摧,勝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