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艷
摘 要:研究速度滑冰團隊追逐賽戰(zhàn)術的要點,為選擇運動員組成比賽團隊、進行針對性訓練提供理論依據(jù)。速度滑冰團體追逐賽戰(zhàn)術要點與選擇的依據(jù):選擇個人能力強的為領滑者,促進團隊的整體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選擇掌握滑行節(jié)奏的運動員為領滑交替者,預防比賽出現(xiàn)失誤;選擇團隊成員,使之利于團隊協(xié)作,形成流線型滑行隊形。通過提高滑行姿態(tài)、個人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訓練,促進速度滑冰團隊追逐賽團隊成員對戰(zhàn)術要點的掌握,為我國速度滑冰團隊追逐項目運動員選材、戰(zhàn)術訓練、比賽戰(zhàn)術的設計與比賽成績的提高提供科學依據(jù)。
關鍵詞:速度滑冰;團隊追逐比賽;戰(zhàn)術要素;訓練
中圖分類號:G862.1?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3488(2022)02-0028-04
Research on the Selection and Training of Tactical Points in Speed Skating Team Pursuit Competition
WANG Qui-ya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90, China)
Abstract: To study the elements of speed skating team chase tactic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electing athletes to form competition teams and for targeted training. Tactical points of speed skating team pursuit competition and the basis for selection: choose the person with the strongest individual ability as the leader to promote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team to a new height; choose the athletes who master the skating rhythm as the leader alternate to prevent mistakes in the competition ; Select team members to facilitate team collaboration and form a streamlined skating formation. By improving the training of skating posture, individual ability and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the team members of the speed skating team pursuit competition will be promoted to master the tactical points,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election of athletes, tactical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tactics in the pursuit event of my country's speed skating team.
Key words: speed skating; team pursuit competition; tactical elements; training
1 引言
速度滑冰作為冬季冰上項目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發(fā)展較早,是我國冬季冰上運動發(fā)展的重點項目,在世界上具有一席之地[1-2]。國內專家在訓練方法[3-5]、訓練監(jiān)控指標[6-8]、國內外體能訓練體系比較[9]、后備人才培養(yǎng)[10-12]、發(fā)展制約因素[13-14],以及優(yōu)秀運動員身體機能特征與疲勞恢復[15]等多方面進行了研究,進一步推動了速度滑冰項目的發(fā)展。速度滑冰團體追逐比賽是速度滑冰運動中的一項新興項目[16],在2006年第二十屆意大利都靈冬奧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速度滑冰團體追逐場地是標準的400 m場地,場地內有1個練習滑道、2個比賽滑道(內道、外道),參加團體追逐比賽的運動員只在比賽滑道的內道滑行。比賽時有2個團隊參加,每個團隊由4名運動員組成,其中上場比賽的運動員為3人,另1人為替補運動員;雙方隊員從相反的滑道上相對且同時出發(fā),男子沿賽場滑行8圈,女子沿賽場滑行6圈,以團隊第3名選手通過終點表示該隊完成比賽,根據(jù)所用時間決出勝負。
我國為了促進速度滑冰團體追逐項目的發(fā)展,在全國冬季運動會等比賽中鼓勵不同省市運動員可以自由組合,使得團體追逐項目得到迅速發(fā)展,涌現(xiàn)出一批優(yōu)秀的速度滑冰團體追逐項目的運動員,并在第二十一屆韓國平昌冬奧會上獲得女子第5名的好成績。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相關的科技文獻報道很少[15],導致部分運動員和教練員對該項目的特點認識不足,訓練方法大多沿用速度滑冰的訓練方法,缺乏對團體項目對應的訓練研究。為此,本文對速度滑冰團體追逐項目的戰(zhàn)術、運動員技術動作、團隊協(xié)作訓練方法等方面進行研究,總結訓練關鍵問題,為我國速度滑冰團體追逐項目的訓練提供理論參考,助力我國速度滑冰團體追逐項目的發(fā)展。
2 速度滑冰團體追逐賽戰(zhàn)術的要素
2.1 領滑者:選擇個人能力上的強者
速度滑冰團隊追逐比賽的成績與團隊第一個沖過終點的運動員無關,而是取決于最后一名運動員沖過終點的成績。因此從整體上看,理想的組隊是每個運動員的整體實力都強,這樣比賽就容易獲得好的成績。但實際組隊中,運動員的個人能力水平具有一定的差異,要達到相對平均都是十分困難的。從平昌冬奧會團隊追逐比賽的個人能力看,每個運動員的能力都不同,沒有一個團隊的個人能力水平能達到絕對平均。筆者認為,領滑者的選擇是實現(xiàn)戰(zhàn)術的關鍵,個人能力較高的領滑者會促進團隊的整體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所以,領滑者應是團隊中個人能力最強的一位。速度滑冰團隊追逐運動員個人能力的評價主要看1 500 m、3 000 m、5 000 m比賽的最好成績,以平昌冬奧會女子團體追逐比賽為例,領滑者都是1 500 m、3 000 m成績最好的,只有日本隊的領滑者在團隊中排第二位。
2.2 領滑者交替:掌握節(jié)奏
團體追逐比賽中,參賽隊伍為了保持團隊整體的滑行速度或者減少滑行速度的下降,需要進行領滑者的變換。筆者認為,領滑者交替的最重要之處在于3位運動員滑行的節(jié)奏要保持一致。因此,需要選擇好變換領滑者的時機,目前是在入彎道處換第二個人領滑,但這種領滑者交替的方法,容易發(fā)生彎道摔倒的現(xiàn)象;應探索在出彎道時換第二個人領滑,這樣可以利用出彎道時的離心力完成領滑者交替。領滑者交替必須是團隊中個人能力最強的兩位,多數(shù)團隊比賽開始時的領滑者都選擇隊中能力最強的運動員,用隊中能力次之的運動員進行領滑者交替;如果剛開始比賽時的領滑者是團隊中人能力排第二的運動員,沖擊終點的領滑者多是團隊中人能力排第一的運動員。
領滑者交替時,最容易出現(xiàn)的失誤是滑行的節(jié)奏被破壞,增加了滑行時的風阻,造成不必要的體力浪費。為了保持滑行的節(jié)奏,尾隨滑運動員的蹬冰力量可以比領滑者稍小一些,比如領滑運動員用80%的力量完成蹬冰,尾隨滑運動員就可以用65%~75%的力量完成蹬冰,或者蹬冰幅度小一點、重心移動快一些、自由滑行主動收腿等。尾隨滑的運動員不能亂滑或破壞滑行的節(jié)奏,不能想著我能跟上就好,這樣體能消耗就會很快,很快就會掉隊。這就需要運動員在尾隨滑時把體能分配好,怎么能跟上、怎么能在尾隨滑時更輕松愉快,需要教練員的提醒與運動員自己動腦思考。在換人領滑過程中,最大的失誤是出現(xiàn)意外的摔倒或者降速過大的問題,為防止這些嚴重失誤的產生就需要在日常的訓練中強化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使其在保持滑行速度的情況下滑行節(jié)奏也要保持一致,防止換人領滑時出現(xiàn)降速過大的問題。
2.3 團隊成員:選擇利于形成流線型的滑行隊形
挑選什么樣的運動員組成團隊參加訓練、比賽是決定團體追逐比賽成績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從身高與滑行隊形的構成看,領滑者的身高排第二位,第二位的身高排第一位,第三位的身高與領滑者相同或略低一些,可以提高動力、減少阻力,要以形成流線型滑行隊形為原則確定具體的身高與比例。從個人能力看,領滑者的個人能力是團隊中最強的,第二位的個人能力最弱,第三位的個人的能力居中。從個人技術看,運動員滑行時的身體姿態(tài)是團體追逐賽中影響個人體能的關鍵,姿勢太高起不到尾隨滑節(jié)省體能的效果;姿勢較低時,下肢用力較大,導致乳酸產生過早、過快,不利于節(jié)省體能。因此,需要根據(jù)運動員個體的身體形態(tài)結構、運動素質和機能,選擇適合其個人的滑行姿態(tài)。
2.3.1 上體姿態(tài):降低阻力
滑跑時上體應與冰面平行,收腹團身,頭略高于臀部,目視前方15~20 m,這樣的滑跑姿勢既可以減輕風的阻力又有利于呼吸的流暢性。有的運動員上體團身超過基本團身的狀態(tài),后背團成月牙形狀,頭有時也立直成90°,這樣的姿勢不利于有氧呼吸甚至很快導致缺氧,加速乳酸的堆積,使運動員瞬間就會出現(xiàn)疲勞狀態(tài),很難完美發(fā)揮技術。教練員對這些不規(guī)范的動作要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糾正,防止運動員習慣成自然。
2.3.2 下肢姿態(tài):增加動力
領跑時下肢應呈蹲屈姿態(tài),大腿與小腿的夾角為100°~110°,腳背與小腿的夾角為80°~85°,大腿與腹部的夾角為20°~30°,這樣的滑跑姿勢可以使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成為一個整體的動作鏈條,有效地完成蹬冰動作,提高蹬冰效果,增加滑行的動力。這種下肢姿態(tài)既能充分快速移動重心、利用體重蹬冰,又能快速收腿、增加蹬冰的時效性。值得注意的是,運動員只有在蹬冰時快速收腿、控制下刀,才能在蹬冰滑行的過程中充分利用體重蹬冰,產生更快的速度,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速度滑冰團體追逐賽戰(zhàn)術要點的訓練
速度滑冰團體追逐項目比賽中,運動員運動能力的發(fā)揮,關鍵在于平時訓練的質量和效率。速度滑冰團體追逐項目訓練的實質就是調整運動員的機體能量代謝,改善運動員神經肌肉的系統(tǒng)功能,提高競技體適能,促進比賽成績的不斷提高。速度滑冰團體追逐賽戰(zhàn)術的要素具有多樣性,教練員在訓練中選擇的要素取決于其的認知層面。教練員常常是依據(jù)訓練目標選擇團隊成員的組成、領滑者與領滑者交替的方式,選擇個體的滑行姿態(tài)與整體的滑行隊形,從而確定日常所采用的訓練方法、手段和內容。教練員經常使用的訓練方法有重復訓練法、間歇訓練法、持續(xù)訓練法、循環(huán)訓練法、模仿訓練法,及分解與完整訓練法等,但使用最多的訓練方法為重復訓練法。該種訓練方法的特征是休息時間、運動訓練距離確定,運動員通過反復訓練以可達到良好的運動狀態(tài),提高運動能力。
3.1 滑行姿態(tài)的訓練
速度滑冰團體追逐項目比賽中,團體整體的滑行隊形取決于每個運動員的個體滑行姿態(tài)?;嘘犘问枪?jié)省體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所以對個體滑行姿態(tài)的訓練是基礎中的基礎。運動員的滑跑姿勢要使鼻子、膝關節(jié)、腳尖三點成一線;蹬冰要從髖關節(jié)發(fā)力,需要培養(yǎng)運動員利用體重彈性蹬冰、彈性收腿(不要把膝關節(jié)完全伸展直再收腿),收腿下刀時腳要踩住、踩實,一次性完成滑行滑跑動作。蹬冰收腿的動作環(huán)節(jié)順序是:大腿帶動小腿向前主動收縮時,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小腿同時傾倒并快速移動重心,其間一定控制好節(jié)奏,不要過早下刀,注意肢體的整體配合。運動員在尾隨滑時,個體的每個動作環(huán)節(jié)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個體動作整體配合得協(xié)調、流暢,才能使團隊的整體滑行隊形趨近于流線型,這樣才能做到尾隨滑者既節(jié)省體能,又能保持以最佳的狀態(tài)完成替代領滑者的任務。
3.2 冰上個人能力的訓練
3.2.1 訓練的準備活動
速度滑冰團體追逐項目運動員的訓練準備活動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陸地準備活動,第二部分是冰上準備活動。陸地準備活動的主要內容有:慢跑15~20 min,中間穿插側交叉跑、側向擺臂收腿、高抬膝(前左、前右、兩腿交換完成)、車輪跑(提膝、大腿帶動小腿前擺)、弓箭步壓腿等動作。陸地準備活動結束后,運動員穿上冰刀開始做冰上準備活動:慢滑與快滑各做1組,每組2~3圈,然后休息2~3 min;做動作協(xié)調性練習2~4組,每組動作協(xié)調性練習的滑行距離約為300 m,前2組用90%力量完成,后1組全力滑,間休6~8 min。教練員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一次的訓練中,都要求運動員必須保持基本姿態(tài)去完成各種冰上練習。只有在日常的訓練中不斷強化運動員滑行姿態(tài)的保持,才能在比賽中預防各種失誤的出現(xiàn)。
3.2.2 體能訓練方法、手段和內容
團體追逐項目運動員每次訓練課安排4~5組,每組8~10圈的訓練。訓練強度為每圈用80%的力量,速度要求是39 s內完成,組間休息時間為6~8 min,使運動員身體充分恢復,如脈搏恢復到100~105次/min再進行下一組的訓練。每滑完2大組下冰做慢跑恢復拉伸;領滑的運動員有氧能力要強,可以一個人在前面完成8圈×2組的領滑,其他運動員在后面尾隨滑行,但必須與領滑運動員的滑行節(jié)奏保持一致。在完成前2組8圈的冰上訓練后,接下來幾組訓練可以采取重復訓練的方法來完成;同時需要換人領滑,另2名運動員尾隨跟滑,完全按照比賽時的要求滑行。日常訓練中,為了體會領滑的競賽規(guī)則,可以安排在第一個領滑者結束領滑后,在第2圈入彎道處換第二個人領滑1圈,然后在第3圈入彎道處再換1名運動員領滑,其他2名運動員都是尾隨跟滑,讓每一名運動員都要熟知比賽規(guī)則,學習掌握保持滑行節(jié)奏一致的方法。在熟悉競賽規(guī)則后,需要固定領滑者與領滑交替者,并通過反復練習使領滑替換過程形成自動化。
經過一段時間的重復訓練后,可根據(jù)運動員情況適當調整訓練負荷,如要求運動員完成集體滑6~9圈,每圈滑行速度在35.5 s~36 s,運動員心率達到180次/min,等完全恢復再進行下一組的訓練。相對比上一階段的訓練,這個階段的訓練負荷強度大,要達到90%~95%強度,以接近全力或是更接近比賽時的強度完成。完成一組后休息10~12 min,等運動員心率完全恢復到100~105次/min再進行下一組的訓練,這樣能使運動員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滑跑能力。不能讓運動員感覺疲憊,如果脈搏恢復時間長,證明隊員已經疲勞,此時就需要停止下一組的訓練。因為疲勞不利于運動員能力的發(fā)揮,還容易誘發(fā)運動性損傷,教練員要根據(jù)隊員的身體反應來隨時調整訓練的安排。
3.3 團隊協(xié)作、滑行節(jié)奏協(xié)同性的訓練
速度滑冰團體追逐賽屬于集體項目,需要團體成員互相協(xié)作完成。因此,平時要培養(yǎng)運動員集體滑的意識,要有團隊精神,保持隊伍在滑跑的過程中步頻整體一致。領滑隊員要保持勻速滑行,中間隊員要學會借助領滑者的力量跟上前面的領滑者,最后一名隊員要保持一致的滑行姿態(tài)與滑行節(jié)奏,在互相配合、相互鼓勵中提高團隊協(xié)作和滑行節(jié)奏的協(xié)同性,使每一次的訓練課都能高質量完成。在訓練過程中,運動員還可以有本隊特有的口號來互相激勵,提高團隊協(xié)作的意識,使動作節(jié)奏協(xié)調一致,讓3名運動員的蹬冰步頻看上去和一個人在滑跑一樣。
4 結語
速度滑冰團體追逐項目屬于集體項目,在今后的訓練中應加強運動員之間的團隊配合,多進行實戰(zhàn)訓練,同時要注重運動員滑行風格和滑行節(jié)奏的一致性。通過提高滑行姿態(tài)、個人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訓練,促進速度滑冰團隊追逐賽成員對戰(zhàn)術要點的掌握,有利于整體成績的提高。運動員、教練員和科研人員應多交流溝通,根據(jù)隊員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安排戰(zhàn)術訓練的內容,為我國速度滑冰團隊追逐項目運動員選材、戰(zhàn)術訓練、比賽戰(zhàn)術的設計與比賽成績的提高提供科學支撐。
參考文獻:
[1]、李剛.從平昌冬奧會看我國冰上項目發(fā)展的新路徑[J].冰雪運動,2018,40(2):1-5.
[2]、李阿強,左斌,劉宏輝.我國速度滑冰發(fā)展之路與啟示[J]. 冰雪運動,2015,37(1):1-6.
[3]、徐冉,孫長良.短道速滑與速度滑冰兼項訓練的現(xiàn)實與理論依據(jù)[J].冰雪運動,2018,40(3):1-4.
[4]、趙會斌.速度滑冰運動員的體能訓練[J].冰雪運動,2018,
40(4):20-23.
[5]、李軍,許磊,鄒吉玲.我國男子速度滑冰1500 m運動員冬奧會成績瓶頸與突破策略[J].冰雪運動,2021,43(3):14-17.
[6]、趙濱杰,周劍.優(yōu)秀速滑長距離運動員夏訓期間生化指標的監(jiān)測[J].冰雪運動,2017,39(5):18-23.
[7]、郭洪海,邵中平,李雨.高原訓練對速滑運動員血常規(guī)指標變化的影響[J].冰雪運動,2017,39(4):15-20.
[8]、李欣,郭洪海.冬奧項目訓練監(jiān)控方法的研究:TRIMP、sRPE在短道速滑訓練監(jiān)控中的應用[J].冰雪運動,2021,43(1):7-11.
[9]、盧卓.中韓速度滑冰短距離項目專項體能訓練體系的對比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38(3)15-120.
[10]、朱順,張良祥,馬樂紅.冬奧會視域下黑龍江冰上運動后備人才培養(yǎng)與發(fā)展策略研究[J].冰雪運動,2019,41(1):1-5.
[11]、陳玲,谷化錚.短道速滑運動員科學選材要素與評價[J].冰雪運動,2020,42(1):16-19.
[12]、王海.北京冬奧會我國短道速滑競技人才培養(yǎng)的戰(zhàn)略研究[J].冰雪運動,2021,43(1):8-14.
[13]、王紅,高升,李興國.我國速度滑冰項目發(fā)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J].冰雪運動,2012,35(5):10-13.
[14]、胡文強,李思民.速度滑冰世界競爭格局與中國競技實力探析[J].冰雪運動,2020,42(2):6-12.
[15]、劉瑩.冷熱水浴對速度滑冰短距離運動員肌肉疲勞恢復的研究[J].冰雪運動,2019,41(6):35-38.
[16]、楊杰.我國速度滑冰女子團體追逐項目運動員體能特征與訓練方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1.